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表达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分析表达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分析表达技巧
知识建构
分析表达技巧
要点梳理
常见的表达技巧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修辞 手法 ①比喻: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 形化为有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
表现愁意汹涌、无穷无尽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修辞 手法 ②夸张: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 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想 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 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加联想, 给人启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
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
大海的气势,创造了开阔的
意境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修辞 手法 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 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
“聚”和“怒”,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潼
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④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 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双关分 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中,“丝”谐音“思”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修辞 手法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能使语言 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两句工整流畅,风韵
天然,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被誉为“千古奇偶”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修辞 手法 ⑥互文: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 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 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达到言简 意赅的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烟”
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意为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
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
死,有的归来。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描写 方法 ①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 勒,真切深刻 《天净沙·秋思》直接排列九
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游子深
秋远行图
②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 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 衬静等手法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万籁
俱寂的境界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描写 方法 ③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造化钟神秀”虚写泰山的秀
美,“阴阳割昏晓”实写泰山
的高大,虚实结合,写出了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抒情 方式 ①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由 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直接抒发诗人对前途
的信心和豪迈之情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抒情 方式 ②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 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
溪”写出暮春时节的悲凄之景,让人
顿生飘零离恨之感,表达出诗人对
朋友的关切和担心
③托物言志(象征):通 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 抒发感情、表达志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
形象来表明自己人品高尚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抒情 方式 ④寓情于景:将感情融入 特定的景物或场景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
所见,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
残破,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寓于其

表现 手法 ①渲染:通过对环境、景 物或人物的描写,突出形 象,加强艺术效果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渲染出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表现 手法 ②用典:运用典故,丰富 作品意蕴,使作品含蓄、 洗练、委婉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人”中“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
将诗人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
感表达得十分含蓄
③以小见大:用小题材反 映大问题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诗人用“二乔”的命运来反映东
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历史主题
续表
类 别 分 析 举 例
表现 手法 ④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 上下章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 法。重章叠句使语言具有 音乐美,又在内容上使作 品意蕴层层推进、增强 《蒹葭》运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
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凄
清朦胧的气氛,强化了主人公求而
不得的惆怅之情
续表
方法归纳
1.提问方式
诗(词)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这首诗(词)是
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词)。
问题变式:(1)这首诗(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技巧)?(2)诗人(词人)是如何描绘景物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答题步骤
(1)根据诗(词)的内容明确说出其写作手法,术语要规范。
(2)结合诗(词)句说明理由,即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什
么(如人物性格、景物特点、事物特征等)。
3.答题参考模式
这首诗(词)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托物言志、运用典故、烘托等),或这一句运用了……的手法,表
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技巧
典题精析
例1 (2023·南宁模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本词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堪称绝妙,请赏析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是用典这一表现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虏独惊”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震雷般。前一句为视觉描写,后一句为听觉描写。词人虽没做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些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的卢”引用典故,“弓如霹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前句运用“的卢”典故,后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将军铁骑飞奔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的战斗场景,让人仿佛看到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的战斗画面。
例2 (2023·梧州模拟)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几个字。如《蒹葭》中,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址)。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答案】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其中的几个字。如第三章的首句只是由“苍苍”变为“萋萋”“采采”。这样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反复渲染氛围,一再“溯洄”寻觅、几度“溯游”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执着追求。
分析表达技巧
针对训练
1. 十五从军征
(宋)《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对比,“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一个“始”字既写出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又表明其盼归之切。
这四句诗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眼前所见景物的描绘,展示出一幅荒凉破败的庭院景象,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家园现已物是人非,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本诗歌“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特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3.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绪)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