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资源简介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请利用好资料中的图识记)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一)主要的表现:
1.自然环境的差异
(1)气温: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纬度位置)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海陆位置)
(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的差异
(1)农业的分布:西牧东耕、南稻北麦。(气候)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二)秦岭——淮河南北的地理差异(识记内容)
1.自然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成因
1月平均气温(高于或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400-800毫米 高于800毫米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
河流流量 小 大 降水
河流汛期 短 长
河流冬季结冰期(有或无) 有 无 气温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温
2.人文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影响因素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降水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 水稻、油菜 气候
收获次数 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 一年收获二至三次 气温
交通运输 陆路运输。汽车、马车 水运。船舶 降水、地形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降水、气温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3)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4)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6)旱地与水田的分界;(7)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8)冬季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
二、四大地理区域(图中记忆四大区域名称、位置、界线及其确定的主导因素)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会判断即可)。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3.区域划分的界线及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识记内容)
(1)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2)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该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3)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大致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界;该线大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阶梯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或地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黑土地 黄土地(图中记忆山脉、地形区、河流、临海、邻国、省区、省会城市等)
1.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
(1)地形特点: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2)地形区分布: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1)跨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区。(2)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20℃以上),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影响因素:纬度、海陆)
4.土壤、河流的分布:黑土地——东北平原(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黄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有黄河、海河等)。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种植业类型)区
1.发展农业的条件:(识记内容)
(1)有利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不利条件: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春旱严重。(制约农业的主要因素:水资源)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东北平原是年一熟、华北平原是两年三熟)、谷子(黄土高原是两年三熟)等粮食作物;甜菜、大豆(东北平原)、棉花(华北平原)等经济作物。
3.北方地区分布最广的自然灾害——春旱。(识记内容)
(1)春旱的分布地区: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
(2)春旱产生的原因:①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3)春旱产生的影响:春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春旱应对措施:①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②发展节水农业;③修建水库;④防治水污染等。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图中记山脉、河流、地形区、临海、邻国、省区、城市、铁路线)
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地形和河流:
(1)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山地之间分布着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2)河流: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与朝鲜为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
(3)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山河分布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是指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水在指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3.气候:(1)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冷湿(冷的原因是纬度高,且距冬季风的源地较近;湿的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较多集中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影响因素: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气温分布:(1)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年均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原因是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2)结合图分析—4℃等温线向南弯曲的原因:-4℃等温线向南弯曲的原因是该地是大兴安岭,受地形的影响。(纬度位置和地形)
5.降水分布:(1)东北三省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成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自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变小。(2)结合图分析辽东丘陵东部降水多的原因:辽东丘陵东部降水多的原因是距海近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和地形)
5.东北三省的雪期变化规律:由北向南雪期越来越短。(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6.不同地区积雪厚度差异及原因:延吉的积雪厚度大于长春,其原因是延吉距海近且位于山地(长白山)的迎风坡。漠河的积雪厚度大于长春,其原因是漠河纬度高,雪期长,降雪多。
7.东北三省传统民居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识记内容)
(1)特点: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
(2)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冬季寒冷,大风天气多,墙体厚、窗户小是为了保温;冬季降雪较多,房顶坡度大有利于排雪。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条件:
(1)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热量是制约东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有利条件: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②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识记内容)
2.主要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
3.东北三省农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问题——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4.湿地的功能: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三江平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该地建立了三江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识记内容)
5.东北三省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原因:人少粮多)。(识记内容)
6.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识记内容)
(1)自然条件:a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b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c气候雨热同期。
(2)社会经济条件:a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b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
三、东北三省的工业特点——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包括辽中南工业基地)
1.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识记内容)
(1)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
(2)便利的交通(铁路——京哈线、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水运)。
3. 工业部门: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4. 主要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特点及其成因:(东北三省工业结构特点:以重工业为主)
A.大庆的工业结构特点: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化行业为主。成因: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B.伊春的工业结构特点:以钢铁为主。成因:伊春附近的煤矿资源丰富。
C.鞍山的工业结构特点:以钢铁及深加工产业为主。成因:鞍山的铁矿资源丰富。
5.工业分布特点:靠近资源产地(资源丰富)和交通线分布(水陆交通便利)。(识记)
6.东北三省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
(2)原因: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
(3)对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体措施或建议:提高资源利用率;更新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业等)。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图中记忆山脉、地形区、河流、省区、省会城市等)
1.位置和范围:主要位于黄河中游。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跨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省级行政区。
2.黄土高原上的文明:
(1)渭河平原的原始农耕文明(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2)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
3.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识记内容)
(1)传统民居:窑洞。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土质——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比较干燥,容易开挖;②气候——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
(2)信天游是当地的民歌。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成因:风成说。
证据: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2.黄土地貌景观:主要有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人口集中、农业较发达)。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识记内容)
1.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成因:长期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严重原因:(识记内容)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4.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影响、后果):(识记内容)
