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石钟山记》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12石钟山记 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第二部分: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其得名由来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的感想,点名写作意图。
【学习课文】
1.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明确: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1)“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2)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4.文中写了苏轼的三次“笑”,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三次“笑”的含义。
明确:
(1)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第一次“笑”,是因为小童的举动幼稚可笑。这个“笑”字体现出苏试从容自信的神态。
(2)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明确:
①第二段夜探石钟山的过程,作者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文学笔法,极力渲染夜景的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棘然,凸显了实地考察的困难,为下文写释疑之后“笑”得轻松愉快、欣喜自豪埋下伏笔。②苏轼克服困难最终找到事情真相,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推翻前人的谬误。这是一种胜利的笑,尤其是面对儿子苏迈而“笑”,把一个父亲在儿子面前掩饰不住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随也。
明确:这次的“笑”发生在苏轼考察石钟山之后的总结反思之时,是对李渤观点的彻底否定,是对李渤浅薄见解的嘲笑,流露出其自恃高明的心态。
5.结合三个“笑”字在行文中的作用,思考: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与一般游记是否相同?
明确:三次“笑”出现的情境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的不以为然的“笑”,第二次是夜探发现真相后轻松愉悦的“笑”,第三次是总结反思时全然否定谬误的“笑”。“笑”字贯穿文章的质疑——解疑——反思三部分内容,是行文的线索。
三次“笑”也可看出本文区别于一般游记的写法:本文是一篇具有考辨性质的游记,与一般游记以景物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传统写法截然不同,三“笑”把记叙、描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错综运用。特别是记叙、议论的运用,详述事实,证明观点,驳斥谬误,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当堂检测】
1.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⑥
2.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究) 扣而聆之(扣:扣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访:探寻)
C.余韵徐歇(韵:韵味) 余方心动欲还(动:动摇)
D.虽知而不能言(言:说出来) 而笑李渤之陋也(陋:粗野)
3.按要求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得
得双石于潭上 动词,_________________
此余之所得也 名词,_________________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__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_________________
(2)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连词,_________________
因笑谓迈曰 副词,_________________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_________________
事出有因 名词,_________________
(3)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兼词,_________________
硿硿焉 形容词词尾,_________________
微波入焉 兼词,_________________
如乐作焉 助词,_________________
(4)固
余固笑而不信也 副词,_________________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_____________”;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_____________”,颇耐人寻味。
(5)《石钟山记》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李渤的观点,以为他的说法只是他自己主观上认为的事实,其中略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分别为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2.答案:B
解析:A项,考:敲击。扣:敲打。C项,韵:声音。动:惊恐。D项,言:用文字表述、记载。陋:浅陋。
3.答案:(1)找到,发现;收获;能够;“得”通“德”,感激
(2)因而;于是;通过;原因
(3)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相当于“然”,……的样子;相当于“于是”,到那里;无义,表陈述语气
(4)本来;牢固;巩固
4.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4)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