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单元复习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74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人口(单元复习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74张)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
Compulsory Volume 2 Chapter 1 Population
本章重点
Key points of this chapter
1
地球人口的分布特征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
人口的迁移及其特点
4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
第一章单元复习
2024
Chapter 1 Unit Review
CONTENT
01.课标要求
目录
02.思维导图
03.考点梳理
第一章章节复习
04.难点突破
05.知识拓展
02
课标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Part one
课标解读--第一节人口分布
01.综合思维
根据材料,综合分析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02.区域认知
能够结合区域图等资料,分布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性
03.人地协调
在知识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04.地理实践
利用所学内容,能够解释本省所在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解读--第二节人口迁移
01.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图标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02.区域认知
举例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03.人地协调
在知识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发展观
04.地理实践
结合材料与生活经验,利用所学分析生活当中人口迁移现象的产生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解读--第二节人口迁移
01.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的影响。
02.区域认知
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03.人地协调
通过对人口合容量的认识,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念
04.地理实践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02
思维导图
Mind map
Part two
思维导图--第一节人口分布
思维导图--第二节人口迁移
思维导图--第三节人口容量
思维导图--第一章人口
03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 sorting
Part three
考点一--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地区差异
各州之间,国家之间也存在人口分布的差异,其中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为四大人口稠密区。
地形分布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纬度位置
高纬与低纬人口分布较少,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10-50纬度上
海陆位置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①分布特征:世界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稀疏与密集区
01
02
03
04
考点一--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01
东亚地区
02
南亚地区
03
欧洲西部
04
北美东部
01
02
04
03
②人口稠密区:
考点一--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③人口稀疏区:
01
高纬度地区
02
高海拔地区
03
雨林地区
04
沙漠地区
01
02
04
03
考点一--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④我国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
01
胡焕庸线(黑河-腾冲)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02
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
03
考点一--经典题型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C.⑦—寒冷潮湿 D.⑧—高寒
D
【解析】⑤为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A错误;⑥为南美的亚马逊平原,气候湿热,B错误;⑦为南极大陆,气候干冷,C错误;⑧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D正确;故本题选D。
考点一--经典题型
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和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图。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欧洲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大洋洲,接近9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点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水文条件
人类更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的中纬度地区,气候过于严寒或湿热均不适宜生存
人类更趋向于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区,便于开展农业生产,建设等。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活动,往往成为人类早期的集聚区。
土壤条件
资源条件
资源越丰富的地区,支撑人口发展的潜力越大。
①自然因素:
考点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②人文因素:
生产力水平
经济水平
历史因素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政治稳定,无战乱的地区往往人口比较密集。
政治军事
文化
具有相同文化信仰的人,往往在空间上集聚。
考点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③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流广布,水源充足。地形多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平缓且土壤肥沃。
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河流缺乏,水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
考点二--经典题型
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和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图。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欧洲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大洋洲,接近9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因素
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01
影响因素的分析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
02
要根据地区特征和发展阶段判断主要因素
03
语言表述的规范和逻辑,避免各因素间的混乱。
注意!
考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因素
②人口迁移的影响:
正面影响
迁入地: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迁移者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迁出地: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负面影响
迁入地: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可能影响迁人地的社会治理。
迁出地: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考点三--经典题型
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和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图。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欧洲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大洋洲,接近9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①国际人口迁移特征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旧大陆(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解迁出国的人口压力,造成迁出国劳动力、人才流失
考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
②国内人口迁移特征
考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
②国内人口迁移特征--阶段一:建国前的人口迁移
考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
农业生产条件好,战争少的地区
以家庭为单位,大规模移民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战争频发、自然灾害等
农业条件差、战争频发地区
促进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巩固,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原因
迁出区
迁入区
特点
意义
②国内人口迁移特征--阶段二: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
考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