(1)对当地的影响: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对下游的影响: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识记内容)
此外,在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减轻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2.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主要自然灾害。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政治文化中心
1.北京符号:
(1)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世界最大)、人民大会堂。
(2)古城北京:故宫、四合院。
(3)现代北京:“鸟巢”、“水立方”。
2.位置、范围:北京城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与河北省和天津市相邻。(40°N,116°E)
3.北京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
(1)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面(太行山)和北面(燕山)背靠群山,利于经济发展。(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判断依据: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3)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主要有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
(4)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4.北京的城市职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结合实际问题判断)
5.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优越: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属温带季风气候。
(2)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
(3)交通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4)战略位置优越: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东南部是平原,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北京的历史沿革: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城址的变迁与水源密切相关。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是“凸”字轴线形的城市布局。
3.名胜古迹:
(1)《世界遗产名录》: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识记内容)
(2)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三、现代化大都市
1.北京的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
2.北京的交通: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北京既具有现代风貌,又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目前,北京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首钢搬迁的原因:为改善北京城市的环境质量)
4.北京现代化的标志: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城市绿化率高等
5.“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的观点: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记忆省区、地形区、山脉、河湖、海域、省区、城市、铁路线)
1.位置和范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特点: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有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还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气候:
(1)类型: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2)主要的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气候成因: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4)湿热气候的影响:水热充足,植被常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被称为“红土地”。
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冬季,四川盆地(如成都)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如上海)温暖。(原因:四川盆地周围地势高,阻挡冬季风入内;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受冬季风影响大。)
(2)西双版纳地区不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受寒潮影响。(原因:西双版纳位于云贵高原南部,云贵高原阻挡了南下寒潮;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受寒潮影响大。)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农业类型)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1)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2)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梯田)。(识记内容)
2.主要的农作物:水稻、小麦、棉花;还有油菜、茶、竹、甘蔗、橡胶;此外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的原因: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形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
4. 南方地区主要食材的分布地区及其原因。(1)竹笋(茶)——东南丘陵:这里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适宜竹笋生长。(2)椰子——海南岛:这里属于热带海岛,气候湿热,多风,适宜椰子生长(3)莲藕——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这里地势低平,湖塘密布,适宜莲藕生长的水域广阔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图中记忆省区、城市、河流、湖泊、海域、铁路线等)
1.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自然条件):a地形平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bb河湖密布,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产区;c气候雨热同期。
3.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或重要性):
(1)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里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4.河流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
河流(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①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2)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位于长江上游,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①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利:提供便利的水源。弊:丰水期造成洪涝灾害,淹没大片农田。
②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3)河流(长江及其支流)对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河流为上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和水能资源,有利于农业和水电业的发展;河流为下游地区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有利于交通的发展和对外联系。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发展条件: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2.主要城市:有著名的古都—南京和杭州;苏州、扬州、上海。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浦东的开发。
3.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人们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城效应;同城效应依赖的条件是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或快速的交通或便捷交通),。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识记内容)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南京明孝陵。
(2)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有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
(3)传统的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
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条件(原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河运——长江“黄金水道”、京杭运河,海运——黄海和东海,铁路——京沪线和沪杭线);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一、特别行政区(图中记忆领土组成、省区、城市、河流、海域、铁路线等)
1.位置和范围:香港位于珠江口的东侧,毗邻深圳经济特区,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位于珠江口的西侧,毗邻珠海经济特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港澳地区地狭人稠。
2.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香港人多地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识记)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识记内容)
1.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经济持续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2.港澳的经济发展(地位):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3.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关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港澳的优势: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市场。
(2)内地的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劳动力资源。
4.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模式
(1)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式——“前店后厂”: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承接海外订单,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扮演“厂”的角色。
(2)目前的合作模式——粤港合作模式:香港的服务业,广东的制造业,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基地。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图中记岛屿、临海、山脉、地形区、省区、城市、北回归线)
1.范围: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2)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跨亚热带和热带。
3.居民:汉族约占97%,主要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移民的后代。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识记内容)
1.地形和地势:
(1)地形——以山地为主,台湾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是最高峰,西部沿海地区为平原。
(2)地势——中东部高、西部低(判断依据:河流多自中东部流向西部)。
2.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3.河流:河流短急,水能丰富。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
4.风景名胜: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玉山、阿里山等。
5.丰富的资源: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6.物产及美称:
(1)丰富的物产: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2)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面积广阔,一半以上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红桧是台湾特有的树种。
台湾树种丰富的原因:①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②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高,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3)美称与物产(识记内容)
