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通俗乡土小说的明珠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彭德怀1943年9月,《小二黑结婚》由新华书店正式出版。小说传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周扬读后,大加赞扬,转呈毛泽东阅读。毛泽东在延安看了《小二黑结婚》,指着彭德怀为该书写的题词说:“德怀同志说的好,不愧是彭大将军呀,我看了这篇小说也有同感啊!1945年,新华书店版发行,标注为通俗故事;1953年,由中央戏剧学院创作的歌舞剧《小二黑结婚》首映于北京试验剧场;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小二黑结婚》,收入工农通俗文库;1964年,于学伟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小二黑结婚》上映;1979年12月,电影出版社发行连环画《小二黑结婚》;1985年12月,四川美术社发行连环画《小二黑结婚》,绘画:杨力舟,王迎春;2007年,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创作年画版连环画《小二黑结婚》,上海人美出版发行。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那就是永远只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民农村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自我更新文学追求:写农民看得懂的书,出农民买得起的书。理清情节结构“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钱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赵树理“文摊”作家——赵树理“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他们的作品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将对人物情景的描写融于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山药蛋派:一、《小二黑结婚》里的人物分角色朗读课文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邻居们见是兴旺弟兄们捆人,也没有人敢给小二黑讲情……(第1段)(大黑说:)“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的证据。”(第5段)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的罪恶,真是人人拍手称快。……有给他们花过钱的,有被他们逼着上过吊的,也有产业被他们霸了的,老婆被他们奸淫过的;他两人还派上民兵给他们自己割柴,拨上民夫给他们自己锄地;浮收粮,私派款,强迫民兵捆人……你一宗他一宗,从晌午说到太阳落,一共说了五六十款。 (第13段)兴旺、金旺兄弟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祸害乡里,作威作福。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 ”小二黑说:“不愿意!”(第6段)区长说:“你不问我替你问!于小芹,你娘给你找的婆家你愿意跟人家结婚不愿意?”小芹说:“不愿意!我知道人家是谁?”(第12段)小芹和小二黑各回各家,见老人们的脾气都有些改变,托邻居们趁势和说和说,两位神仙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们结婚……(第19段)小二黑、小芹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黑恶势力,敢于同封建反动势力斗争。解放区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二诸葛形象2、迂腐守旧、专制蛮横。给小二黑收童养媳,干涉阻挠小二黑的自由婚姻3、执迷不悟、胆小怕事。多次请区长“恩典恩典”4、关爱儿子,善良质朴。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1、思想落后、愚昧迷信。凡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装神弄鬼,封建愚昧一、《神仙的忌讳》三仙姑趁空子向小芹说:快去捞饭!米烂了!二、《三仙姑的来历》从此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就下起神来。别人也给她烧起香来求财问病,三仙姑的香案便从此设起来了。补充:三仙姑忌妒女儿,心理扭曲七、《三仙姑许亲》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小芹。小二黑这个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一个小芹,就没了自己的份儿。以后想跟小二黑说句笑话都不能了,那是多么可惜的事,因此托东家求西家要给小芹找婆家。三仙姑三仙姑形象3、爱慕虚荣、爱打扮。年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卖老俏,每天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穿花鞋、裤褪上仍要镶边。4、迷信愚昧。三十年来摆香案装神弄鬼。2、冷漠无情、心理扭曲。女儿小芹被捆走,她漠不关心,还很高兴小芹吃一吃亏;私自为女儿找婆家,来获取彩礼1、无赖刁蛮。三仙姑到二诸葛家闹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小组讨论:二诸葛和三仙姑有何异同之处?二诸葛和三仙姑的转变是否太过突然?你怎么看?“恩典恩典”一节可以看出,区长并没有真正说服二诸葛。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真正破除老百姓的迷信思想,不能靠说教,而要靠社会现实的改变。“怎么到底”一节,二诸葛看到区政府惩治恶霸和村干部成功改选,他的内心一定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有了踏实感和安全感。生活有了依靠,那根迷信的思想稻草就不再重要了,加上家人的反对,二诸葛的转变就有了合理性。相比二诸葛,三仙姑的转变比较突然。作者给出的转变原因包括:群众的议论让三仙姑感到羞愧,长辈身份让她反躬自省。的确,这样的解释说服力不足。一个长期好逸恶劳、泼辣使性、心理扭曲的神婆,会因为受到取笑和做了长辈就彻底转变吗?显然,作者安排给三仙姑的结局存在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应该符合性格逻辑和现实规律。既然三仙姑的转变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作者赵树理为什么还要这样写?二诸葛、三仙姑有何异同之处?