西部、东北、乡村地区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东中部地区、城市
加强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工业化与农业的建设。
原因
迁出区
迁入区
特点
意义
②国内人口迁移特征--阶段三:改革开发后---目前
考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地区
迁移人口大量增加,自发迁移
经济因素、收入水平、教育、交通、医疗、工业化与城镇化等
东北、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
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原因
迁出区
迁入区
特点
意义
考点四--经典题型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示意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图中①②③④的迁移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解析】读图分析,图中①是青状年劳动力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②是美国老年人迁移路线,从东北部迁往温暖的南部阳光地带,主要受受气候因素影响;③是1980年前我国人口迁移路线,为开垦北大荒,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④是1985年后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是到经济发达区务工经商等,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中不是经济因素的是②③,故选B。
考点四--经典题型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示意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B
【解析】读图分析,“雁南飞”现象指人口从东北迁往山东,为山东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①正确;有利于促进两地区思想和文化的交流,②正确;区域人口增加,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③正确;人口从东北迁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不是对山东的影响,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C。
考点五--资源环境承载力
①基础:
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实质: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它强调生存。
考点五--资源环境承载力
①基础:
木桶效应:决定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不是该地区最优条件,而是最差的条件决定
特征:
A.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例如古代承载力小,而现代社会大。
B.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考点五--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因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短板理论)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的资源,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
人均消费水平
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正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考点五--经典题型
下表为“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均自然生态服务需求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单位:gha)比较表”。表中数据说明,关中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
①资源数量 ②科技水平 ③消费总量 ④开放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从表中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导致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而资源的供给总量不变,所以①③正确;科技水平与开放程度表格中没有显示,②④错误,ACD项错误。故选:B。
考点五--经典题型
下表为“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均自然生态服务需求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单位:gha)比较表”。协调关中地区人地矛盾,可行的措施有( )
①少生优育,减轻人口压力②发展经济,消除生态赤字
③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④扩大开放,增加供给总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由于关中地区的资源供给总量不变,要协调该地的人地矛盾,需要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增加供给总量,同时要控制人口数量,少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压力,故①④正确,A项正确;单纯地发展经济并不能削除生态赤字,②错;尽管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但为了提高环球承载力而降低消费水平是不可取的,③错误。BCD项错误,本题选A。
考点六--人口容量
定义: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特点:
A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B.相对性: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同。
C.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不是要达到的人口数量,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警戒线。
①基础:
考点六--人口容量
②意义与措施:
意义
措施
意义一
措施一
措施二
措施三
意义二
意义三
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际合作: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依据之一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人地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民展战略
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依据之一
考点六--人口容量
③比较: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点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生活)
人口数量 大 小
相同点 制约 因素 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特征 ①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②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图示分析
考点六--经典题型
下图为加拿大人口、矿产资源等分布示意图,据图可推测加拿大人口容量( )
A.沿海小于内陆 B.低纬小于高纬 C.东南高于西南 D.沿河高于沿湖
C
【解析】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故可以推测出东南部人口容量高于西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点六--经典题型
下图为加拿大人口、矿产资源等分布示意图,A、B两地人口容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矿产 B.交通 C.渔业资源 D.热量
B
【解析】读图可知,A地人口密度大于B地,AB两处都分布有矿产资源,故不是造成人口容量差异的因素,A错误;A处铁路网密集,B处交通条件较A处差,故交通是影响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因素,B正确;AB两地都没有渔业资源,C错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高纬地区,AB两地热量差异不大,故不是影响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因素,D错误;故选B。
04
难点突破
Difficult points
Part four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①二维坐标图:平面面直角坐标图,用横、纵坐标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图中的点、线等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
A判读过程:
先判读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人口信息和人口要素;
判断图中所示人口要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
思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看清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②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三角形坐标图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某项要素与整体的结构比例。三条边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要素,三个顶点可以看作是三个原点。
A判读过程: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
读出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相交的点的数值, 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
最后检验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应为100%
58
18
24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③平面方形坐标统计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A判读过程:
先确定四边的变量信息;
画出判断点与方形对角线的平行线;
平行线与两边的交点数值为变量的数值;
