资源简介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学案【学习目标】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写作背景】《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出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著的《科学史十五讲》。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还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他认为,“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关增建、纪志刚、钮卫星、江晓原四位教授于21世纪初共同撰写了《科学史十五讲》。这是一本科学史,也是国内“重写科学史”的最新成果。【作者介绍】关增建,男,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2年初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一次,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次,其他奖项多种。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贡献: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第二部分(第2-9段),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四种观点——“‘天圓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以及它们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相互关系,进而引出核心话题——“浑盖之争”。第三部分(第10-15段),引经据典,列举事例,具体介绍“浑盖之争”。第四部分(第16段),概括并高度评价“浑盖之争”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作用与意义。【学习课文】1.提取重要信息,完成下表。学说 代表人物(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学说 代表人物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天圆地方”说 孔子、曾子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较早形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形状的认识。宣夜说 郗萌(记载者) 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盖天说 司马迁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浑天说 落下闳、邓平、扬雄、葛洪、祖暅、朱熹等 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更加符合观测依据;制订了更符合实际天象的历法;成为主流认识。2.“浑盖之争”被称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它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这场论争体现了怎样的科学原则?(1)意义和影响:①这场论争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浑盖之争引起了高度关注。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浑盖之争持续时间很长,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了公元12世纪,前后达一千三四百年。②成果丰富。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小儿辩日”问题的解决,勾股定理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天文仪器的发展等。(2)科学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3.浑盖之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浑盖之争是指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4.盖天说与浑天说各自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①盖天说:能够解释各种天象,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这一学说与人们对水平面及光线的观测结果不相符。②浑天说:依据浑天说制订的历法符合实际,但它认为太阳要从水中出入的观点是不可思议的。5.本文在阐释各种观点时主要采用了引用与比较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明确:(1)引用说明。如介绍宣夜说时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的一段文字,既指出了学说出处,体现了其真实性,又完整呈现了学说观点及原理,也为作者进一步阐释提供了依据。(2)比较说明。在介绍宣夜说时,作者注意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作比较,通过比较,证明了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发展更接近宇宙的实际,赢得了学者的高度评价。通过比较,使观点更加清楚6.概括“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的基本观点。(1)宣夜说: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2)盖天说: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3)浑天说: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7.《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提到了中国古代四种宇宙结构学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明确: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这种安排既使说明的层次清晰,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过程。8.《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在说明浑盖之争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主要采用了:①作比较,如第8段,将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争论的话题一目了然。②引用,为了说明双方观点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刘焯、朱熹等人的话,使说理更加充分真实。9.在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中,古人秉持着一个什么重要原则?明确: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10.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 ①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引发了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热潮,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科学问题解决,为中国天文学得以持续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保障,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②这场旷世之争去糟留精,避免了中国天文学研究与发展走弯路,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③这场旷世之争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那种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值得当今人们在进行科学讨论与研究时加以借鉴。11.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来看,浑盖之争有什么特点及意义?试概括说明。特点: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意义:①体现了中国古代在科学发现中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②政治和宗教不介入学术之争,科学发现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③促成了众多科学问题解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当堂检测】1.识字形①檐( )________ 瞻( )________②撰( )________ 馔( )________③绽( )________ 锭( )________ 淀( )________④拙( )________ 础( )________ 绌( )________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学校元旦合唱比赛决赛将于12月29日下午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请各位领导莅临现场,参观指导。B.张经理您好,我们原定于明天下午到贵处参观一事,因故泡汤了,须更改时间,我们另行磋商吧。C.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接受你的邀请,加入海天文学社,相信我的加入会使贵社的发展更上层楼。D.您冒昧赠给我大作,想让我为之写篇序言,可惜我只有八斗之才,这个要求我恐怕难以胜任。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在天文理论方面,两汉时,人们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英国科学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它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但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它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如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的详细记载。——摘编自孟祥伟《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有删改材料二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材料三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3.结合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B.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C.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D.“盖天说”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非常相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曾通过一些途径传到了周边的国家。4.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①yán;屋檐;zhān;瞻望;②zhuàn;撰写;zhuàn;酒馔;③zhàn;绽放;dìng;锭子;diàn;沉淀;④zhuō;拙笨;chǔ;基础;chù;相形见绌解析:2.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因故泡汤了”和“另行磋商”语体色彩不协调;C项,“会使贵社的发展更上层楼”不得体,可改为“加入贵社将是我的荣耀”。D项,“冒昧”“八斗之才”使用不当,冒昧指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词)引申为鲁莽轻率。八斗之才比喻人富有才华。答案:D解析:D项,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与中国的天文理论相似,有巧合的可能,不能由此得出“中国的天文学成就曾通过一些途径传到了周边的国家”这个肯定判断,过于武断。答案:C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并不能推断出“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这一结论。5.特点:争议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就丰富;注重以实际测量方式进行检验(重以实践检验真理);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影响: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促进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