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景泰蓝的制作》 授课课时 2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参考教材 教材、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对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的把握应不成问题,而对景泰蓝的特征的归结把握可能有难度,对课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有些困难。对课文通俗、平实、简明的语言的体会也须在老师指导下体会掌握教学内容分析整合 本文介绍我国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作者抓住手工操作这一特点和掐丝、点蓝两道关键工序,按照景泰蓝生产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把握文章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综合运用科学术语和平实口语准确、精炼介绍事物的方法。思政目标 了解景泰蓝制作过程及其中凝结的文化精髓与工匠精神。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把握文章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点拨法板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课后反思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课前 准备 《景泰蓝的制作》 PPT、课件、视频 预习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新课 导入 现在不少人都很喜欢听周杰伦一首歌,叫《青花瓷》,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歌手是一位巨星,二是歌曲本身旋律和歌词写得很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和中国一种非常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有关,那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产生于唐代,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可是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一种令世界惊叹的传统工艺品,那就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精华”的——景泰蓝。 引导学生由歌曲走进课文 积极了解作为“东方艺术之精华”的景泰蓝研习 新课 一、景泰蓝 景泰蓝的学术名字应该叫"铜胎掐丝珐琅",13世纪下半叶,金属胎珐琅器传入我国,因此景泰蓝技术并非原产于我国。 最早的景泰蓝作品出现在元代,而非出现在明朝的景泰年间。因明朝景泰年间最为兴盛,而当时使用的釉色又多是宝石一样的蓝色,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制作工艺达到顶峰。 景泰蓝在明、清两代是皇宫中的御用品,到了清道光年间,景泰蓝制作工艺传到了民间。 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21年他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成为该会作家中创作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人。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誉为现代文学长篇小说中的“扛鼎之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了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其代表作有: 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说明文:《苏州园林》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 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写作背景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但最终,作者只完成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就在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的一天下午,作者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引导学生里了解景泰蓝的相关知识,并走近作者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了解景泰蓝,积累有关作者的常识 了解背景,为历届文章风格做准备四、结构梳理(观看视频)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1段)交代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起 (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 (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三道工序点蓝。 (14-16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后三道工序——烧蓝、打磨、镀金。 (17段)总结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 五、初步感知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16段 (一)制胎(第2—3段) ①介绍制胎的原料是红铜 ②制作铜器的工作 (二)掐丝(第4—9段) ① 景泰蓝掐丝工作的精细和技术的高超(第4—5段) ② 掐丝工作的原理(第 6 段) ③ 赞赏掐丝工序的功夫(第 7 段) ④ 烧焊的方法(第 8 段) ⑤煮和洗的方法(第 9 段) (三)点蓝(第10—13段) ①说明“点蓝”“景泰蓝”名称的由来,以显示景泰蓝制作的历史悠久。(第10 段) ②色料的原料和来源(第11段) ③研磨色料的方法和过程(第12段) ④点蓝(第13段) (四)烧蓝(14) 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 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 (五)打磨(15) 金刚沙石水磨 磨刀石水磨 椴木炭水磨 (六)镀金(16) 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 请注意:它们都是手工制作的(17) 带领学生观看景泰蓝制作的视频,并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引导学生将视频与文字进行对照,找出文字叙写的详略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结合刚刚视频内容,寻找文字表达的妙处六、深入思考 (一)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详略安排如何?为什么这么安排? 1.文章主要介绍了景泰蓝精细而复杂的制作过程。 2.其中掐丝和点蓝的两道工序的说明最为详细。 3.因为这两道工序: ①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且不为别人所熟知的工序。 (二)找出每道制作过程的操作程序、过渡语言和操作特点。 景泰蓝的特征∶它是一种制作工序很繁复、精细的手工艺制品。 (三)景泰蓝制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赞颂的是什么? 手工操作,作者赞颂了手工艺人的工艺水平高超、辛勤劳作和聪明才智。 (四)本文介绍的景泰蓝制作过程并不是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作者使用了哪些术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介绍各道工序的时候,作者还运用“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等术语。这些术语的使用都是必要的和准确的。因为: (1)可以避免说外行话; (2)术语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最能准确地概括某一道工序的特点和内容的语言,恰当使用术语,能够使说明的语言更精炼; (3)能使文章眉目清楚,读者也容易把握这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 引导学生对制作工序进行归纳梳理,形成表格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传达出的思想 理清叙写过程和制作工艺 体会手工艺人的精神品格七、常见说明方法 1、下定义(定义说明) 严格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 例: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2、作诠释(诠释说明) 对事物作一般性解释、说明。 例: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 3、作比较(比较说明) 将一事物或事理与另一事物、事理进行比较,找出区别,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 例: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 4、打比方(比喻说明) 借助比喻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例:许多水果样子十分古怪,有的壳上和着茸毛,有的果皮像是蛇皮。 “比喻” 在记叙文中的应用属于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清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多为论证方法,可以使道理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用在说明文中,是说明方法(或叫“打比方”),可以把事物或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具体,使人有明了、透彻的了解。 5、举例子(举例说明) 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 例: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 6、引用说明 引用资料来充实说明的内容。 例: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 7、列数字(数字说明) 运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阐释事理。 例:波萝蜜一个可以重达六七十斤…… 8、画图表(图表说明) 用图画、照片、示意图或表格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多种说明方法的互相补充和配合,可以完整、具体而详实地说明事物 思考: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作诠释: 3、打比方: 4、作比较: 5、下定义: 请从本文找到相对应的语句 带领学生回顾说问问的一般方法,找出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并进行分析 分析本文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八、全文归纳 1、对景泰蓝制作过程的介绍有详有略 对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六道工序有详有略。”掐丝”“点蓝”两道工序介绍很详细,其它工序则比较简略。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运用了诠释(说明、解释)说明法、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分析见上) 3、准确使用术语 本文每一道工序都用一个术语加以概括,除点蓝之外,都能确切地说明这一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即使是“点蓝”虽已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在涂色料的工作的全部内容,但经作者解释之后,人们还是能了解这一传统叫法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归纳 总结这篇文章的特点课堂 小结 本文按照工艺流程顺序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说明景泰蓝手工制作的繁复和精细,反映了制作工人手艺的精巧和这种工艺品的珍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伟大的民族才有伟大的艺术。 深化主题,引发思考 体会大国工匠精神课后 作业 用不少于三种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个一般人所不太熟知的事物,注意语言的专业性,不少于300字。 运用科学术语和平实口语准确、精炼介绍事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