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高中语文 高三最新名校模考作文 仰望英雄,为梦想终极一战、与其选择平庸,不如奋斗立名...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作文素材】高中语文 高三最新名校模考作文 仰望英雄,为梦想终极一战、与其选择平庸,不如奋斗立名...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最新名校模考作文 | 仰望英雄,为梦想终极一战、与其选择平庸,不如奋斗立名...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了热。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 巴金《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解决问题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中的材料一塑造了飞蛾的形象:“扑向灯火”写其勇敢,“死在灯下”“浸在油中”写其壮烈,“得到光,也得到热”写它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命题人的评价说“飞蛾是值得赞美的”。材料二写夸父逐日而死,“怀念”体现了命题人的正向情感。材料三中“寒冷的、寂寞的生”VS“轰轰烈烈的死”是一组对比,引发考生思考,“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反问肯定了为追求光和热而舍弃生命的壮举。材料五则表达了自己愿意像飞蛾一样为追求光和热而献身的情怀。五段材料均来自巴金先生的《日》,《日》写于1942年,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材料里的光和热是有比喻义的。这是考生的写作情境,考生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这一任务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想,认识“飞蛾”“夸父”在理想、抱负面前,不惧生死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认识到“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的生命意义;认识到前人为光明和梦想付出的牺牲,作为后浪该怎样接力前行,走向真正的光明。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一、二塑造了为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榜样形象;材料三、四肯定为追求光明而死的意义;材料五则是像学习榜样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的精神,暗示青年一代也要有梦想、有追求,能奋斗、能拼搏。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立意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立意为“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根据材料四的内容立意为“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微笑”;根据材料五的内容立意为“仰望英雄,为梦想终极一战”。无论是“梦想”“榜样”“生命价值”还是“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只要符合材料价值指向,都是切题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在行文中,可以扣住材料中“飞蛾扑火”“夸父追日”,联想为新中国奋斗的英勇战士、中国发展路上追求理想的人物和事迹,正面亮出人应该为理想而战的观点;也可从“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想古今中外生死抉择时的名人事迹,点明死生的意义,赞扬为梦想不惧生死的精神品质;可以从“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联想那些备受鼓舞的新时代青年为梦想而努力前行的事例;可以从“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借助阴冷黑暗的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反面提出自由、光明、希望不可或缺的观点,从而达到论证目的。
解题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思考自我成长问题。题目借助巴金《日》中“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等语料告诉青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进而激发当代青年应如材料五所希冀的那样,引导青年为了光明、幸福拼搏奋斗,为了自由、梦想迎难而上、甘于奉献、不惧牺牲,尽己所能发光发热,发声出力,推动社会发展。考生行文时可结合《日》的写作背景,在材料基础上充分延伸联想,全面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考生既是在写作,也是在思考人生,要综合五段材料,思考如何引领当代青年在困难危险面前做到坚定梦想、迎难而上,更能够果敢勇毅、不惧牺牲……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为光明起舞,为理想拼搏。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4.向光而生,幸福都是奋斗来的。5.仰望英雄,为梦想终极一战。……
偏题立意:1.珍惜生命。(断章取义,只片面看到“生命是可爱的”,却忽略后面“但”字后的转折,未能正确判断生命的真正意义,偏离题意。)2.量力而为。(忽略了材料三、四、五,只片面看到飞蛾虽能获得瞬间光明但因此失去生命,夸父到死也没能实现目标,没能把握住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只要为光明而战即可,偏离题意。)3.不可盲目追随。(忽略了材料一、二、三、四,只片面看到飞蛾和夸父最终的死,没能把握住为了追求光明,哪怕赴死也是值得的,偏离题意。)……
下水文
仰望英雄,为梦想终极一战
习主席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那么我们当代青年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战阴冷和黑暗,让我们的祖国和家园越来越明亮而温馨呢?