美称 海上 米仓 东方 甜岛 水果之乡 植物王国 兰花之乡
物产 大米 甘蔗 热带、亚热带水果 植物种类繁多 盛产兰花,种类繁多
7.布袋盐场的晒盐条件: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气温高,光照充足。
三、外向型经济(经济特征)
1.经济发展的历程:
(1)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初级产品、原料密集型产业)。
(2)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普通工业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产业)。
经济发展特点:出口产品经济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附加值越来越大,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少。
2.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识记内容)
(1)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2)海岛多港口(基隆和高雄);
(3)吸收外国资本;(4)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政策支持)。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草原和荒漠(图中记忆:山脉、地形区、省区及省会、河流等)
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上,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以北。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甘肃省(兰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2.地形:(1)地形特点: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2)分布: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的“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3.气候及其影响
(1)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干旱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
(2)气候干旱的原因:距海较远,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3)气候干旱产生的影响(表现):①河流特点: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本区的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黄河。
②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景观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贺兰山以东: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较丰富,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2)贺兰山以西: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3)传统民居:蒙古包。适应游牧生活,便于拆卸、搬运、安装。
2.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1)不利条件: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2)有利条件:气候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优良,以瓜果闻名国内外的原因)。
(3)主要灌溉农业区: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河水发展灌溉农业);宁夏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利用黄河水发展农业,被誉为“塞外江南”)。
(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
(5)长绒棉生产的条件: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3.新疆的坎儿井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利用山麓地带的地下水为水源;利用山坡的坡度自然引水。
4.坎儿井用暗渠输水的原因: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用暗渠输水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一、沙漠和戈壁广布(图中记忆山脉、地形区、河流、沙漠、省区等)
1.位置:位于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2. 气候特征及成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成因: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宜到达。
内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4.新疆的人口、城镇的分布: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因为那里水源较丰富。
5.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其各个城镇,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6.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对绿洲的利用不当,易发生土地荒漠化。
二、油气资源的开发
1.开发油气资源的条件—有利条件:塔里木盆地内部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国家政策的支持;交通条件的改善。
不利条件: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
2.西气东输工程(识记内容)
(1)起止点:①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长江三角洲)。②二线工程: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珠江三角洲)。
(2)经过的省区和地形区:
①一线工程: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二线工程:新、甘、宁、陕、鄂、赣、粤。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3)意义(或益处或好处):
①对西部的好处:为西部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②对东部好处: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短缺);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改善东部环境。
3.生态环境保护: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需采取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世界屋脊(图中记住山脉、地形区、省区、省会、河流、湖泊、铁路线、邻国)
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邻国有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
2.地形、地势: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耸,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河流: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成为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河发源于这里。
4.气候:独特的高寒气候。特点: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高寒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
5.高寒的影响:
(1)①高原反应(头疼、流鼻血、呼吸困难等):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②太阳能资源丰富:由于海拔高,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紫外线强烈)。
(2)传统服饰及其与当地环境的关系:藏袍,适应当地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3)动物:高原之舟——牦牛(毛长皮厚,体矮身健)。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种植业类型)区(高寒气候的影响)
1.以牧业为主:独特的高寒条件,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有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2.河谷农业(识记内容):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的河谷地带(这也是河谷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的湟水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
3.雅鲁藏布江谷地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识记):(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2)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4.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识记内容):
(1)热量条件: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2)水源条件:靠近水源。(3)日照条件: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4)温差条件: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5.居民的生活: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牛羊肉。为了抵御严寒,人们爱喝青稞酒。牧民居住在厚重羊毛毡的帐篷中,农区和城镇多见平顶碉房(墙厚——是为了防寒保温)。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江河的源地(用青藏地区图记忆三条河流的位置、发源地及源头所在省区)
1.位置和范围: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这里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海拔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冰雪融水丰富,成为江河的最初水源。
3.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对长江、黄河的影响记忆课本中的活动部分)
1.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地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1)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自然)。
(2)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为)
3.保护措施: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高原湿地。
5.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1)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①影响河流流量;②黄河中下游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会出现干旱。
(2)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①河流含沙量增多;②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黄河断流时间会增长。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一、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1.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成就:(1)1957年: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绩斐然。(2)1978年:改革开放。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3)21世纪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跻身世界先进航天国之列;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1.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序居后;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制造业水平较低,与制造业强国相比,有很大差距。
2.挑战及其表现:(1)人地关系不够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2)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3)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3.对策:(1)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3)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保护海洋国土,维护海洋合法权益。
三、做负责任的大国1.贡献: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2.发展理念: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3.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维和、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充分体现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4.我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5.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努力:我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