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 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2.地球表面有 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有 ,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3.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 、 和 。
4.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 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 。
5.阳光下小棒影子的 和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二.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6.中午太阳高度最大,早晨或晚上较小。( )
7.在一天中,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一成不变的。( )
8.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 )
9.太阳系中,地球和月球都绕着太阳转。 ( )
10.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 )
11.一个月的下半月,月相变化是由圆到缺。( )
12.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 )
13.麦哲伦是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人。( )
1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
15.哥白尼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学说”。(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6.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船回港口时,先看到的是( ),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地球也不是平的。
A.船身 B.船帆 C.船底
17.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最有可能是( )。
A.海洋 B.草原 C.冰川
18.宁宁到家的时候月亮已经出来了,月相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今天可能是农历( )。
A.初七 B.十五 C.二十三
19.农历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
A.由亏到圆 B.一直是圆的 C.由圆到亏 D.一直是亏的
20.在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小实验时,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 )的石子。
A.大小相同 B.大小不同 C.大小随机
21.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它的体积相当于( )个地球那么大。
A.130万 B.100万 C.30万
22.根据太阳的方向,可以知道图中此时是一天中的(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傍晚
23.阳光下空旷处竖直铁棒的影子,在哪一时刻最短( )。
A.正午时 B.日出时 C.日落时
24.乐乐在某一时间测得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是5米,过了1小时后测得自己的影子长度是4米,他这两次测量都是在( )进行的。
A.上午 B.夜晚 C.下午
25.上午8点的太阳高度角与下午( )的太阳高度角相同,但方向不同。
A.4点 B.2点 C.1点
四.注意审题,细心实验。(满分20分)
26.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这是一个( )实验。
(2)本实验中所需材料( )。
(3)在实验中,发现了( )。
(4)在实验中,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 ),托盘和细沙模拟( ),不同大小的坑模拟( )。
(5)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7.小明同学想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钩码、卷尺、秒表。
(2)问题: 。
(3)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 ;摆线越短, 。
(4)实验过程:
①制作一个摆, 长度可以 。
②把摆线长度分别调节成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各做3次实验和测量。
(5)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 、 无关,与 有关。摆线越长, ; 摆线越短, 。
28.小兰用自制日暑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从表中发现, 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厘米。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的高度。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 。
五.注意思考,正确回答。(满分12分)
29.地球图片各颜色所表示的含义。
30.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每一问至少答3点)
31.用太阳高度测量仪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是什么?
32.日晷是用来观测什么的仪器?是根据什么规律制成的?怎样测定时间?
六.综合实践题。(满分18分)
33.小兰同学用自制的日暑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下表是她记录的影子变化数据。
时间(时)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长(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60
(1)从表中发现, 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厘米。
(2)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 。
(3)小兰在观察记录的同时,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从早到晚正确排序 。
34.观察下图的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月相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月球本身是 (填 “透明”或“不透明”)。
(2)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大致成一线,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背着阳光,这时我们看不到月亮,此时的月相称为 ,也称“ ”。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两句诗描写的月相为 ,在图中的位置是 。(填字母序号)
(4)在农历下半月,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被太阳光照亮一半,这时我们能看到半个月亮,此时的月相称为 ,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农历 。
(5)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的月相是( )。(填字母序号)
35.某科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影出一道影子。下列是他们在4小时内测量记录的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从上午9:30开始,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
测量次数(次) 1 2 3 4 5 6 7 8 9
影长(厘米) 90 60 45 35 30 25 30 35 45
(1)观察上表,在这段时间里,第 次影子最短,是北京时间 时。
(2)从上表中可以推测出,测量开始4.5小时后竹竿影子长度为 厘米。
(3)从上表中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长度由长变( )又变( )(填“长”或“短”)。
参考答案
1.地球
解析: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2. 液态 生物
解析: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3. 环形山 高地 “月海”
解析: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4. 地平面 高度
解析: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日出时,太阳在地平面上,太阳高度角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日落时,太阳又落在地平面上,太阳高度角减小至0°
5.长短
解析: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的方向和位置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所以阳光下小棒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6.√
解析: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改变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一天中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低→高→低。所以中午太阳高度最大,早晨或晚上较小。
7.×
解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角度随着太阳位置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影子方向是从西到北再到东。
8.√
解析: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做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自己不发光,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9.×
解析:宇宙万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月球绕着地球转,地月系统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10.√
解析: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自身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11.√
解析: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左,月相由缺到圆;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圆到缺。所以该说法是正确的。
12.√
解析: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随着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运动,就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朝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月相变化周期是一个月,也叫朔望月,大约是29.5天。所以题目说法是正确的。
13.√
解析: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1522年9月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所以麦哲伦是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人。
14.√
解析: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15.×
解析: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魏格纳。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并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16.B
解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船回港口时,先看到的是船帆,后看到船体。
17.C
解析: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18.A
解析: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亮面在右面;下半月由圆变缺,亮面在左面。观察图中的月相,月面明暗各半,亮面在右侧,这是上弦月,由此判断今天可能是农历初七。
19.A
解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20.A
解析:在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小实验时,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将同一石子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落入沙盘中,沙盘会被砸出深浅不同的坑。
21.A
解析: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太阳的直径为139万千米,为地球的109倍,是月球的400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22.C
解析: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是有规律的。太阳东升西落,早上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随着中午的到来太阳逐渐到了南方,到了下午太阳西下。图中太阳的方向是西边,所以此时是一天中的下午。
23.A
解析:由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可知,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位置的高低有关,太阳位置越高,影子越短。中午时太阳位置最高,物体影子最短。
24.A
解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乐乐在某一时间测得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是5米,过了1小时后测得自己的影子长度是4米,影子由长变短了,说明他这两次测量都是在上午进行的。
25.A
解析: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如图甲所示,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上午8点的太阳高度角与下午4点的太阳高度角相同,但方向不同。
26. 模拟 流星和陨石 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撞击的坑小而浅 流星 陨石 月球表面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材料沙盘和石子。沙面模拟的是月球表面,石子模拟的是流星和陨石,丢石子动作模拟的是陨石撞击月球,不同大小的坑模拟环形山。我发现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石子越小,撞击的坑小而浅。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
27.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摆越慢 摆越快 摆线 调节 摆锤质量 摆动幅度 摆线长度 摆越慢 摆越快
【分析】摆是由摆长和摆锤组成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了摆的秘密。同一个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摆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反之摆长越短,摆摆动得越快。
解析:(1)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钩码、卷尺、秒表。
(2)问题: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线长度有关?