(1)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2)两人都封建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同(1)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己的法术。(2)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异二诸葛、三仙姑性格的异同及原因性格形成的原因: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人都是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生活地位,导致了他们落后、愚昧、迷信又自私的性格特点。你喜欢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吗?如果让你改写或续写,你会怎么写?二、《小二黑结婚》的结局——主旨探究作品背景现实中的事件是一出悲剧,主人公的原型,一个是民兵队长岳冬至,一个是妇女主任智英贤(智英祥)。智英贤不仅长得漂亮,而且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中的积极分子。两人的相互爱慕和交往引起村人的闲话和几位智英贤追求者的妒嫉。因为他俩都是“已婚”的身份,岳冬至从小定了娃娃亲,有童养媳;智英贤则被爱财的继母聘给一个年纪与其父亲相仿的商人。几位村干部(爱慕智英贤)本想教训一下岳冬至,却不料令其死于非命。1943年的一个深夜,他们逼岳冬至承认和智英祥“私通”,岳冬至不服气,他们拳打脚踢打死了岳冬至,还把他吊在牛棚里,造成岳冬至自杀的假象。作品背景县政府侦讯后,惩办了凶手。现实中,金旺、兴旺的原型——几个同样喜欢年轻妇女主任的村干部——最后由假装未成年的青年部长史虎山顶罪,其他人一起照顾史虎山的家人。落后群众受教育后仍然羞愧难当,智英祥远嫁黑龙江后,智母(三仙姑原型)上吊自杀。赵树理到案发的村中调查,令他惊讶的是,两个受害年轻人的家庭,也不同情岳冬至和智英祥的自由恋爱,认为打死岳冬至固然不对,但教训教训是理所当然,村里人也持同样的论调。正好那时边区政府颁布《妨害婚姻治罪法》赵树理就在这时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了《小二黑结婚》。如果按照鲁迅的方式写,故事中的焦点人物,既不是被迫害打死的民兵队长及女友,也不是把持政权的凶手,而是眼见着自己的儿女被害死,还认为搞自由恋爱应该被打的双方父母以及乡亲们。这可以是一个解放区里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故事,双方父母包括乡亲,既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这也是一个启蒙加救亡的故事,一个唤醒铁屋中沉睡者的故事。但是赵树理改写了这个故事原型。小二黑、小芹依然是无辜的好人,迫害者金旺、兴旺,依然是反面形象村干部。他将愚昧到残酷的双方家长和乡亲,变成了只是迷信愚昧但可以改造的中间落后群众二诸葛和三仙姑。再加上了更高的政权--区长像包公一样的断案,把悲剧改成了光明结尾,邪不压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曾说:“从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角度看待现实,就是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小说的现实性就在于结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政策指向与人性理想,预示历史发展方向。革命的伟大意义:告别苦难,走向新生现如今说到“恋爱婚姻自由”,大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对于经历了旧社会桎梏的人们来说,这份自由来自不易,甚至需要流血牺牲。说个可能有点偏冷的知识: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也不是土地法,而是婚姻法,足见恋爱婚姻自由对于当年的革命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二、《小二黑结婚》的语言赵树理说:“说话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外国人有外国人的习惯。”“从群众的话海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再经过我们充分的加工,把我们的语言锻炼得要说什么就能恰如其分地把什么说清楚……”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人物对话有鲜明的个性。语言风趣幽默。语言形象化,具有地方特色。链接高考:乡土小说的发展高考题中的乡土小说:高考题中的乡土小说: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扑鼻的泥香,水乡的月色,林间的小道,袅袅的炊烟,老人、村妇,还有鸡鸭、黄牛和老狗,这样祥和静谧的农村美景,一直备受历代文人青睐,他们将笔触伸到鸡犬相闻的农村,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作者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写作对象的小说。一、五四乡土小说——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批判蒙昧第一阶段:五四乡土小说——批判蒙昧沈从文——《边城》等湘西地域小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第二阶段:三十年代乡土小说——返归自然“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彭德怀“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郭沫若茅盾认为《李有才板话》“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志了进向民族形式的一步”。第三阶段:“四十年代”乡土小说——改良人生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凹“商州情结”、莫言《红高粱》、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苏童……第一,以进城农民为摹写对象, 描绘进城农民的生存境况;第二,以乡土文化的塑造为主题,以乡土文化的淳朴、善良对抗城市的市场化冲击,或者体现出作家的某种精神追求;第三,以市场化背景下的农村为对象, 刻画转型期农村的变革以及农民的种种生存苦难、希望,带有意识形态的渗透的意味。第四阶段: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乡土小说基本特色:第一,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第二,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乡土小说基本特色: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