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 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文章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2、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写作背景】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作者介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早年乘坐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代表作品:《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反对自然选择学说者的种种观点,概括说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存在。第二部分(3-14段)从不同的方面列举自然选择这一学说的具体和论点,证明了自然选择这一学说的正确性,同时批驳了神创论的谬论。【学习课文】一、整体感知1.分析本文论证思路?明确: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就是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然后从自然选择的基本法则与相关事实展开论述。文章论述的基本结构为总分关系。2.本文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明确:(1)语言特点注意修饰语的运用,语言准确。①“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极为可信”,说明可信程度之高,这一方面表明作者对自己观点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③“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变化。”“好像很突然”暗示这只是一场错觉,事实并非如此。(2)多用限制性词语和长句,体现科学论著的严谨性。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是一个多重复句,最后一句是得出结论的核心句,前几个分句从物种繁殖的趋向、物种变异的后代占据多种多样生活场所的目的的角度分析原因,使结论更有说服力。3.选文内容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一步步展开论证的。明确:选文采用总分结构,前两段为总论,第3~14段为分论。总论部分论证了自然选择法则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下面分论部分为具体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法则下的不断进化奠定基础。分论部分,论证过程按照物种的起源、生存与演变,再到物种的地理分布,按照物种进化的过程展开,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该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为3~7段,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谈起,这是物种进化的起源;接着从生物的演化、改良、灭绝,以及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方面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的过程;最后谈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2)第二层次为8~11段,主要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该部分是对上一层内容的进一步论证,分别从生物物种的适应与改良、生物本性、杂交物种与其父母的相似性、地质学研究成果显示的物种遗传与变异关系等方面,论证了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3)第三层为12~14段,从物种的地理分布角度证明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分论部分是选文的主体,内容安排符合物种起源、发展、演变、分布的自然顺序,逻辑关系十分严密。4.从选文来看,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明确:①自然选择保存了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使同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②使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规模更趋增大,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绝灭;③使物种逐步缓慢变异,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④使物种具有千姿百态的美的形态或属性;⑤使物种间因为竞争都得到适应与改良;⑥使物种的本能缓慢改变,性状、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当堂检测】1.本文列举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的现象,为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指出这些现象特创论是无法解释的。请梳理课文,把这些能够证明进化论的自然现象填写在下面图中空缺处。2.下列各组词语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_______________的后代。②我曾试图用级讲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_______________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③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_______________分明的自然群体了。A.歧异 习性 界限B.歧义 习惯 界线C.歧异 习惯 界限D.歧义 习性 界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物种起源》绪论达尔文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写出若干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做说明。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佐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然而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判断力多方面地帮助了我。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归于如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自然选择"几乎不可避免地使改进较少的生物类型大量“绝灭”。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有删节)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种变异的原因除了气候、食物等外部条件外,还有遗传变异的因素,比如“选种”;选种不属于“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B.“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只有发生了哪怕是微小的变异的生物类型才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从而避免大量灭绝。C.啄木鸟的脚、尾、嘴及舌能巧妙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与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微小的变异有关。D.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其未来命运和变异的趋向将良性化发展。4.结合文中实例,说说你对画线句(“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的理解。5.达尔文《物种起源》纲要的完成,具体可归因于哪些重要因素?请简要概括。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②生物都可划归各种类群④物种连续杂交产生的后代的特征表现⑥一个地区的生物与其最近迁徙源区生物有关2.答案:A解析:歧异:有分歧差异;不相同。歧义:(语言文字)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习性: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界限: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尽头处;限度。界线: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②某些事物的边缘。“界限”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答案:B解析:使生物“才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从而避免大量灭绝”的“微小的变异”必须是“有利于自己的”。4.答案:①精当的语言表达,体现了作者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②正如作者以前所保持的“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这一观点,现在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一样,这些结论在当前条件下是正确的,但随着新的事实的出现,它就有可能被推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表达的角度分析,“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内容看,表明作者的“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这一观点,在当前条件下是正确的,现在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由此阐释随着新的事实的出现,它就有可能被推翻的道理;从效果看,体现了作者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5.自身:①方法得当:考察、搜集、思考、整理各种事实;②作风严谨:耐心、坚持、心无旁骛地研究同一事物。外部:得到知识丰富且有着优秀判断力的学者的帮助。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然而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判断力多方面地帮助了我”。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概括要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