画出判断点与两对边的垂直线,垂直线与交点的数值为变量的数值大小。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④平坐标曲线图的判读:坐标曲线图往往能够反映出人口不同变量信息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A判读过程:
先看曲线所表达的地理信息;
再分析曲线的数值大小(极值)和走向趋势;
再判读曲线变化的陡缓程度,析要素变化速率;
分析转折点,判断信息变化的阶段划分。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⑤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人口金字塔图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等。
A判读过程:
先判断金字塔两端的比例;
再看各个分段分组所占的比例;
综合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⑤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B常见形式:
年轻型(增长型)——塔形下宽上尖;
成年型(静止型)——塔形较直,仅塔尖较尖
年老型(缩减型)——塔形上下窄中宽
难点突破--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的类型判读
⑤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C特殊变化:
甲图:表示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
乙图:表示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
丙图:表示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可能是该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轻工业)。
甲图
乙图
丙图
难点突破--题型突破
广东省可分为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四个地区,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广东省各分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广东省IV地区老年人口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壮年人口迁人多 B.人口出生率高
C.环境污染严重 D.养老设施建设滞后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广东省IV地区老年人口占比低,15~59岁人口占比高,应该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青壮年人口迁入多,A正确;0~14岁人口占比低,加上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生活压力较大,人口出生率应较低,B错误;环境问题与老年人口比重高低无直接关联,C错误;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养老设施建设水平高,D错误。故选A。
难点突破--题型突破
广东省可分为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四个地区,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广东省各分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可有效降低广东省I、II、Ⅲ地区老龄化水平的措施是( )
A.严格限制人口迁移 B.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C.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D.加强乡村环境整治
B
【解析】区域之间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格限制很难实现,A错误;广东省I、II、Ⅲ地区,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减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吸引部分外流人口回流,可以降低老龄化水平,B正确;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对于降低广东省I、II、Ⅲ地区老龄化水平无直接关联,CD错误。故选B。
05
知识拓展
Knowledge expansion
Part five
拓展一--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定义:是指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②表现: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衡等
拓展一--人口问题
2.人口增长过快
判断依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否大于1%
主要表现: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③ 常见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
④ 产生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等
④ 主要影响: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
压力等
⑤ 应对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转变生育观念等
拓展一--人口问题
3.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
判断依据:60虽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虽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主要表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③ 常见地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
④ 产生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转变;医疗卫生水平进步,人口寿命延长;
生活压力、育儿压力导致出生率持续下降等
⑤ 产生影响: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劳动力不足;
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源不足等
⑥ 应对措施:鼓励生育;吸纳海外移民;健全社会养老机制;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拓展一--人口问题
4.人口性别比失衡
判断依据:性别比103--107之间为合理比例
主要表现:男性人口过多
③ 常见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
④ 产生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养儿防老);
社会不平等现象;科学技术滥用(B超鉴定);人口政策的影响等
⑤ 产生影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
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等
⑥ 应对措施: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变生育观念,提高意识;
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孕龄妇女权利加强立法,严格禁止非法鉴定胎儿
完善社会制度,提高女性地位等
拓展一--人口问题
地区 代表 大洲 人口特点 原因 问题及影响 对策
发展 中国家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增 长 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影响: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
发达国家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增 长 缓 慢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要求高 老龄化问题严重 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5.人口问题的地区差异性
拓展一--题型突破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重庆的城镇化(国家统计局规定: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和人口变化出现新的特点。表为重庆2017年-2022年常住人口数、城镇常住人口数和人口出生率。重庆近三年的出生率创新低,低出生率带来的影响有( )
①人口老龄化加剧②平均年龄降低
③劳动力资源紧张④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解析】重庆近三年的出生率创新低,低出生率带来的影响有:新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平均年龄增加,劳动力不足,劳动力资源紧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
拓展一--题型突破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重庆的城镇化(国家统计局规定: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和人口变化出现新的特点。表为重庆2017年-2022年常住人口数、城镇常住人口数和人口出生率。面对出生率降低的现状,下列可行的措施是( )
A.大量接受国际外来人口 B.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C.大量增加早期教育机构 D.完善生育福利和社会保障
D
【解析】出生率降低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因此应完善生育福利和补贴政策,积极鼓励生育,D正确。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量接受国际外来人口不现实,A错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会导致劳动力更加不足,B错误。大量增加早期教育机构不能缓解出生率降低的现状,C错误。故选D。
06
综合检测
Comprehensive testing
Part six
课堂检测
我国女性人口数量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具有周期性特征。图示意2020年、2032年(预测)我国女性人口数量在不同年龄段的数量分布。我国女性人口数量分布呈现周期性特征,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生育条件的改善 C.人口政策的影响 D.医疗条件的改善
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女性数量高峰的重复周期约为25年(同一年份,女性相邻两个高峰之间的时间间隔),与一个人口再生产周期吻合,因此周期性的人口数量分布特征主要受人口惯性的影响,与生育条件的改善、人口政策的影响、医疗条件的改善无关。故选A。
课堂检测
我国女性人口数量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具有周期性特征。图示意2020年、2032年(预测)我国女性人口数量在不同年龄段的数量分布。与2020年相比,2032年我国( )