仰望英雄,坚定信仰,舍生取义,为梦想终极一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898年谭嗣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舍身求法;1911年林觉民写下“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生死诀别;1928年夏明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容就义……他们如飞蛾,如夸父,为了追求光和热,以弱小之身躯直面迎战无边无际的阴冷和黑暗,为中国独立点燃希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仰望英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让我们为梦想终极一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1 700名飞行员参战,殉国年龄平均仅23岁。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陈怀民选择拉平飞机,加大油门,倒扣着向上翻转180度,牺牲自己,撞翻敌机。沈崇诲、陈锡纯从两千米高空极速冲下,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雄鹰击长空,碧血染青天。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真的长出一双翅膀,追随英雄的足迹,抵御外族入侵者,为民族尊严点燃希望。
仰望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让我们为梦想终极一战!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1950年中国志愿军万里赴戎机。长津湖、水门桥,每一场战役,战士们都恪守信念与敌人浴血奋战,迫使美国王牌陆军经历“路程最长的退却”,进而为国家的强大点燃希望。而今山河无恙,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由国之重器战略运输机接回祖国的怀抱。英雄,你们荣归故里,人民永远铭记。因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你们就是巴金笔下追求光和热的飞蛾、夸父。你们的足迹,犹如夜空中闪闪发亮的灯塔,指引着后人前行的路。
仰望英雄,果敢勇毅,不忘初心,让我们为梦想终极一战!
你看为第一时间侦查汶川灾情,从4 999米高空实施“自杀式”降伞的15勇士;喀喇昆仑高原那群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战士;云南雷场“你退后,让我来”的杜富国;新冠来袭,独骑300公里,辗转四天三夜返回医院的甘如意;以星火之势点燃八方驰援火炬的汪勇……烈火炼真金,危难彰大义。我们这些可爱的新时代卫士,始终将天下大道置于生命之上,为祖国的和谐点燃希望。
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让我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仰望英雄,武装身体和灵魂,时刻准备着,为更美好的未来终极一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其不能也。——《论语》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材料为《论语》中的两则名句,首先须“入乎其内”,准确理解两则名句的含意。“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其不能也”,意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为君子害怕死后籍籍无名,湮没无闻。然后须“出乎其外”,即对接现实,以古开今,思考儒家这种价值观对于今天的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有何启迪和教益。在此基础上,应厘清两则名言内在的逻辑关系,两则材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生应该拒绝平庸,有所作为;“实至”自会“名归”。这是考生的联想思考的基础。
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并没有复杂的任务,诸如情境、对象、实用文体等要求,但题目的引导语暗示了写作任务。首先,“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是本题最核心的写作任务,暗示写作时不能陷入文句翻译、论语解读之类的藩篱,所给材料只是思维的发端,写作重心应落在古为今用、借古鉴今上,正如于丹解读《论语》一样——从经典提炼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考生的“感悟和思考”应该结合当下、联系自身,赋予《论语》名句以鲜活的现实意蕴,不能一味引经据典、拾人牙慧,而应写出自我、真我,有独到见解或真情实感。
其次,考生写作应“结合材料”,文章可围绕“拒绝平庸”“名和实”“奋斗与成就”等充分展开,但必须要扣合材料中的名句,不可另起炉灶。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名句虽出自先秦《论语》,但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尤其是当前网络社会、流量经济下,不少人片面认为,网络社会为个人的上升、成功提供了扁平化通道,一夜成名、不劳而获、心存侥幸、急功近利等思想时有存在。躺平人生、丧文化等也一度甚嚣尘上,鉴于此,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正确的奋斗观,即不务虚声、不骋空想、脚踏实地、踔厉风发、笃行不怠,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立意时,可从单则材料入手,淬炼观点:针对名句一可直接立意为“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其不能也”,也可延伸思维,立意为“人不己知,沉潜耕耘”“驰而不息,何患不能”。针对名句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可立意为:拒绝平庸,奋斗立名;当代青年,应该赋予生命以壮丽和庄严,不能浑浑噩噩。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在关系进行二元思辨,可立意为:为人处世,立名须先力能;沉潜耕耘,驰而不息,自会有所成就,实至名归;人生应不骛虚声,应该奋斗不息,实现自我价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品行高尚、能力出众,自会脱颖而出,声名远播。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写作时,考生可充分展开联想,或类比联想,或对比联想。如由材料中的名句,可联想到很多名句,如《劝学》中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如现代诗歌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等,这些名句的内涵和材料中《论语》名句异曲同工,若合一契。由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其不能也”,可联想到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历史脊梁,他们或修身洁行,或立德、立功、立言,使自己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成就了不朽人生。
除了“历史的天空”,也可联想到“平凡的世界”——现实生活那些平凡但不平庸的人,如感动中国人物、功勋人物、奥运、冬奥会健儿,他们或默默奉献,或勤学苦练,最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生活中觅得自己的“C位”。当然,也可从反面入手,展开联想和思考,如当下的流量明星,他们惟恐“人之不己知”,往往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而实际上缺乏超群实力,最终难以行稳致远。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 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感性表达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体验;也可写成议论文,理性思考人生;还可写成读后感、现象评论之类。

