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目标】
1.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分层次归纳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外交、经济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分角度概括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阐释其所起的作用;
3.利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论述,分析为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层面归纳社会主义的特点;
4.通过对比《共同纲领》和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理解5·4宪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评价目标】
1.独立完成课后“学习拓展”部分,运用唯物史观(主要体现社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更替),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检测目标1)
2.小组讨论完成课本第4目的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检测目标3)
3.能说出《共同纲领》与5·4宪法的最重要的差异性。(检测目标4)
【教学过程】
导入: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典举国瞩目。在这场盛典裏也有不少感动世人的难忘瞬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检阅车沿着长安街检阅部队时,随行的两辆检阅车车牌号分别是“VA02019”“VA01949”,取自“2019”“1949”两个年份。车牌号“VA01949”的检阅车是空车,被认为是把这辆检阅车“留给革命先烈,请他们共同检阅部队”
从1921年到1949年,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为心中的理想奋斗一生,如今这盛世如他们所愿,而从1949年走到今天,是艰辛苦涩与欣慰喜悦相交织的旅程,同样熠熠生辉,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岁月,探究先辈们的建设之路。
新课讲授:
1.威威中华 屹立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老师活动:带领学生简单阅读“共同纲领”第一条内容,讲解“新民主主义”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而存在,引导学生结合时间轴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学生活动:结合时间轴,说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有中国共产党、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参加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重要条目摘抄如下)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条 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十六条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七条 土地改革为发展生产力和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师】《共同纲领》中称这个新的社会为什么?这个新社会经济方面具备怎样的特征?
【解答】新民主主义: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既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也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之前学过一个革命阶段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时间轴大家来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何在?
(3)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①革命意义:回顾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所以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社会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紧接着要展开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资产阶级,所以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就代表着和平与民主的胜利,还增加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世界格局,所以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有内部发展的矛盾也有外部敌人的威胁,面对这些棘手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
2.以民为本 固本强基-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老师活动:从军事、经济方面讲解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相关子目,找出巩固政权的举措,分析如何巩固新政权;
内部:国民党军事威胁、封建制度残留、市场混乱,针对问题一一给出解决措施。
(1)肃清反革命和国民党残余军队(提供安全的政治环境):后期作战主要集中在湖南南部、广东、广西,白崇禧为首;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以胡宗南为首;华东部的第三野战军继续防守。西南地区是全国解放最晚的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国民党留下的大量特务,成为全国匪患最为严重的地区。
(2)土地革命:(巩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合阵线)
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孤立地主、保存富农经济、保护小土地出租者和华侨地主兼工商业者等政策……
过程:有步骤、分阶段、分地区
1950年冬-1951年春 华北、华东、中南、西北
1951年冬-1952年春 华南 西南
1952年冬-1953年春 少数民族地区
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问题】土地改革为什么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回答: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消灭地主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政权。
(3)稳定财经:(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 保障民生 增加政治影响力)
国民党的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政策、滥发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市场混乱。
银元之战:国民党在国统区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货币市场混乱,为了干扰共产党的工作,用银元来兑换金圆券,人民政府为了让人民币进入市场并立足,采取一系列办法打压银元。
米棉之战:资本家在货币战中失败,将目光投入物资,选择了要害的大米、纱布和煤炭,分别与城市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国家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人民政府对此早有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物资大量进入市场,并没有达到物价上涨的情况,资本家损失惨重。
1947年土地改革的成功,《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以后,农民分到土地,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才能支援大米。
