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复习 课件(41 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复习 课件(41 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五部分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道德与法治
内容索引
课 标 链 接
必备知识夯基础
考向突破增素能
课 标 链 接
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教育 ★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政治认同 ★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责任意识 ★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必备知识夯基础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一、延续文化血脉
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
(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中华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1)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文化自信及其意义。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意义: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知识拓展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科学开发传统文化,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5)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与内涵有哪些
(1)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涵: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知识拓展 中华传统美德及表现
奉献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爱国情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高志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昂扬锐气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为政风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英雄气概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8.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3)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二、凝聚价值追求
1.民族精神有何重要性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2)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国人民的“四个伟大精神”有哪些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知识拓展 中国精神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哪些特点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等。
6.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
(1)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作用)
(2)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必要性)
7.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8.什么是价值观
(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许多价值具有人类的基本共性,如善良、正直、诚信,但不同领域、不同的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
9.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意义)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意义)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11.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3)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一、正视发展挑战
1.为什么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2)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3)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认识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政策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3.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危机的表现。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4.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资源形势 形成原因 影 响 优势 劣势 我国自然 资源丰富, 总量大, 种类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长期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导致资源 的枯竭和 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 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5.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
(1)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2)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知识拓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基本法。
6.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履行环保义务
(1)知道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2)认真学习、积极宣传环保知识。
(3)以实际行动履行环保义务。
(4)敢于同任何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等。
7.如何面对发展中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2)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共筑生命家园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什么是绿色发展道路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知识拓展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5.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知识整合 
绿色发展蓝图
6.我们心中的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
(1)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7.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知识拓展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倡议
(1)以节水为荣——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以节电为荣——省一度电,少一分污染,多一分贡献。
(3)以节粮为荣——爱惜粮食,让节俭美德代代相传。
(4)珍惜纸张——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双面使用草稿纸;在废报纸上练习写毛笔字和画国画等。
(5)养成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倒废弃物。
(6)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考向突破增素能
考向一 中华传统美德。
例1(2022·安徽中考)一日,某老人突发疾病昏倒在地,一路过医生跪地对其急救,周围的群众也纷纷加入救护。经过急救,老人脱离危险。众人的举动
(  )
①诠释了传统美德,彰显中国价值 ②是对他人生命的关切,传递了温暖 ③是凡人善举,传递了人间大爱 ④不过是举手之劳,不值得我们赞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本题中众人的举动诠释了传统美德,彰显中国价值,是对他人生命的关切,传递了温暖,是凡人善举,传递了人间大爱,①②③正确,符合题意;这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值得我们赞扬,④错误。故选A项。
考向二 传承民族精神。
例2【出彩中国 我与祖国共前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指示精神,共青团中央积极部署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工作。为此,某校团委准备制作一期宣传专栏,请你和时政君同学一道完善相关栏目内容。
栏目 中国相册
请你写出这一力量之源的内涵。
答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栏目名“中国相册”及文字说明中的“洪魔低头”“女排逆袭”“力量之源”可以看出,这一力量之源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其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向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3(2023·安徽中考)某村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和身边好人、好邻居、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传播“好人”精神,鼓励大家择善而为,促进了乡风文明。这说明(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人人践行 ②学习好榜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③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需要共同营造 ④典型评选活动决定社会道德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表述了某村开展先进典型评选,传播“好人”精神,鼓励大家择善而为,促进了乡风文明,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人人践行,学习好榜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需要共同营造,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过分夸大了典型评选活动的作用,错误。故选A项。
考向四 增强环保意识。
例4(2021·安徽中考)安徽薛家洼地处长江岸边,经过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改江岸等系统整改,华丽“变身”生态游园,成为安徽省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张重要“名片”。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开发利用自然须遵循自然规律 
③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彻底改善 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题干中安徽薛家洼华丽“变身”生态游园,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开发利用自然须遵循自然规律,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还没有彻底改善;④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涉及资源问题。故选A项。
例5某校“小记者站”准备就本市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系列采访,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小记者们准备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话题,对市长进行采访。
请你帮他们拟出采访提纲。
答案 ①我市目前资源、环境现状如何 ②我市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③针对我市资源、环境现状,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中的采访提纲。解答本题首先必须弄清“采访提纲”是围绕采访主题设置的问题,被采访人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帮助采访者了解情况,达到采访的目的。根据“绿色发展理念”采访主题,可以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方面设置采访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