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反诈骗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和类型,提高防骗意识。2.让学生掌握识别诈骗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会保护个人信息。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识别网络诈骗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避免网络诈骗。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网络诈骗案例,引发学生对网络诈骗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兴趣。(1)选择典型案例,讲解诈骗手法和后果。案例1:网络贷款类诈骗2023年7月10日,龙湾镇的周某报警称:其在百度看到贷款信息,注册后收到了一条企业微信添加消息,对方发来一个链接,说周某的流水数量不够,需要给对方转账才能和贷款的钱一起发下来。周某按照对方要求转账6万余元,当对方再次要求转账时,周某才意识到被骗。警方提示低息?无息?无抵押?大量诈骗分子借用知名公司名称,伪造官网网页和APP,骗取受害者信任。受害人同意贷款后,引出“手续费”“保证金”“银行流水”“账号冻结”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者向指定账号汇款,直至发现被骗。案例2:冒充公职人员诈骗2023年7月15日,苟各庄镇的李某报警称:当日下午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沧州公安局工作人员”,李某名下有一张银行卡涉嫌诈骗,并将电话转接到“北京市公安局”,让其下载一个“Zoom视频会议”APP、“安全防护”APP,要求李某将微信余额汇到邮政储蓄银行卡内,之后让其多次点击“安全防护”内的允许按键,银行卡内被转走15万余元。警方提示:警察办案时不会咨询你银行卡和个人财产问题,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如果对方以各种名义套取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肯定是骗子不要迟疑!案例3:2.刷单返利类诈骗2023年7月13日,咎岗镇的钱某报警称:加入拼多多团购版群后,刷单被骗10万余元。前日下午,钱某被拉进一个微信群,扫码下载了“拼多多团购版”APP,“客服”下发任务,要求给指定账户转账193元,可获得返利235元,刷完一单后,钱某又向指定账户转款2553元,“客服”称其操作失误,资金无法回流,需做大额任务才可提现。钱某分别向指定账户转款1.53万元、10万元,但是只能提取出2000元,“客服”说再转账30万元就可以操作,钱某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10万余元。警方提示: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被蝇头小利迷惑双眼,时刻谨记网络刷单都是诈骗。案例4:网络投资理财2023年1月8日,黄某(男,29岁,事业单位职工)报警称,其接到一个自称为银河证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以有专业投资导师带其炒股为由,引导其下载“银河机构”APP并进行转账,后发现无法提现贸被骗超百万元。警方提醒:自称炒股大师带你赚钱的均是诈骗高额收益是假象背后是陷阱小额提现成功为的是让你投入更多的钱。(2)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应对?(3)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反诈骗教育。2.知识讲解:详细介绍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和识别方法。(1)列举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如钓鱼网站、虚假广告、社交媒体诈骗等。网络诈骗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仿冒身份欺诈:犯罪分子通过冒充伪装成领导、亲友、机构单位等身份进行欺诈。例如,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威胁恐吓受害人并骗取资金;或假冒正规微商进行代购诈骗。②购物类欺诈:通过各种虚假优惠信息、客服退款、虚假网店实施欺诈。如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在交易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让买家多次汇款。③利用网络游戏和社交工具诈骗:包括盗取QQ号或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账号后向好友借钱;在网络游戏中低价销售游戏装备但要求线下银行汇款等手段进行诈骗。④网络投资理财诈骗:骗子发布投资理财的推广消息,宣称掌握内幕消息并保证高回报来诱骗投资者进入虚假的投资平台,最终导致投资者无法提现损失资金。⑤网上中奖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发布中奖提示信息,然后以各种名义(如缴税)让受害者一次次汇款直到失去联系才发觉被骗。⑥“网络钓鱼”诈骗: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获取受骗者的财务信息进而窃取资金。⑦其他类型还包括刷单返利类诈骗,即诱导受害者参与垫付资金的“任务”,最终拒不返还本金;以及虚假贷款诈骗,即以低利息或无抵押为噱头吸引急需资金的受害人下载虚假APP并缴纳各种费用等。分析诈骗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帮助学生识别诈骗信息。诈骗者的心理特征:①贪婪心理与表现贪婪心理是诈骗犯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诈骗犯往往对金钱和物质利益产生过度的欲望,希望通过欺骗手段迅速获取巨额财富。这种心理表现为对利益的过分追求,不顾及他人的权益和利益。为了防范贪婪心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控制力,不被金钱和物质所诱惑。②欺诈心理与手法欺诈心理是诈骗犯实施犯罪的关键。诈骗犯通常会采用各种欺诈手法,如伪造证件、编造谎言、制造虚假信息等,来骗取他人的信任,进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种心理表现为狡猾、机智和善于伪装。为了防范欺诈心理,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话,注意核实信息真伪。③侥幸心理与决策侥幸心理是诈骗犯在犯罪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心理。诈骗犯往往认为自己的欺诈行为不会被发现或惩罚,因此心存侥幸,冒险进行犯罪活动。这种心理表现为盲目自信、忽视风险和不负责任。为了防范侥幸心理,我们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增强责任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④群体心理与影响诈骗犯在实施犯罪时,往往会利用群体心理来扩大影响力和欺骗范围。