(3)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4)实验过程:①制作一个摆,摆线长度可以改变。②把摆线长度分别调节成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各做3次实验和测量。
(5)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幅大小无关,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摆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反之摆长越短,摆摆动得越快。
28. 12 大于 西边
解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早晨太阳高度小,物体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变大,物体影子逐渐缩短,中午时太阳高度最大,物体影子最短;下午太阳西移,太阳高度变小,影子逐渐变长,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长度是早晚长,中午短。
(1)从表中发现,12时影子最短,只有6厘米。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大于60厘米,因为太阳高度变小,影子逐渐变长。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小,则影子长;太阳高度大,则影子短。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西边。
29.地球图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蓝色表示海洋;用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白色表示冰川;用黄色表示山地、沙漠。
解析: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的我们学习地球的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地球仪都是正球体,地球不是一个不是正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仪上,横线表示纬线,竖线表示经线。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蓝色表示海洋;用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白色表示冰川;用黄色表示山地、沙漠。
30.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高地、“月海”等。到月球旅行需要带足够的水、食物、氧气、恒温的宇航服等。
解析:如果到月球旅行,我会观察到月球的地形主要有环形山,月海,月陆和山脉,月面辐射纹,月谷等。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昼夜温差很大,去月球旅行要准备好充足的氧气、水、食物、既能防寒又能抗热的衣服、通讯设备等等。
31.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地面上,调节底座的水平螺丝,使仪器水平。转动观察架,使太阳光线从通光孔射入,让太阳光线的亮斑和投影屏上的圆完全重合。观察架上箭头所指刻度盘上的角度,即是太阳高度。
解析: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的细节和内容。太阳高度测量仪为学生分组观测太阳高度的仪器。 它的构造由金属制的量角器、测量架、垂直线锤、底座等组成,全部零件固定的底座上。将仪器停放在测量地点,调节底座上的水平螺丝,使重锤线与刻度盘上的竖直上完全重合,仪器保持水平。调好后,将重锤线置于量角器的背后。让太阳光线穿过测量架的十字线空隙,投影到对面的十字线指示片上,使投影与指示片上的十字完全重合。观察测量架箭头所指的刻度盘上的度数,即是太阳高度角。如遇多云天气,投影不清楚,可换聚光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在十字线指示片上,以便观察比对。用这种方法可以观察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表,也可以观察记录一年中的太阳高度变化。
32.日晷是用来观测计算时间的仪器。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成的。日晷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暑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解析: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日晷又称为“日规”。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日晷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暑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33. 12 大于 西边 bdace
解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短—长。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12时影子长6厘米,影长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大于60厘米。
(2)影子总在物体背光的一侧。太阳在物体的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西边。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角度随着太阳位置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早上影子朝向西面,影子较长,随着太阳的南移,影子转向北面,影长逐渐变短;中午时,太阳最高,影子最短,指向北方;下午,随着太阳西落,影子逐渐东移,长度逐渐变长。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dace。
34. 不透明 新月 朔 满月 E 下玄月 廿三 (二十三) B
【分析】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随着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运动,就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朝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解析:(1)月相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月球本身是不透明的,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2)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大致成一线,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新月,也称“朔”。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月相被称为满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两句诗描写的月相为满月,在图中的位置是E。
(4)在农历下半月,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被太阳光照亮一半,这时我们能看到半个月亮,此时的月相称为下玄月,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农历廿三(二十三)。
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西,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的月相是月初的蛾眉月。
35. 6 12 60 短 长
解析:太阳的位置变化影响影子的长短、形状、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一天中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低→高→低。影子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西到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清晨和傍晚变形最大,影子轮廓最模糊,中午影子最短、最小,轮廓最清晰。
(1)观察上表记录的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可以看出,第6次影子最短,是北京时间12时。
(2)从上表中影子长度数据可知,可以推测出,测量开始4.5小时后竹竿影子长度为60厘米。
(3)从上表中影子长度数据可知,这段时间阳光下影子长度从9:30的90厘米,每隔半小时,影子长度分别是:60厘米、45厘米、35厘米、30厘米、25厘米、30厘米、35厘米、45厘米,影子长度变化的规律是:长→短→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