【过渡】当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经济建设时,外部环境又发生了变化,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出面干涉,意欲将朝鲜纳入自己的战略需求之下,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中朝边境也燃起战火。在这危急又复杂的情况下,领导人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和谨慎的计划,1950年10月,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抗美援朝就此拉开序幕。
外部:面临美帝国主义的威胁
(4)抗美援朝:(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提高中共威望 保证国家安全)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经过:以电影《长津湖》、《志愿军》、《金刚川》为主,突出志愿军的战斗精神。
《志愿军》: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三年始末,全面还原抗美援朝各大关键战役。主要是围绕决策出兵及入朝后第一、二次战役展开故事。其中首战两水洞、奔袭三所里、血战松骨峰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关键战斗。1950年10月25日,第40军第118师在两水洞地区采用“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发起攻击。第二次战役中,38军113师奉命攻打德川,天气寒冷,志愿军战士为了不失温,只能脱了裤子蹚水过江。1950年11月30日,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受命于松骨峰阻击美军,以一个连的兵力与敌军激战了数小时。松骨峰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壮烈的战斗之一,负责阻击的3连近乎全员牺牲。松骨峰战役被作家魏巍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长津湖》: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激战。尽管志愿军将士经过几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全歼了美国陆军精锐部队之一的“北极熊团”。但美军陆战一师的两个团,还是凭借制空优势,以及武器装备的优势成功突围,向南部的咸兴地区退去。对于美军的撤退,志愿军方面也早有准备。为了将美军这两支部队全歼于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9兵团已经安排了一支队伍埋伏在水门桥边的1081高地。只要美军出现,就会给他们致命一击。美军对此也有预判,知道这里将会是他们的一道坎,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但令他们意外的是,部队通过水门桥时,竟然没有遭到任何袭击。志愿军第60师师长见1081高地在预定时间没有任何动作,既震惊,又愤怒,立刻安排参谋长前去查看此事。等参谋长来到1081高地时,被眼前的场景给震撼了:一排排志愿军将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第一,打出国威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过渡】为了更加顺利进行国内建设,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还积极开展了外交活动。
(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①新中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②新中国的外交活动: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 日内瓦会议,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关系的准则;
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启程新路 行稳致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老师活动】:讲解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学生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在部分条款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阅读5·4宪法部分条款与“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规定,理解5·4宪法的地位与作用;
【过渡】到了1953年,国家经济条件、政治形势、外交局势基本稳定,开始进入新一阶段的部署安排,于是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问题1】为何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而不是先后进行。
【探究解答】工业化需要的是:良好的农业基础;充足资源、资金集中到工业建设(重工业)
现实情况是: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产量有限;私人企业无组织自由生产;
所以需要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由私人控制的改为由国家控制的。
【问题2】三个领域的改造怎么进行?
农业:农业互助小组—初级合作社(土地入股)—高级合作社(土地公有)
【师】这是一张初级农业合作社的票证,“社员股金证”意味着社员把土地交给公社耕种,算是入股,年底可以参与分红。这就意味土地所有权还在农民手里,下一步就要收回所有权,于是就变成高级合租社,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在公社手中,农民凭什么吃饭呢?工分票应运而生,根据出勤天数、表现情况得到不同的工分。
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的方式
过程:首先让国家参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让国家的资金逐渐注入私人企业,出现“四马分肥,后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开始后,国家按照资本家的股额,每年支付5%的利息(这钱还是从企业盈利中出),计划支付十年。向现在仍然知名的一些企业,同仁堂、王老吉、稻香村、瑞福祥、五粮液全都经历过公私合营,课本中的图片为同仁堂经理乐松生向毛泽东呈送喜报,说明改造取得一定成果。
(2)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成果: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示意图展示)
【小结】国家把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国营经济拥有绝对优势,这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已经截然不同,生产资料变成公有后,从经济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同时,一五计划(1953-1957)也提前完成。
【过渡】在经济建设进入新一阶段的同时,政治建设也加快步伐,《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其中规定的内容已经过时,需要制定一部正式宪法,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4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对比五四宪法与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序言节选:……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共同纲领》序言节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已使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宣告结束。
第一条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问题1】五四宪法与共同纲领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五四宪法指向要建设的未来,共同纲领只能指导在这个过渡时期的各项建设。
展现历次宪法修订:
【问题2】你认为宪法与国家的发展有何关系?
当整个国家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宪法也要相应的更新。
②政治制度体系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总结】1949年到1956年是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都取得一定成果,1953年国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直到1956年我国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党带领人民如何继续走下去,这个问题留给下节课共同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