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 7 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网络。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比较这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
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1、人口迁移
(4)特点(趋势、流向)?
(1)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②美洲锐减,黑奴贸易 ③逃避迫害
(2)表现: ①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印第安人人口急剧减少。
②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③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3)影响
①积极:改变许多地区的民族结构,出现族群混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美洲开发;推进全球化进程。
②消极: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印第安人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导致疾病传播;种族歧视。
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方向: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②主导国:欧洲国家。 ③方式: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
“哥伦布大交换”
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美洲—-欧洲 烟草、南瓜、奎宁(金鸡纳霜)、火鸡、甘薯、小瓜、油梨、菠萝、辣椒、木薯、可可豆、花生、马铃薯、番茄、玉米、豆类、香草、、、
欧洲—-美洲 咖啡豆、桃、梨、橄榄、柑橘、香蕉、甘蔗、洋葱、白萝卜、葡萄、蜜蜂、谷物(小麦、大米、大麦、燕麦)、牲畜(牛、绵羊、猪、马)、病毒(天花、流感、伤寒、麻疹、疟疾、白喉、百日咳、、)
2、物种交换
(1)表现
① 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甘薯、番茄、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2)影响 ?(优化设计第43页)
积极:饮食结构;粮食增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疾病传播;环境破坏;中断社会进程;深重灾难。
“哥伦布大交换”——物种交换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根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列举出“哥伦布大交换”引发了哪些物种间的交换?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特点:种类多,内容丰富;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泛,具有全球性;双向交流;欧洲为主导;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与消极);时间上具有长期性。
材料:甘薯在16世纪后期分多次传入中国,首先在福建、广东一带成为农民躲避荒年的重要食物。徐光启《农政全书》认为番薯“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17世纪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同时,甘薯凭借其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迅速成为贫穷民众的重要口粮。玉米作为高产耐寒作物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偏远地区的开发,如陕西、四川交界的秦岭、大巴山区,在明代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发地区,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山区遍植玉米,“其后川楚人多,漫山遍野皆包谷”。
积极: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消极:过度开垦荒地,带来环境问题;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原住民与客户矛盾;地方治理问题。
结合P41“历史纵横”及材料,分析美洲作物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危害:传染病造成原住居民的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
3、疾病传播
在新版的电视剧《寻秦记》第二集中,老夫妇送男主一包地瓜用以充饥。
新《水浒传》的第一集中,宋江和公孙胜在打斗时是在一片玉米地里。
[镜头穿帮]
回归历史真相
1、原因: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太平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2、表现
(1)印度洋贸易:
蓝色:阿拉伯控制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红色:欧洲人开通的新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欧洲商人(葡萄牙为主)在与阿拉伯商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出程(欧 非)
廉价工业品
中程(非 美)
奴隶
归程(美 欧)
金银、工业原料
(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的影响:
①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造成非洲长期落后。
②促进美洲的开发,种植园经济兴起。
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材料 西班牙在16世纪初期,1521-1544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到16世纪中叶,美洲的金银产量剧增。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万多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上近83%的贵金属产量为西班牙所控制。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3)太平洋贸易 (丝银贸易)
①葡萄牙:建立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特点: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马尼拉是菲律宾港口城市;菲律宾当时已是西班牙殖民地。
马尼拉
将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经由马尼拉港运输到墨西哥。
从美洲换回大量白银,再次购买中国商品
思考: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①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②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成赋役制度的变革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④贸易网络形成。
②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特点:以马尼拉为中转站;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阿卡普尔科
名词解释: 马尼拉大帆船
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
①葡萄牙:建立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②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③影响: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关于明代流入中国白银的估计,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8775万两,从日本得到2亿两,从葡萄牙得到4276万两多,总计为3.3亿两多。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3)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请比较两幅地图,从整体性视角分析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主要变化。
(1)从区域联系发展成跨洋的全球联系;
(2)欧洲在推动全球联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3)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逐渐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2、表现:
时间 国家 殖民概况
16世纪 葡萄牙
西班牙
17世纪 荷 英、法
18世纪 中后期 英国
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和商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
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非、北美洲建立多个殖民地。
◆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殖民帝国
“日不落帝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确立世界霸权
三、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格局的演变)
1、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划分: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教皇子午线”
——瓜分世界的开始
3、影响:
(1)对殖民地:
(2)对欧洲:
①引发了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如“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
②引发欧洲商业和价格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解体。
(3)对世界:
英国确立殖民霸主
1)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工商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
2)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工业资本主义战胜商业资本主义