解题
本题属于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命题思路类似于2021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小而言之,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涯规划,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大而言之,旨在引导学生涵养人文情怀。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古代典籍,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虽然时过境迁,世殊时异,但很多思想、理念、价值观,对于后世为政、为学、为人、处世、修身等方面,仍然具有普世价值和普适意义。考生写作,正是要写出儒家经典名句对于自身成长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人不己知,退而修能。2.人不己知,寂寞耕耘。3.实至自会名归。4.自修求强,卓越自我,自会脱颖而出。5.与其选择平庸,不如奋斗立名。……
偏题立意:1.砥砺君子品格。(且立意过于宽泛,大而不当。)2.激扬文化自信。(立意走偏,远离名句所谈问题。)……
下水文
与其选择平庸,不如奋斗立名
拼搏的背影,辉映宏阔的背景。
《论语》有言,“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其不能也”,又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圣贤以他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与其害怕湮灭无闻,不如“自修求强”,今天你奋然拼搏的背影,自会铸就明天的实至名归。
王阳明蛰居贵州龙场这蛮荒之地、瘴疠之乡,他没有消极沉沦;相反,他目不窥园,寂然凝虑,格物致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谁能知晓,身居穷乡僻壤不为人知的书生,竟能成就了中国君子的标配人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倘若他终日感慨生不逢时,自怨自艾,那么世上将多了一位牢骚太盛的迁客,而少了一位震古烁今的圣哲。其实不惟王阳明先生,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寂寞前行,驰而不息的背影,为人生镀上闪亮的金边。
揆诸当下,亦是如此。
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平民英雄;无论是功勋人物,还是奥运健儿,他们的成功、出圈,无不都洒满了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翊”鸣惊人的苏翊鸣冬奥会上的惊艳,乃是与凌霜傲雪的苦练的平等交易;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端居庙堂之上的庄严和荣光,乃是数十年如一日市井里巷中的穿梭,爱的荒原上的坚守所熔铸。还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孙景坤;百战归来一布衣的张富清;匿名捐助而引发全城寻找的好人炎黄……
他们从来无意于鲜衣怒马,聚焦在镁光灯下,傲立于万人中央。然而,正是由于他们不断雕琢自我,自修求强,或修身洁行,或精进自我,或砥砺才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优秀、高贵、丰富、博大,使他们自会脱颖而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要学会不甘平庸。崇高的侧面绝非平凡,平凡的你我,依然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使平凡人生精彩无限。拒绝平庸,卓越自我,有足够的人生半径和巨大的生命体量,就不会被时代的筛子筛得流离失所。被时代铭记的,必然是有巨大精神体量的;相反,如果生命像沙子、像草芥一样轻忽,终将被时代筛掉。
圣贤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诗人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哲理君告诉我们: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芬芳,蝴蝶自来……我深以为是,平庸凡拙的人生,是了无生趣的;人生就应该拒绝平庸,用奋斗、拼搏来雕琢自己的名字。
让我们不骛虚声,不骋空想,自修求强,用拼搏前行的背影,熔铸为人生辉煌的背景吧!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为布局未来研究院精选试题。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内容是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表现了齐桓公和曹操的用人策略。齐桓公是优先考虑才干,曹操是唯才是举,更是把才干放到了第一位。材料二表现了魏征和司马光的用人标准。魏征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任用有品德的人,司马光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首先考虑品德,然后考虑才能。前两位古人与后两位古人的德才观颇为不同,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的核心意义,在于让我们鉴古知今,综合考虑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地使用人才。这便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辩证地分析德与才的关系,不可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来看,本题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作内容的限制:要求考生围绕上述材料中核心观点的“启示意义”来谈;二,本题目为二元关系型作文题,要辩证地分析德与才的关系,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以两则材料来引导考生去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命题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体现了高考的“立德树人,为国选才”的时代使命,也希望考生在成长奋斗的路途中,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考生审题立意要体现出上述价值诉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题目来看,材料的要点有两部分:一是齐桓公和曹操在用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才能为先,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二是魏征和司马光在用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德为先的人才观。考生在立意时可以在综合材料,把握才与德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在重才或重德上比较权衡,或才重于德,或德重于才,或德才并重;亦可就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当下的国际国内环境斟酌损益;亦可人用其长,就不同的人才使用诉求选择重德、重才或德才兼备。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德才兼备应为最佳立意。总之,考生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只要是围绕德与才的关系进行思辨,都符合要求。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 考生可针对人才重德与重才两个元素进行联想和思考。如侧重重德,可以回望历史立足现在来思考,如古有秦桧,和珅;今有成克杰,胡长清。若比才,虽才高八斗,却遗臭万年,原因何在——缺德。林彪也算是军事奇才,但他不热爱国家,叛国而逃。若侧重重才,可联想刘备任用道德败坏的法正,重用投降的许靖;孙权为一己私利极力笼络人品有缺的陈武、潘璋等人也能从另一方面说明论题,作为论据。考生联想和思考的范畴也不应局限于具体的人和事,还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言论材料。如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人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世皆知耻,国家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大耻。”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多。