诈骗犯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或制造恐慌情绪,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种心理表现为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和易受暗示。为了防范群体心理,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舆论左右,及时辨别虚假信息。诈骗者的行为特征:①借熟人关系进行诈骗,此类骗子往往是冒名顶替或以老乡、朋友的身份进行诈骗的。而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擒”,更有甚者,把有人寻访看做一咱荣耀,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继而“慷慨解囊”。②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当前,此类诈骗案件有上升的趋势。现在有些同学出去做兼职、家教等,就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而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骗或利用同学们作为其兼职劳动力,从中大捞一把。③以特殊身份进行诈骗,此类骗子多以社会上的“能人、名流”的名义进行诈骗,如谎称自己是导演、公安人员、商人、气功大师等,抬高自己身价,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这类诈骗手段较为单一,较易识破。④以遇到某种祸害急需别人帮助的身份进行诈骗,从目前来看此类骗子多以走失的或财物丢失的学生、灾区群众、落难者等名义进行诈骗。事实上,这种诈骗手段大都比较原始,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识破。⑥以小利取信,进行诈骗为实,此类骗子极为狡猾,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以曾许诺的利益予以兑现,让你感到此人所做的事可信,待取得你的信任后,就狠狠地敲你一把,让你在绝对信任和不知不觉中蒙受重大的损失,此类诈骗计划周密、发现不易,危害性较大。(3)强调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3.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如何应对网络诈骗。如何应对网络电信诈骗 ①接到电话,不管对方是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断电话:陌生人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途径要求你对自己的存款进行转账汇款的,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②接到电话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断电话: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情,无端的中奖信息都是骗子设的局,不要因贪一时的便宜遭受更大额度经济损失。③所有短信,只要让点链接的,一律删掉:这种是典型的利用短信链接向手机植入木马病毒的诈骗手段。④社交软件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社交软件里有很多类似于算命的游戏,这种游戏一般会在后台盗取你的手机号,让你输入名字去匹配就会盗取你的姓名和手机号码信息,所以大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⑤所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170这个号段是虚拟运营商的号段,这个号段的号码都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SIM卡,真正实名制很难。(1)展示一个网络诈骗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诈骗者的手段和受害者的疏忽。(2)讨论如何避免类似诈骗,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3)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遇到诈骗时的应对过程,加深学生印象。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网络诈骗类型,讨论并提出防范措施。(2)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分享防骗经验。(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5.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反诈骗教育的重要性。(1)总结网络诈骗的特点和识别方法,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警惕。(2)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措施。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3.开展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网络诈骗类型、识别方法和应对策略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3.评价方式:结合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相关案例素材,如真实案例的视频资料或图文资料等。2.网络安全知识手册或指南,供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参考。3.教学课件、PPT等电子资源,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七、结论本次班会以反诈骗教育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增强防骗意识,掌握识别诈骗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通过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网络诈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八、教学反思本次班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需注意部分学生对实际应用层面的理解和掌握可能还不够充分,后续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或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