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单元 第13课 教学设计
第4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4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学习目标
1.运用近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基本历程及原因
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中国现代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现代民族政策的伟大意义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3.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③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2)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4.学术前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
政策的几个问题》
解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相结合的产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图解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历程
时间 概况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影响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4.易错提醒——民族区域自治≠完全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也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不是由某一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5.思维点拨——对“三个离不开”的认识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主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目的: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措施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目标: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5.新要求: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6.图解历史——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区别
7.知识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三、素养提升
主题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开放探究····························
材料 王昭君的故事见载于史书以来,她的形象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咏怀王昭君成为文史领域一个不朽的主题。
时间 作者 相关作品或论述
唐朝 杜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民国 时期 郭沫若 “五四”以来,昭君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郭沫若在谈到自己的话剧《王昭君》中的昭君形象时说:“王昭君这个女性我十分表示同情的就是她倔强的性格……我从她这种倔强的性格中幻想出其倔强地反抗(汉)元帝的一幕来”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时期 翦伯 赞 “在大青山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象征——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摘编自李利军《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
思考:从以上材料信息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提示:示例:
论题:不同时代王昭君的艺术形象寄托了时代与作者的理想期许。
论述:唐朝杜甫笔下的王昭君远嫁被看成是一种不幸和牺牲,这种不够开阔的全面的民族观念否定了昭君和亲的积极性,并将矛头直指帝王,借助昭君的不幸,进而抒发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情绪。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反映出五四时期新女性的形象。郭沫若借王昭君来呈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将王昭君塑造为以人的尊严反对封建帝王的权威,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典型人物。可以说,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思潮。翦伯赞笔下的王昭君以民族大团结、民族平等为背景来歌颂昭君,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国家政策。
综上所述,历史上王昭君的艺术形象是时代发展与作者本人愿望相结合的体现。
四、素养阐释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保障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同等的民主权利,并且使少数民族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3.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差异更加包容,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积极性。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五、认知升华
1.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全面部署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3.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六、学业达标
1.1940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中明确提出,蒙古族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与汉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这一主张(  )
A.蕴含着民族自治的思想
B.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权宜之计
C.继承了三民主义的理论
D.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A [根据材料“蒙古族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与汉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可知,这一主张体现了蒙古族可以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这蕴含着民族自治的思想,A项正确;民族自治政策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富裕,这并不是权宜之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蕴含民族自治的思想,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C项;这一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D项。]
2.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这一规定应出自(  )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解析:C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故选C项。]
3.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解析: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央政府注重关注、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凝聚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故选D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12月,排除A项;“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高度自治”说法不妥,排除C项。]
4.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  )
A.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B.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
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
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
解析:A [传统节日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并“保障油、面的供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故选A项;“率先”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优先保障”说法不妥,且不符合民族平等原则,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47年以来一直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
A.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民族平等与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
解析:D [由材料可知,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重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D项正确;“根本性变化”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年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003年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年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解析:C [“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两个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五个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所有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故选C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材料是党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