3.文体的开放。考生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侧重感性,可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侧重理性,可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文体特征必须明确。
解题
这是一道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古今融通,通过选取古代的一些经典事例来作为载体,引导考生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处理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②二元思辨,材料一指出选材应以才干为主,材料二点出选材应以德为先;引导考生进行才与德的二元思辨,检测考生的逻辑思辨、批判思维能力的高下。③高度契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方针理念,考查考生的价值观。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考生的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考生思维品质,同时也引导考生树立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用人以德才兼备为标准。2.以德为先,以才为后。3.先重德或先重才,应依现实需要而定。4.用人以长,德才各得其所。……
偏题立意:1.以宽容之心,铸心中梦想。(断章取义,以“宽容”来取代才与德的思辨,属偏题立意。) 2.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未理解题目核心导向——如何处理才与德的关系。)……
范文展示
砥砺德与才,做时代栋梁
信阳市二高高三(25)班学生 朱雪瑶
从曹操“唯才是举”,广招天下英才,到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德才之辩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德与才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新时代新使命,必然孕育新的德才观,在我看来德才兼备,方能成为时代栋梁。
德者,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古人有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由此可见,高尚的道德对人们心理的巨大影响以及强烈的心理认同。从先秦儒学中对“礼”、“仁”的强调到宋明理学中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近乎偏执的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道德,强调道德推崇道德的国家。尤其是在人才的选拔上面,一直以来都是以德为先。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人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为德者,能够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世皆知耻,国家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大耻。”不言而喻,良好的品德是人才的先决条件,这不仅关乎人才选择,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之盛衰。从苏格拉底企图通过重建道德来挽救道德沦丧、日渐衰颓的雅典城邦政治,到新中国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提倡友好善良等优秀道德。古今中外,无不以道德教化来维系国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才者,为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桓公惜才爱才,认为“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正是因为齐桓公用人不疑,才为春秋时期齐国称霸奠定基础。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才干是很重要的。就如朱婷,少年时期因为身高优势被选入篮球队,而教练却在她身上看到了打排球的潜质,带她走入排球的大门,朱婷的体育之“才”被教练的慧眼捕捉到,最终成为一段佳话。放眼全球,爱因斯坦、牛顿、祖冲之、居里夫人等等,这些让我们永远记住的名字的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卓越的才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此他们才名垂千古。可见,个人的才能是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智力支持。
德才兼备,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
王安石曾道:“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兼备者,圣人也。”进入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从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时代发展中不难发现,德才兼具、德才皆修的新青年才是时代的主力军、领头羊。从“斜杠青年”大热到秦岳飞、黄文秀、谷爱凌等青年楷模,为无数人竖起了人才标杆。我们不仅赞叹这些青年人的出色才华,更敬佩于他们的崇高的道德修养。像他们一般的德才兼具的新青年,才是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广大新时代的新青年们,让我们提高才智本领,砥砺道德修养,成为栋梁之材,为祖国发展助力扬帆。
点评
本文紧扣德与才的关系这个中心议题,充分回应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一方面用“德者,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点出道德作为人才的首要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照应了材料二的核心论断,强调德在选择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才者,为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来指出人才的才干能够成为人才的一大助力。最后,合二为一,点出德才兼备,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围绕“砥砺德与才,做时代栋梁”这个中心论点, 先分后总,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综合看来,议论有力,论证严密,显示了较好的说理素养和较高的思维品质,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