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内 容 与 学 情 分 析 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重在探讨中国在近代时期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及社会各阶层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各种艰难探索。本课上承第五单元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与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下启第六单元第18课辛亥革命。 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前两个子目重点突出探索与斗争,后两个子目重点突出危机,四个子目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在本课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将四个子目单独作为一个个历史事件进行讲述难免会形成割裂感,学生也难以将这些历史事件相互关联,学习效率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对本课进行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对本课进行整合,通过一条线索将四个子目串联起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以慈禧这一关键人物为线索,将慈禧与四个子目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从慈禧的三次态度转变看晚清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斗争。 慈禧的允否之变维新派的求索 慈禧的剿抚之变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慈禧的战降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习重点 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努力、局限性与时代意义,认识西方传教、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意义及其局限性。
学习难点 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局限性与时代意义;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缘由。理解慈禧态度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学情分析 1.已知:学生在初中已对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内容进行了学习,在高中对戊戌维新变法之前的历史有进一步的理解。 2.未知:学生对于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和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系统全面;自学能力差。 3.想知:学生对于为什么戊戌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会失败,这些运动能够带来什么反思与启示以及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局面,中国应该选择什么道路会比较有兴趣。 4.能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戊戌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与失败的内外因,学生了解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局限性,并践行内外因的辩证主义史事分析方式。(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 通过朗诵与分析谭嗣同创作的诗歌《狱中题壁》,学生逐步学会从近代文学作品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英雄人物,深切感受谭嗣同等维新志士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并树立传承爱国气节的志向。(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 通过研读“义和团揭帖”的原始史料,学生初步学会研读史料并自主提出问题,从而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分析西方势力深入中国传教引发冲突的史料,学生认识义和团兴起的缘由,了解列强侵华对中国底层民众的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至少能从2-3个角度,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5. 通过论证《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学生认识列强侵华危及民族存亡,并通过回顾总结中国近代史上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学生认识到只有成为“变而变者”才能挽救民族危亡,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要以“主动之变”的精神去响应时代变局。(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任务,查阅关于慈禧的相关史实,观看八国联军侵华视频。
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法、自主学习、任务驱动,辅之以历史问题探究法。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展示历史上慈禧说过的名言: 提问: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分析题目:(谁在)挽救民族(什么)危亡的(怎样)斗争。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阅读材料,对慈禧说过这些话产生疑虑,思考自己印象中的慈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举手回答自己的看法。 用慈禧说过的名言引入新课,与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相互呼应。慈禧说的这些话与学生心中对慈禧的固有印象有所不同,会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 慈禧的允否之变维新派的求索 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通过播放视频(截选自纪录片《辛亥革命》),主要叙述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史实,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这些列强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能力来掀起瓜分的狂潮?这和他们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更大规模与深度的扩张有关系,我们中国当时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面对国际、国内危局,谭嗣同这些爱国的中国人做了哪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 问题探究一:分析康有为频繁上书的原因和目的,从上书的结果看,康有为变法面临怎样的处境?为此,他做了什么准备? 出示表格:康有为数次上书情况分析 观看视频 回忆上节课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内容,理解维新派的诞生背景。 阅读表格,分析变法面临的处境,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通过视频,给学生营造出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合作探究 3、《明定国是》维新之初慈禧的放权 材料一:“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 材料二:“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在维新之初慈禧对变法持默许态度。 理解《明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的开始以及维新之初慈禧的支持态度。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更细节的戊戌维新运动的知识,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分析变法特点及影响 通过出示两则史料: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提问:对比政治主张有何异同? 引导学生理解维新派主张及软弱性。 5、通过表格呈现“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教育方面的措施,设计问题: (1)维新变法的特点? (2)维新变法的影响? 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文本,解读材料,回答教师问题,认识“百日维新”在政治、文化与教育上的种种措施引发了当权者、读书人、宗族、僧侣等守旧势力的不满,变法受到守旧势力的强烈阻扰。 通过多种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维新变法前后慈禧态度的转变的原因,深化学生对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性的理解。
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创设 问题 情境 6、慈禧前后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材料:前期:(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教师展示材料,学生阅读并总结材料:光绪帝罢免守旧派,任用新人,触动了守旧官员的利益;慈禧害怕自己的权力被架空。 得出结论:变法越深入,越触动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导致慈禧态度发生重大转变。 并阐述实力强大的顽固派的反对是戊戌维新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 进一步设问:思考维新变法最终走向失败难道仅仅是因为慈禧态度的转变吗? 【创设情景】假如康有为有朋友圈,假如你是光绪、慈禧,抑或一位普通民众,你会如何回复这条朋友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其他原因:理论错误:维新变法没有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急于求成:措施太多太密集,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力量薄弱: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情感升华:通过配乐朗诵谭嗣同创作的诗歌,解读诗歌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生动感受维新志士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并概括材料,思考慈禧对维新变法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及维新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阅读材料,理解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仍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感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步人士的奋斗与求索。 通过对戊戌变法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成与败、进步性与局限性的探索,理解这一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和无奈。