3)18世纪中后期,打败法国: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专制制度
(1756—1763 “七年战争”)
西、葡衰落的原因:
①掠夺的贵金属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奢侈消费。
②落后的封建制度。
“黄金漏斗”
商业革命:
含义:指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
表现:①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③出现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④英法荷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改变欧洲商业格局。⑤人类的眼界日益开阔。
影响: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解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正逐渐形成。
“价格革命”:
含义: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影响:使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共同影响: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
金银价格下降
货币贬值
物价上升
收取固定货币地租者(地主)财力地位下降
拥有大量商品的商人(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价格革命
阶级关系变化
经济结构变化
社会转型
重要概念:资本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
(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3)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重商主义、早期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圈地运动、种植园经济
*非洲的愤怒: 2003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反种族歧视大会”上,非洲国家普遍认为,欧洲的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造成非洲贫穷和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欧洲国家应向非洲进行道歉并赔偿损失。
*美洲的愤怒: 1992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一位印第安人领袖遣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西银矿
思考:如何评价哥伦布发现美洲
(非正义性)灾难、屠杀、罪恶;强盗,杀人犯,侵略者。
(进步性)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全球角度)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对天主教的世界观是一个沉重打击;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开始;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视野;推广了资本主义文明。
积极:
对欧洲:①通过贸易和掠夺,西欧开始崛起。②商贸中心发生转移。(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③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④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世界:①开辟重要的新航线,各洲建立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③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到走向整体世界。④促进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
消极:
①对美洲:掠夺和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②对非洲:黑奴贸易兴盛,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③对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殖民侵略、殖民据点和商业垄断。④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归纳探究】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对亚非拉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拓展深化】全球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明清主要货币; ②刺激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美洲高产农作物引进,改变饮食结构; ⑤提高粮食产量,加速了人口增长。
(2)政治:
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取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的重要原因,造成中国落后;导致“海禁—朝贡”体制的瓦解。
(3)文化:
西方传教士东来,客观上带来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出现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早期殖民扩张
全球性流动
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商品流动
瓜分世界的开始
新兴大国的崛起
世界格局的变动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
本课知识结构
①区域性;
②间接性;
③陆路为主;
④规模小
文明交流特点
文明交流特点
①全球性;
②直接性;
③海路为主;
④规模大
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相对平衡
整体世界
3、人类文明格局: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东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经济格局: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4、国际政治格局: 亚洲帝国受到冲击,非洲美洲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为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世界格局的演变
1.(2023 山东高考)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解析】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据题图信息可知,在该时期,不仅有葡萄牙、西班牙,还有荷兰、英国、法国等,据此可知,该地图说明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故选C项;地图展示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被殖民,而不是其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但是在地图中并没有显示欧洲的情况,排除B项;地图仅是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并没有述及其手段,排除D项。
C
2.(2022 全国甲卷) 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解析】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由材料可知,英国进口的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明显减少,棉纺织品略有提升,茶叶、咖啡大幅度提高,结合市场不断拓展的史实,可知英国将亚洲的茶叶、咖啡大量运往欧洲,推动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在亚洲的贸易情况,未提及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海上贸易霸主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C
3.(2021 全国乙卷)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解析】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6世纪起到18世纪末,除英国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建立特许公司从事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殖民扩张是存在多国竞争格局的,故选D项;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成为主要扩张形式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划分势力范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外扩张时的主要形式之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D
材料 1565-1815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其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之间,把福建月港运来的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回中国。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马尼拉帆船贸易写一段解说词。
示例: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扩张及中国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原因,4分),推动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内容,2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玉米、甘薯等新物种在中国传播,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结构,刺激了人口增长;给美洲带来灾难;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影响,6分)
总之,“马尼拉帆船贸易”引起了欧亚美大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变化,促进了全球化。(总结提升,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