A.女性人口高峰数量增多 B.女性人口高峰数量减少
C.育龄女性人口高峰消失 D.女性人口数量大幅增多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与2020年相比,2032年我国育龄女性人口高峰消失(图中育龄女性年龄段为20-40岁),女性人口高峰数量相同,但2032年老年人口高峰即将消失,老年女性人口高峰的人口数量相比于2020年略有下降,推测2032年女性人口数量有所降低,不会大幅度增多。C正确,ABD错。故选C。
课堂检测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图示意2020年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族0~4岁的人口数量多于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2001~2005年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 D.所有的少数民族均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A
【解析】读图可知汉族0~4岁人口百分比约为5%,少数民族0~4岁人口百分比约为7%,但是汉族人口总数远高于少数民族,因此汉族0~4岁人口数量高于少数民族,A正确;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和整体老龄化程度均低于汉族,故其整体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误;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段在15~19岁的比例较低,可推测15~19年前(即2001~2005年)人口出生率较低,C错误;少数民族整体进入老龄化,但无法推测55个少数民族均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误。故选A。
课堂检测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图示意2020年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中国整体老年化程度加深的原因有( )
①生育观念转变②人口流动加大③医疗水平提高④性别比例波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人口老年化主要受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影响。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出生率较低,同时医疗卫生水平提升,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导致我国老年化程度加深,①③正确;我国人口流动主要在国内,同时性别比例波动小,这两者对我国老年化程度加深的影响不大,②④错误。故选B。
课堂检测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图示意2020年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导致社会的养老负担加重②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③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④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人口老龄化会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①正确;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②错误;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③错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促进农业向机械化方向发展,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
课堂检测
欧洲国家人口分布存在差异,人口年龄结构也不同。下表为欧洲部分国家≤2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统计表。由表可知,≤20岁人口比重一般( )
A.经济越落后的国家越低 B.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低
C.沿海国家比内陆国家高 D.内陆国家比沿海国家高
C
【解析】由表格可知,德国≤20岁人口比重(%)为倒数第二,但德国是发达国家,A错误;法国、英国等皆为发达国家,但≤20岁人口比重(%)却排前3,B错误;爱尔兰、法国、英国、丹麦、荷兰等为临海国,整体≤20岁人口比重(%)较高,C正确,D错误;故选C。
课堂检测
欧洲国家人口分布存在差异,人口年龄结构也不同。下表为欧洲部分国家≤2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统计表。与表中其它国家相比,爱尔兰≤20岁人口比重最高,说明该国近年来( )
A.经济活力较强 B.人口密度较小 C.环境清洁优美 D.交通更为便利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岛中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同大不列颠岛相望。海岸线长3169千米,2021年爱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是欧洲2021年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22年爱国内生产总值达4750亿欧元,同比增长9.4%,经济活力增强,对青年人吸引力较大,A正确;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与国家面积相关,克罗地亚人口密度与爱尔兰大致相同,但爱尔兰较克罗地亚高出7个百分点,B错误;环境不能体现≤20岁人口比重最高,C错误;交通便捷不是该国≤20岁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D错误。故选A。
课堂检测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代表人口分布越集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动态变化,且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明显弱于欠发达省份。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与省会人口占比变化。据图推测,2000—2020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数量激增 B.省会人口增长只集中在东部省区
C.人口分布趋于均衡化 D.省会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增强
D
【解析】由材料可知,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代表人口分布越集中,读图,2000—2020年显示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整体是增加的趋势,表明人口分布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增强,所以C错;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不能确定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A错;材料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动态变化,且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明显弱于欠发达省份”提示,省会人口增长不是只集中在东部省区(经济发达的省份),欠发达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的省会城市更明显即欠发达省份省会人口也增长,B错;读图,2000—2020年显示我国部分省份省会人口占比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反映省会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增强,D对。故选D。
课堂检测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代表人口分布越集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动态变化,且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明显弱于欠发达省份。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与省会人口占比变化。下列地区中,目前省会城市人口增速最快的最可能是( )
A.川渝地区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京津冀地区
A
【解析】材料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动态变化,且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明显弱于欠发达省份”提示可知,欠发达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更明显,所以相比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欠发达的川渝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更明显,所以目前省会城市人口增速最快的最可能是川渝地区,A对,排除BCD。故选A。
课堂检测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代表人口分布越集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动态变化,且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优势要明显弱于欠发达省份。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与省会人口占比变化。大多数省会城市吸引人口数量较多的主要行业是( )
A.行政管理 B.农副产品加工 C.旅游与餐饮业 D.高端产品制造业
C
【解析】结合以上分析及已学知识,大多数省会城市吸引人口(普通劳动力)数量较多的主要行业应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多数省会城市吸引人口(普通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应该为旅游与餐饮业,而非农副产品加工,并且普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不可能是行政管理和高端产品制造业。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感谢您的聆听
地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当你打开地理的大门时,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妙多彩,你会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你会体会到风土人情的不一样的味道。来吧,感受地理,热爱地理,学习地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