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景泰蓝的制作》教案(表格式)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1《景泰蓝的制作》教案(表格式)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景泰蓝的制作》 授课课时 2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参考教材 教材、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对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的把握应不成问题,而对景泰蓝的特征的归结把握可能有难度,对课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有些困难。对课文通俗、平实、简明的语言的体会也须在老师指导下体会掌握
教学内容分析整合 本文介绍我国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作者抓住手工操作这一特点和掐丝、点蓝两道关键工序,按照景泰蓝生产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把握文章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综合运用科学术语和平实口语准确、精炼介绍事物的方法。
思政目标 了解景泰蓝制作过程及其中凝结的文化精髓与工匠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把握文章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点拨法
板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课前 准备 《景泰蓝的制作》 PPT、课件、视频 预习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新课 导入 现在不少人都很喜欢听周杰伦一首歌,叫《青花瓷》,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歌手是一位巨星,二是歌曲本身旋律和歌词写得很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和中国一种非常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有关,那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产生于唐代,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可是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一种令世界惊叹的传统工艺品,那就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精华”的——景泰蓝。 引导学生由歌曲走进课文 积极了解作为“东方艺术之精华”的景泰蓝
研习 新课 一、景泰蓝 景泰蓝的学术名字应该叫"铜胎掐丝珐琅",13世纪下半叶,金属胎珐琅器传入我国,因此景泰蓝技术并非原产于我国。 最早的景泰蓝作品出现在元代,而非出现在明朝的景泰年间。因明朝景泰年间最为兴盛,而当时使用的釉色又多是宝石一样的蓝色,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制作工艺达到顶峰。 景泰蓝在明、清两代是皇宫中的御用品,到了清道光年间,景泰蓝制作工艺传到了民间。 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21年他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成为该会作家中创作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人。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誉为现代文学长篇小说中的“扛鼎之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了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其代表作有: 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说明文:《苏州园林》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 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写作背景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但最终,作者只完成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就在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的一天下午,作者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引导学生里了解景泰蓝的相关知识,并走近作者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了解景泰蓝,积累有关作者的常识 了解背景,为历届文章风格做准备
四、结构梳理(观看视频)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1段)交代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起 (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 (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三道工序点蓝。 (14-16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后三道工序——烧蓝、打磨、镀金。 (17段)总结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 五、初步感知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16段 (一)制胎(第2—3段) ①介绍制胎的原料是红铜 ②制作铜器的工作 (二)掐丝(第4—9段) ① 景泰蓝掐丝工作的精细和技术的高超(第4—5段) ② 掐丝工作的原理(第 6 段) ③ 赞赏掐丝工序的功夫(第 7 段) ④ 烧焊的方法(第 8 段) ⑤煮和洗的方法(第 9 段) (三)点蓝(第10—13段) ①说明“点蓝”“景泰蓝”名称的由来,以显示景泰蓝制作的历史悠久。(第10 段) ②色料的原料和来源(第11段) ③研磨色料的方法和过程(第12段) ④点蓝(第13段) (四)烧蓝(14) 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 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 (五)打磨(15) 金刚沙石水磨 磨刀石水磨 椴木炭水磨 (六)镀金(16) 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 请注意:它们都是手工制作的(17) 带领学生观看景泰蓝制作的视频,并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引导学生将视频与文字进行对照,找出文字叙写的详略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结合刚刚视频内容,寻找文字表达的妙处
六、深入思考 (一)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详略安排如何?为什么这么安排? 1.文章主要介绍了景泰蓝精细而复杂的制作过程。 2.其中掐丝和点蓝的两道工序的说明最为详细。 3.因为这两道工序: ①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且不为别人所熟知的工序。 (二)找出每道制作过程的操作程序、过渡语言和操作特点。 景泰蓝的特征∶它是一种制作工序很繁复、精细的手工艺制品。 (三)景泰蓝制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赞颂的是什么? 手工操作,作者赞颂了手工艺人的工艺水平高超、辛勤劳作和聪明才智。 (四)本文介绍的景泰蓝制作过程并不是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作者使用了哪些术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介绍各道工序的时候,作者还运用“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等术语。这些术语的使用都是必要的和准确的。因为: (1)可以避免说外行话; (2)术语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最能准确地概括某一道工序的特点和内容的语言,恰当使用术语,能够使说明的语言更精炼; (3)能使文章眉目清楚,读者也容易把握这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 引导学生对制作工序进行归纳梳理,形成表格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传达出的思想 理清叙写过程和制作工艺 体会手工艺人的精神品格
七、常见说明方法 1、下定义(定义说明) 严格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 例: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2、作诠释(诠释说明) 对事物作一般性解释、说明。 例: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 3、作比较(比较说明) 将一事物或事理与另一事物、事理进行比较,找出区别,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 例: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 4、打比方(比喻说明) 借助比喻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例:许多水果样子十分古怪,有的壳上和着茸毛,有的果皮像是蛇皮。 “比喻” 在记叙文中的应用属于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清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多为论证方法,可以使道理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用在说明文中,是说明方法(或叫“打比方”),可以把事物或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具体,使人有明了、透彻的了解。 5、举例子(举例说明) 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 例: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 6、引用说明 引用资料来充实说明的内容。 例: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 7、列数字(数字说明) 运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阐释事理。 例:波萝蜜一个可以重达六七十斤…… 8、画图表(图表说明) 用图画、照片、示意图或表格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多种说明方法的互相补充和配合,可以完整、具体而详实地说明事物 思考: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作诠释: 3、打比方: 4、作比较: 5、下定义: 请从本文找到相对应的语句 带领学生回顾说问问的一般方法,找出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并进行分析 分析本文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八、全文归纳 1、对景泰蓝制作过程的介绍有详有略 对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六道工序有详有略。”掐丝”“点蓝”两道工序介绍很详细,其它工序则比较简略。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运用了诠释(说明、解释)说明法、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分析见上) 3、准确使用术语 本文每一道工序都用一个术语加以概括,除点蓝之外,都能确切地说明这一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即使是“点蓝”虽已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在涂色料的工作的全部内容,但经作者解释之后,人们还是能了解这一传统叫法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归纳 总结这篇文章的特点
课堂 小结 本文按照工艺流程顺序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说明景泰蓝手工制作的繁复和精细,反映了制作工人手艺的精巧和这种工艺品的珍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伟大的民族才有伟大的艺术。 深化主题,引发思考 体会大国工匠精神
课后 作业 用不少于三种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个一般人所不太熟知的事物,注意语言的专业性,不少于300字。 运用科学术语和平实口语准确、精炼介绍事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