环节二慈禧的剿抚之变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 【PPT】义和团揭帖 【提问】义和团揭帖能从中看出什么?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PPT】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两子目内容,梳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当时义和团、八国联军、清政府三者之间的行动。 教师展示义和团运动由产生到最终失败的时间轴以及义和团发展过程的历史地图,用时间轴展示义和团的兴亡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过程,用地图展示义和团在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进一步分析慈禧对义和团态度的剿抚之变 材料一:“后(太后)乃大恨,载漪自以为将为天子父,方大快意,闻各国阻之,乃极恨外人,思伺时报此仇。适义和拳起,诩其术谓枪炮不人,乃大喜,以为天助,欲倚之尽杀使侨,以促行废立。”——吴永《庚子西狩从谈》 材料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对万国宣战诏书》 材料三: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今欲拔本塞源, 非痛加划除不可。——金家瑞 林淑惠《有关义和团上谕》 教师展示三则相互递进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慈禧因为与列强关系的恶化对义和团进行招抚,到后面为与列强和谈联合绞杀义和团的态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跟其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有密切联系,义和团成了慈禧玩弄政治权术的工具。 阅读义和团揭帖,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 阅读课本,归纳梳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以及当时清政府态度转变历程。 梳理时间轴,了解义和团运动发展经过;观察历史地图,了解义和团运动的空间变化轨迹,学习识图的能力。 阅读材料,深入思考,理解慈禧对义和团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 思考问题,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了解揭帖这一史料及其价值。 培养学生归纳梳理能力,理清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发展过程学生已经有所了解,而把清政府对其剿抚不定的态度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在这一逻辑链条中不仅能够体系化地建构知识,而且也更能使学生感受到义和团运动的不易以及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压榨。并在最后通过义和团运动的两面性来展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悲壮性。
合作探究 名词解释:【东南互保】 材料:“是时东南诸督抚,和上海各领事订立互保之约……虽得将战祸范围缩小,然中央的命令,自此更不行于地方了……满清政府至此,遂无可维持。”——吕思勉 展示材料,讲述在慈禧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纷纷拒绝响应,并与西方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约款》。 介绍“东南互保”的有关性质和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的是带有买办阶级性质的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并与三则材料相结合,概括出“东南互保”的利与弊,即其既有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维护自身势力利益的自私性,又客观上保护了南方免受列强蹂躏,而且其破坏了中央集权,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出示两幅图进行分析 【提问】阅读材料,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参考答案】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义和团是一支不怕牺牲的正义之师,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农民阶级除了有自身的局限性之外还有勇于斗争的悲壮性。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开端与理解慈禧对各国宣战的原因。 阅读材料,学习“东南互保”的有关知识,理解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行为的性质和意义。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习惯,看到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和反帝爱国性质并存。
环节三 慈禧的战降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与慈禧宣战 材料……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思考:如何理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代表了什么?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如何理解慈禧在西方人眼中形象的变化?如何理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宣布此为今后清政府的对外方针,这代表了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出慈禧身份的转变代表着以慈禧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已经转变成列强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代表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战争结果与《辛丑条约》 展示表格,引导学生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每条条款的恶劣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探究:晚清中国各阶级斗争失败的深层因素。 【知识拓展】 慈禧的三次态度变化改变了中国,但这一切真的完全都是慈禧的错吗?假如没有慈禧,晚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真的能成功吗? 引导学生从慈禧的问题去回顾整个晚清的救亡图存运动,引导学生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去理解晚清救亡图存的失败的必然性,得出中国的救亡图存需要新的力量的结论。 阅读表格,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和签订的《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恶劣影响。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理解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在经历一系列战争之后转变了身份,成了列强在华利益的代言人。 这一部分不仅是对本课的收尾,更是对整个单元的总结,其中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自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贯穿整个单元的线索到这里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尾声。其二,是本子目的设计需要重点落实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痛恨侵略的思想与爱国情怀。另外通过对“东南互保”与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的讲述,也把这一派别在晚清中国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一个讲述。
课堂总结 教师将清末封建专制的社会与当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进行对比,将签订《辛丑条约》任人欺凌与当今能够与美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对比,向学生阐述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全体人民一条心,努力向着新时代迈进,当初那个任人欺压的屈辱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深度思考,感受整节课的核心所在,将一整节课所学进行串联并内化;沟通古今,联想我们如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感受如今的民主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对本课小结的设计主要突出两点核心素养:一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通过经济因素分析晚清各阶级救亡图存失败的必然性。二是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使学生感悟我们如今的发展与强大。
布置作业 出示近代列强侵略相关表格,梳理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之局与救亡图存之路,你有怎样的思考?
板书 设计
达标检测 1.(2020·山东威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4)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民主意识的产生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2. (2019·河北邯郸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1901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公使团、领事团,操纵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内政外交,并和总税务配合起来,共同行动。”由此可知( ) A.帝国主义联合侵华局面出现 B.《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 C.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D.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无法延续 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 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4.《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 ) A.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B.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旨在推动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 D.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 5.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都认为“可以安然瓜分这个民族的国家”,但是义和团运动后,列强深感“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一变化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阻止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有效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 C.推动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展现了中国人的斗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