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了解生物圈(共5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安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了解生物圈(共52张PPT)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第二讲 了解生物圈
第一单元
2024
中考一轮复习课件
内容索引
01
必备知识夯基础
02
真题试做悟考法
03
考向突破增知能
04
提分特训培素养
必备知识夯基础
考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生活环境的概念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
影响因素。
2.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类型 判断方法 举例
生物能适应环境 主要通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等是否适应其生活环境进行判断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仙人掌的叶变为刺等
生物能影响 环境 主要通过生物自身的活动是否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进行判断 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气湿度大;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等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又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特别提示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三种关系
(2)做题时抓住题干中的“适应”“影响”等关键字眼作为解题切入点,分析各选项的含义,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二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
类别 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组成 主要指绿色植物 主要是 动物 主要是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 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功能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食物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促进物质循环 把动植物遗体中的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组成及功能
易错警示 (1)生产者并不都是植物,一些光合细菌等自养生物也属于生产者;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缠绕在大豆上,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动物大都是消费者,也有一些是分解者,如蚯蚓能够分解植物的枯枝落叶,属于分解者。
(3)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2.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食物链的书写
a.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
b.食物链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c.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名师点拨 (1)各成分的关系:相邻成分之间必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方向:每条食物链的箭头方向一定是被捕食者→捕食者。
(3)终点是不被其他消费者所食的最高级消费者。各生物间用“→”连接。
3.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
网络。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
4.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如铅、汞)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如化学药剂DDT),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DDT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易错警示 (1)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2)有毒物质随食物链逐级积累,最大的受害者是人类。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2)能量流动
a.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项目 内容
输入 主要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
传递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过程
散失 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散失能量的过程
b.特点:能量流动一般是单向的,而且是逐级减少的。
名师点拨 (1)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4)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5)动物的营养级是可变的。某种动物在一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二营养级,在另一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其他的营养级。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3)物质循环
a.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b.碳循环:
c.特点: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考点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类型 重要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
森林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
湿地生态系统 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有“地球之肾”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 每年的产氧量占地球每年总产氧量的70%
淡水生态系统 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调节气候
农田生态系统 为人类提供食物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真题试做悟考法
1.(2023·安徽)某农田中种植着大豆,同时生长着稗草、鸭跖草等杂草,分布有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和根瘤菌等微生物。下列关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豆、稗草和鸭跖草都是生产者
B.根瘤菌与大豆之间是寄生关系
C.七星瓢虫的能量可以流向稗草
D.农田中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 A
2.(2022·安徽)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①~④中,通过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表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②和③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④表示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3.(2022·安徽)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C.退耕还草,修复草原生态
D.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答案 A
解析 围湖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了生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圈;“三北”防护林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利于保护生物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圈;禁渔可以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4.(2021·安徽)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生活着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鱼、虾、长江江豚等生物。
(1)鱼吃虾,虾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将这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写成一条食物链是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鱼、虾是     。
(2)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征,属于
      动物。保护长江江豚的措施主要有建立     的就地保护、迁出原地的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等。
(3)长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数量相对稳定。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生态系统的     能力减弱。因此,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珍稀动物生境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修复的政策和措施。
答案 (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 消费者
(2)哺乳 自然保护区 (3)自动调节
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书写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鱼吃虾,虾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写成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鱼、虾都属于消费者。(2)长江江豚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迁出原地的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等。(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考向突破增知能
考向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例1[跨学科学习](2023·陕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平原相比,山中桃花开花晚的原因是(  )。
A.移栽到平原后,开花时间不变 B.地势高,温度比平原低
C.降水比平原多 D.所需温度比平原高
答案 B
解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 ℃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花晚,B项正确。
命题角度
例2(2022·重庆)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
B.北极熊的体色是白色
C.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D.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答案 D
解析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竹枝)的一种适应;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熊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发现,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是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
满分解题:掌握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仔细阅读实例或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可结合下图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考向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例3(2022·内蒙古赤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答案 D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草原上的牛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例4(2023·四川泸州)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
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桑树、蚕和鱼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项错误。
考向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5(2023·黑龙江)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狼
B.虫→鸟→鹰
C.光→草→兔子→狼→细菌
D.草→虫→鸟→细菌
答案 A
例6(2022·湖南永州)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
B.图中鹰只属于第五营养级
C.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D.图中蛇与鹰只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 C
解析 题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草→食草昆虫→吃虫鸟→鹰、草→食草昆虫→吃虫鸟→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在食物链草→食草昆虫→吃虫鸟→鹰中,鹰属于第四级营养级。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所以题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鹰吃蛇,鹰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都以吃虫鸟为食,故两者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实验突破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实验装置】
【方法步骤】
1.在纸盒两侧的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 min。 
2.静置结束后,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将统计结果填写在表中。
【实验数据】(参考)。
环境 时间/min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明亮处 5 4 3 1 1 0 0 0 0 0
阴暗处 5 6 7 9 9 10 10 10 10 10
【实验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注意事项 (1)取样:至少选取10只鼠妇,且个体大小、生命体征基本相同,以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及保证单一变量。
(2)保持单一变量:在本实验中,除了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要完全一致。
(3)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4)实验完毕后,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
例题(2022·四川遂宁)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组别 面包虫数量/只 土壤 光线 温度
实验组 20 湿土 ① ②
对照组 20 湿土 阴暗 30 ℃
A.明亮,20 ℃   B.阴暗,20 ℃ C.明亮,30 ℃ D.阴暗,30 ℃
答案 B
解析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该同学要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面包虫数量、土壤干湿度、光照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阴暗、20 ℃。
提分特训培素养
命题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2022·吉林长春)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南北朝时,一位本草学家对人参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描述,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土壤
答案 B
2.(2023·内蒙古赤峰)锦鸡儿根系庞大,不怕沙埋,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原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从中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 D
3.(2022·山东菏泽)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有机农场通过饲养蚯蚓改善土质
C.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D.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答案 D
命题点2 食物链和食物网
4.(2023·广东)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右图为勺嘴鹬在红树林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5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 C
5.(2022·江苏无锡)科研小组测得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存留的甲基汞(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含量如下表所示。若这些生物恰好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的组成是(  )。
生物 A B C D E
体内甲基汞的残 留量/(mg·kg-1) 0.07 8 1.9 64 0.35
A.D→B→C→E→A B.D→E→B→C→A
C.A→C→E→B→D D.A→E→C→B→D
答案 D
命题点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6.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
B.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
C.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D.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答案 A
7.(2022·海南)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 D
综合命题点
8.(2023·四川南充)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它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降解,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在一淡水流域中也发现了微塑料,并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蜻蜓的幼虫和沼虾的关系
是          。
(3)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食物网
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4)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分析上述材料,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选择可降解材料代替微塑料 b.对微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经常使用一次性微塑料制品 d.寻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6)调查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1)7 (2)捕食和竞争 (3)分解者 (4)白鹭 (5)c (6)自动调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