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单元 第12课 教学设计第4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素养提升四、素养阐释五、认知升华六、学业达标第4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学习目标1.搜寻有关中世纪以来王权加强、民族语言形成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2.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演进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二、必备知识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王权国家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2.民族国家(1)背景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3.概念阐释——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的,有确定的领土疆域、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文化认同等特征的国家形态。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4.图解历史——专制王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5.情境再现——英国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罗杰斯在《英国农业和价格史》中指出:英格兰逐步归于一个司法与法律的中央制度之下,当局的持续努力,以及一致化的显而易见的便利,都可以解释商业交易行为中的这种(度量衡)同一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英国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提示: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1)背景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2)过程《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 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2.外交制度建立(1)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2)发展:维也纳体系①背景: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②建立: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③影响: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3.学术前沿——国际法的诞生在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自然法则又诉诸人的社会性,即爱同类的天性。——摘编自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16—18世纪)》解读:格劳秀斯国际法理论诞生的基础在于自然法。4.思维拓展——维也纳体系的特点(1)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2)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3)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4)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5)继续保持德意分裂状态。5.知识拓展——外交人员衔级的出现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另外,还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中,主权者或国家自封的头衔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 国际联盟 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表现 国际联盟 局限 ①被英国和法国控制,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非战公约》 内容 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结果 并未真正实行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2)表现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3)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4)评价①积极性:这些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②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3.图解历史——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4.比较辨析——“全体一致”原则与“大国一致”原则(1)“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2)“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三、素养提升主题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史料实证·····························史料一 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解读:史料一主要阐述了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从英法百年战争影响和民族语言的角度说明这一过程。提示:原因: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史料二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摘编自[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思考:(2)根据史料二,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解读:史料二论述15—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因素,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提示:专制王权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三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等思考:(3)根据史料三,写出启蒙思想家的问题指向和核心主张。解读:史料三主要论述启蒙思想及法国大革命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注意提取关键信息点,如:“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全体法国人组成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等。提示:指向: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强调主权在民。主题二:近现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开放探究·····························材料 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序号 学者 观点① 德国国际法学者李斯特 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二,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第三,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第四,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第五,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第六,1900年至今② 奥地利国际法学者菲德罗斯 分为九个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泽伟 分为四个时期: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思考:分别指出各学者对国际法的划分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学者的划分依据加以说明。提示:示例:依据: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界标进行划分;以地域范围为主进行划分;按照国际法发展的阶段性划分。说明: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原则。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确立了维也纳体系,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的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非战公约》的签订,推动国际法进入新阶段。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战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的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推动了国际组织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四、素养阐释1.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特点(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之一。民族认同感强,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民族认同感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力量。(2)民族国家的出现在其发生时段上大多与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现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观,促使过去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为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3)民族国家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语言。2.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1)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格局,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3)民族国家成为欧洲政治的基础,推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4)通过国家政策制造了统一的民族文化,通过同一语言和共享文化统一在一起。五、认知升华1.伴随着民族认同观念的兴起,民族语言形成。在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欧洲各专制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地位。提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基础3.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4.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各国先后成立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签订《非战公约》等国际条约,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六、学业达标1.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英王此举( )A.掀起了西欧宗教改革的浪潮B.冲击了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C.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D.激化了议会与国王间的矛盾解析:C [由材料可知,《至尊法案》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排除罗马教廷对英国主权范围内事务的干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德国宗教改革,掀起了西欧宗教改革的浪潮,排除A项;英王此举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冲击了教权,排除B项;随着王权的加强,议会地位也重要起来,二者矛盾没有激化,排除D项。]2.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兰西王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说自己的方言。为此,法国革命政府及此后的帝国政府都毫不妥协地强推“法语化”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 )A.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B.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确立法语作为法兰西民族语言的地位,使法国各族群获得统一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有利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故选B项;自由与平等的思想与法国法语化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包括摧毁封建制度、确立共和国、颁布《人权宣言》等,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D项。]3.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境内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认了荷兰、瑞典的独立国地位,还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该和约确立了( )A.促进德意志统一的原则B.国际关系应遵守的一些准则C.民族自决与独立的权利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故选B项;1871年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民族自决不属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排除D项。]4.如图漫画反映了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分配利益的场景。有关本会议及其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A.以力图维持欧洲均势为特征B.遏制了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C.体现大国利益的平衡与协调D.促进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解析:B [材料与漫画反映的内容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分配利益,但维也纳会议无法遏制国际冲突和战争的发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维也纳会议是在欧洲均势基础上的欧洲秩序重建的会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体现大国利益的平衡与协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维也纳体系下,各国采用召开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该项规定表明国联( )A.维护欧洲均势 B.有效遏制战争C.实现各国平等 D.力求维护和平解析:D [根据材料“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可知,该规定表明国联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故选D项;欧洲均势一般是指1815年至1914年欧洲大国的政治关系,即各大国或大国集团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状态,以及一种相互牵制和维持现存局面的政治结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有效遏制战争,排除B项;实现各国平等与“国际间合作……邦交”不符,排除C项。]6.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解析:A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反映了一战后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的要求,《非战公约》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美欧集团对战争的担忧,而《联合国宪章》则反映了各国要求打败法西斯,保护自己利益的要求,由此看来,每一个国际文件的出台都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故选A项;“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大国一致”可以看出维护和平从全体负责到依赖少数国家负责,不能说明集体安全在完善,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