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学案(含答案)2023_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学案(含答案)2023_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对内改革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运用史料分析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意义,理解对内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改革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体会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基础过关】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4)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深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重难释疑】
1.【唯物史观】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2.【历史解释】对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2)特点:由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推广(渐进性);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3)意义: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实战演练】
1. “春联”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风貌。1974年的一副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20世纪80年代的一副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经济特区的建立
2.下面是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3.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最能说明( )
A.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B.党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C.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改造再到农村改革的三部曲。这一系列自我调整是为了( )
A.摧毁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5.1978—1982年,农村改革使城乡农贸市场得到恢复和繁荣,出现了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还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如浙江温州、台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国内改革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6.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活跃着一批由国营工厂技术人员组成的“周末工程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周边乡镇企业兼职,带来了知识、技术的流动,一批乡镇企业由此成长起来。这反映出( )
A.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得到实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
7.下表反映了1978年国务院对改善劳动分配制度的要求。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5月 有条件、有步骤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
9月 有关部门尽快提出改革工资制度、奖励制度和劳保福利制度的具体意见。
11月 允许完成国家计划的企业提取一定数量的利润用于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职工。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展开 B.重视生产者的积极性
C.国有企业改革获得较大成效 D.强调市场的基础作用
8.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了( )
A.企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9.下面是1989—1992年《人民日报》经济类社论的主题分布情况表。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围绕的主题可能是( )
主题 经济政策 人口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国企改革 其他
篇数 24 5 7 7 3
比例(%) 52 11 15 15 7
A.是否实行对外开放 B.是否下放土地使用权
C.国企改革启动时间 D.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10.从全国发展脉络看,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百亿元;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但到了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数量较多的万亿GDP城市的出现反映了( )
A.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优势凸显
C.改革开放激发了活力与创新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11.左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能力提升】
12.一包瓜子,折射中国经济变革的伟大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67年,年广久跟着一位老人学会了炒瓜子。从此,他开始卖起了瓜子,但是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这是个有风险的生意。瓜子属于统购统销物资,由供销社统一控制,通常只有到过春节时,人们凭票才能买上一两斤,平常根本吃不到。这就给年广久这样的小商贩提供了机会,年广久开始学会把瓜子装成小包,藏在大衣兜里到人群中偷偷卖。“管理的人来了,我就走,人走了,我又来。”
材料二 年广久写给邓小平的信(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并归纳材料反映的这一体制下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傻子瓜子”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13.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农业现代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网络上搜集到以下资料。请根据提示完成相关任务。(10分)
材料

——根据丁澜翔《在集体的土地上》、《人民日报》、中国知网等整理
【任务一】
(1)举办“行走在集体的土地上”的图片展,找出可以入选的图片。(2分。只写图片序号)

【任务二】
(2)组织“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路”报告会,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C
2.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20世纪80年代初,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买了拖拉机,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释放了该政策将延续的信号。故选C。
3.D 4.D 5.C
6.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批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周末工程师”应运而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的支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这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故选D。
7.B 8.C
9.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1989—1992年《人民日报》经济类社论中讨论经济政策的篇数最多,占比过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政策”围绕的主题可能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故选D。
10.C 11.C
12.(1)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2分)问题:物质匮乏(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个体经济生产活动受到严重束缚(或体制僵化,经济活动缺乏活力)。(任答一点即可,2分)
(2)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丰富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4分)解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促进了民营经济的高速增长。(任答一点即可,2分)
(3)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2分)
13.(1)③④。(2分)
(2)【示例】
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论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结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