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公民基本权利 课件(共45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公民基本权利 课件(共45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3.1 公民基本权利
1.政治认同:逐步增强权利意识,进一步感受宪法和每个人的关系,懂得珍惜权利,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增加政治认同,做负责任的公民。
2.道德修养: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明确权利的边界,树立法治观念。
3.法治观念: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明确权利的边界,树立法治观念。
4.健全人格:体味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
5.责任意识: 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
核心素养目标
自学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2.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内容、意义?
3.公民的人身自由内容、意义?
4.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含哪些内容?
5.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
视听感悟: 宪法伴你的一生
观看视频并思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的一生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
人身自由
社会经济与
文化教育权利
其他权利
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
政治权利
和自由
劳动权、财产权、物质帮助权
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监督权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一部分
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01
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
03
监督权
02
政治自由
1.政治权利的内容有哪些?
笔记1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结合图片,说一说: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探究与分享
小岩的爸爸参加了新一届区人大代表的选举。小岩好奇地问爸爸投了谁的票。爸爸认真地说:“参加选举时我们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我赞成的候选人都是能够为我们着想、替我们说话、真心为我们服务的人。”小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等我有了选民资格,也会认真投下我的一票。”
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你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什么样的?
(1)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要有小强的法律意识、群众观念和履职能力,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中国公民
②年满18周岁
③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①条件:
②意义:
民族
种族
性别
职业
财产状况
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
家庭出生
居住期限
不分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2岁初中生
外国人公民
少数民族
被剥夺政治权利
情境二 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微博等渠道,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
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板块一: 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的政治自由
包括哪些方面?
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重要性
(意义)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自由 ≠ 绝对自由
(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4.监督权:
内容:
①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意义: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
举报内容要真实
遵守法律
根据下面图片思考,我们在举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关链接:
网上评议政府:
有利于政府接受市民监督和社会监督;
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激发公民行使直接管理国家权力的主人翁精神;
有利于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宪法主要规定规定 意 义(重要性)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监督权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激发公民参与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
归纳!
人身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
人身自由
第二部分
人身自由
结合教材,说说人身自由的含义、内容及重要性。
电影《第二十条》中有一幕,郝秀萍的丈夫被铁链子拴住···
你认为郝秀萍的丈夫的哪些基本权利受到侵犯?
人身自由受到侵犯
人格尊严受到侵犯
住宅受到侵犯
(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1、人身自由
二、人身自由
2.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1)宪法规定
(2)侵权表现
②禁止: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非法拘禁
非法搜身
非法禁闭
非法绑架
非法逮捕
①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3、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人格尊严权
名誉权
荣誉权
姓名权
隐私权
肖像权
公民要求社会和个人对自己人格尊严给予尊重
公民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盗用姓名
公民个人生活他人不得非法打听和传播公民隐私
公民对社会有所贡献获得的荣誉禁止被非法剥夺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二、人身自由
【说一说】下列图片中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侵犯人身自由
侵犯人格尊严
姓名权
隐私权
名誉权
肖像权
权利 侵权表现
名誉权 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荣誉权 非法剥夺他人荣誉、非法侵占他人荣誉、严重诋毁他人所获得的荣誉,侵害荣誉权人获得的物质利益
肖像权 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姓名权 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隐私权 住宅不受侵犯、个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权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住宅不受侵犯
4.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
宪法规定
特殊情况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保护。
国家安全或者因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人身自由 主要内容 侵权行为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 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非法拘禁、
非法逮捕、
非法搜查
侮辱、诽谤、
诬告陷害
非法搜查、
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隐匿,毁弃,拆阅或者窃听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查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
人身自由权小结
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社会经济与
文化教育权利
第三部分
以“我的一家人”为例,探讨这一家人享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与文化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财产权、劳动权
物质帮助权
一名在北京站偷手机的男子被北京铁路警方刑事拘留。
由北京开往长春的动车组列车停靠在北京站第六站台,背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们涌向车门上车。在12号车厢门口,一名男子尾随一名女士,趁该女士上车进入车厢不备,将其放在上衣左侧衣兜内的一部白色手机偷走。
材料中偷手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
财 产 权
1.财产权
占有权
财产所有人对其财 产的实际控制权。 例如拥有自己的财 务;拥有自己的专 利等
使用权
财产所有人根据财产 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 用,以满足自己需要 的权利。例如购买的 房屋用于居住、开超 市、小卖部
收益权
财产所有人在其经营、
使用的财产上获得经 济利益的权利。例如 出租自己的房屋、汽 车获得的租金。
处分权
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 允许的范围内,处理 其财产的权利。事实 上的处分(如用掉) 和法律上的处分(如
财产赠给、卖给他人)
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规定 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内容
1.我买了一台手机,放在家里
2.我用手机上网、阅读
3.我把手机租给别人
4.手机旧了,我把手机卖给别人
(占有权)放家里、放包里、放身上
(收益权)租金、利息、股息、卖东西的钱
(使用权)拿来用于工作、学习、生活
(处分权)捐献、转让、花钱、卖掉、送掉、扔掉
财产权
2.劳动权
(1)重要性
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2)宪法规定
公民有劳动权利和义务。
3.物质帮助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法律链接:
思考:以上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哪项权利?
课堂笔记4:受教育权的含义、重要性及保障措施P40
(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2)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3)保障措施:①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度保障)②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物质保障)
①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②国家制定资助政策
实施农村营养改善计划
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字典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
……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学生权利:
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
课堂笔记5:文化权利的宪法规定及保障措施P41
(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2)保障措施:表彰科学研究、组织艺术表演、修建阅览室、修建文化广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等。P41探究与分享
课堂笔记6: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
①平等权。
②宗教信仰自由。
③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政治权利和自由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人身自由
监督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公民基本权利
住宅不受侵犯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其他权利
课堂小结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下列属于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有( )
①李某在超市被保安强行搜身检查
②王某因在网上举报政府不作为被工作人员带到乡政府接受教育
③肖某因欠张某的钱被张某关在屋内要求还钱
④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赵某拘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达标检测
A
2.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它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下是小郑同学日常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其中有关行使政治权利的是(  )
A.获得山西省信息科技大赛一等奖
B.向市长热线反映校门口长期交通混乱的情况
C.放学路上扶起倒地的共享单车,并摆放整齐
D.每天按时上学,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B
3、市民张先生经常在官方网站上,对一些政府机关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他( )
①正确行使了自己的监督权
②有很强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④督促国家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