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情境导入茅盾名言青年!你们背上的担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们的生命之火应向改造社会那条路上燃烧,决不可向虚幻的享乐道上燃烧。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世界的民主潮流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然而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却那么不争气。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蝇,文化掮客,帮闲篾片,嚣嚣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声,闷在瓮里,微弱到不可得闻。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茅盾《时间的纪录》后记茅 盾风景谈学习目标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2.梳理文本内容,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风景之美的内涵。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走近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茅盾擅长以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茅盾的小说具有典型性,并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文学成就《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 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写作背景延安自然风光初读感知,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段): 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2-4段) 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第三部分:(5-8段)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儿女学习休息情景。第四部分:(9-10段) 北国晨号,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高原归耕沙漠驼铃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再读文本,体会意境思考1.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黄土高原”、“北国”延安多处写了“河”延河人物:掮犁夜归、“生产”归来的人,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石洞读书的人,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延安人思考2.文中描绘的画面顺序是怎样的?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风景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高原归耕沙漠驼铃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再读文本,体会意境段落 画面 场景内容 精神内涵1 沙漠驼铃2 高原归耕3、4 延河夕照 5、6 石洞雨景7、8 桃林小憩 9、10 北国晨号 清晨山峰上两名 战士的雄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3.文章主要描绘的风景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结合文本,填写表格。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解放区儿女的劳动生活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青年的学习和休息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沙漠驼铃《塞上风云》的预告片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对沙漠的回忆?成吉思汗陵,屹立在沙丘平顶上,衬以无垠的沙原。比邻草滩,半沙漠化的丘陵。沙原,连绵不绝的起伏的沙丘。地平线上,出现一支驼队,缓缓地行进益发显得沙原空阔广漠。驼队从沙梁上慢慢跋涉下来。 炎日下,浓重的驼影在被朔风吹得呈鱼鳞状的沙漠上移动。品读风景,把握技巧2.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①《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隐含了下文所写的内容。②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开头句段的作用:①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开篇点题;提示文章中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时间、人物、原因等信息;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为下文作铺垫或设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温馨提示①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机,记叙的同时发表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为后文歌颂人类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3.第一个画面所描绘的沙漠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先描绘沙漠的这些特点?苍茫、单调、寂静。中心观点②“曲笔”作用,便于发表,也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4.第一幅画的背景是在延安吗?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写沙漠的好处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1.“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加引号,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引号表示有特殊意义,用上“所谓”为了突出强调,“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情感强烈,在这里表示赞美之情。高原归耕2.这幅图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明确:用“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们辛勤劳作和他们淳朴、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延安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延河夕照1.这幅画所描绘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乡音来自五湖四海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同一目标一律都被铁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不怕艰苦“弥满着生命力的人”2.在这幅图画中作者发表了怎样议论?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探究:第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1、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再通过议论揭示主旨。2、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①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②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的内容比第一部分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探究:作者写了几对男女?他们之间有何不同?地点 事件 衣着外貌 关系都市男女延安男女绿荫公园长椅上偎倚低语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恋人雨天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事峭壁的崖岸、四面静寂灰黄促膝而坐、聊天、看札记簿剪发式样不同,可以辨认出一个是女的是否是恋人,并不重要,更多是一对生命力旺盛、清楚明白生活意义、不倦怠、不会百无聊赖、有自己的一套的人。石洞雨景石洞雨景1.写石洞周围的环境状态和青年男女促膝读书有何作用?学习的青年男女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使用了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2.为什么要写公园中的恋爱场景?运用对比手法,用城市青年的平庸生活,突出延安知识青年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3.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重复:①重复强调都市男女和延安男女的不同。通过重复关键词或短语,突出强调都市男女和延安男女在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上的不同。都市男女的相处更注重享乐主义、充满小资情调;延安男女的相处更注重精神契合、志向契合,更具有理想主义、奉献精神,突显延安男女的革命情谊。这种重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加上对比,更容易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②这里的重复可以将都市和延安男女的相处与中国革命建立联系,再次突出延安知识分子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连贯上下文,帮助读者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对延安革命事业的歌颂和向往。石洞雨景这一段有明显的重复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原因:要强调石洞里“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②石洞男女和都市男女的对比:小结对比:环境和人之间的对比、石洞男女和都市男女的对比。①环境和人之间的对比:艰苦的环境与生命力旺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之间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人在艰苦环境下坚持理想信念、坚持自我的力量美。延续了上文的中心思想。为什么作者突然提及都市男女?在这里要写这一个对比?提示:作者此时在枣子岚垭,在重庆,而重庆是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核心。茅盾在这一时期在散文写作中,把政治寓于风景描写之中。在其作品中,风景联系着特定的地方和人物。他风景在茅盾笔下,与其说是环境、背景,不如说是地方形象本身。所以,这里的石洞和都市两个截然相反的风景不仅仅是环境本身,更是延安和重庆的代表,还是共产党统治之下人民和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的精神面貌的代表。两者对比,更能凸显出共产党统治之下的延安人民激情蓬发、理想坚定、斗志昂扬的状态。桃林小憩1.第7段描写中“半爿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2.“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什么?怎么理解?“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①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第二自然”是加上了人类活动的自然,或者是被改造的自然,是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活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桃林小憩3.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桃树、旧石磨……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与具有高贵精神的人类4.桃林小憩中环境如何?展现了什么内容 环境艰苦,条件简陋前面写两个人,这里写一群人,点面结合,展现了根据地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1.主要描绘了什么画面?赞美了什么?嘹亮的喇叭声引出一个小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黎明时分吹号和站岗的画面,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他们凛然不可侵犯,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赞美画面中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北国晨号小号兵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①侧面入手。在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③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北国晨号②对荷枪战士的描写:用“雕像一样”这样的比喻去写他巍然屹立。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探究:“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军民的风貌、战时中国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即:当时延安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对敌,勇敢果决的战时风貌、昂扬的斗志。1.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明确: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回顾风景,把握主旨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自然景物崇高的人类活动+真的风景=1.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回顾风景,把握主旨画面名称 作者的议论和感悟沙漠驼铃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高原归耕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桃林小憩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北国晨号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2.文中有几处议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回顾风景,把握主旨①结构上,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②内容上,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文中有几处议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回顾风景,把握主旨高原归耕沙漠驼铃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回顾风景,把握主旨六幅画面并不孤立散乱。它们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本文中的议论,是点明题旨之笔,又是联结全文的纽带,把六幅画面串联成一个跌宕多姿的整体。明确: ①把篇名定为《风景谈》,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②联系写作背景,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③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3.文章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回顾风景,把握主旨结合文题,感悟主旨风景景与人的活动谈主观感受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回顾风景,把握主旨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艺术特色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五处议论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从表达中心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层层加深,从而使中心思想反复深化。2.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3.对比烘托4.语言细致、清新、富有色彩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最伟大者作者反复强调人参与自然、改变自然,突出了人的伟大,即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团结协作,战胜自然,彰显自己生命的力量。但这些都不是最伟大的。作者认为最伟大的是这样一群坚毅、勇敢、庄严的战士。这些战士是为了国家而战斗,在他们身上不仅能观见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无畏、勇敢、战斗,还能看见为国为民的坚守、勇气、牺牲。在这些战士身上,作者能看见战时环境下中国人民的顽强奋斗。有这样一群前仆后继、敢于牺牲的战士,中国何愁没有未来呢?主旨再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