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教案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目标: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基本史实,提升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水平。
2.认识战争在破坏经济社会与文化,乃至造成文化断裂的同时,又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提供契机,从而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变化与发展,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3.在深刻认识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契机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更不能为这种残酷性涂上光环,提升历史理解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4.通过对"希腊化时代"概念的辨析,提升历史思辨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导致的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难点:通过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揭示战争与文化碰撞、交流、发展之间的关系。
【时空坐标】
基础知识梳理: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的概况和影响。
2.了解蒙古西征的概况,理解其对中国的影响。
名词解释
1.列班·扫马的西行
元朝时期,列班·扫马等人从元大都出发,沿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期望到圣城耶路撒冷朝觐,并传达东方中国的信徒对基督的皮诚信仰但计划未能实现。1287年,列班·扫马代表伊利汗阿鲁浑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教廷。他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向教皇尼古拉四世陈述了景教派的教义,弥合了分歧,并使教皇承认了景教的合法身份。列班·扫马的丝路之行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他与同一时期来华的马克·波罗一样,为东西方相互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
2.“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这一时期在后世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世界”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4.畏兀儿
古代为突厥语民族中的一支,先祖源自回鹘,后来南迁至今新疆喀什地区的回鹘逐渐依皈伊斯兰教并且开始吞并新疆北部依皈佛教的回鹘地区,与当地原有民族混居,将其突厥化后,形成的民族名称,后世称为维吾尔族。内迁至甘肃等地的回鹘,演变为现今的裕固族。
深化拓展:
1.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的原因
波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很腐败。亚历山大帝国在短期的征服中迅速建立起来,但是它同波斯帝国一样不稳固,因为它在继承波斯帝国政治遗产的同时,也继承了波斯帝国中的矛盾,而且加上了马其顿人、希腊人和东方各族人民的矛盾,因此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2.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1)积极影响: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远征,亚历山大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他使希腊同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更加密切。大批希腊商人随远征军足迹,活跃在亚非许多城市。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究东方的科技和文艺,使东西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亚历山大远征后不久,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就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新时期。
(2)消极影响:亚历山大远征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3.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①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在蒙古帝国控制的广大东西方地区中,有两个文化中心: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和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这两个当时世界先进的文化中心,因蒙古西征得以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②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东亚和欧洲间的来往,不仅表现在互派使节、商人的活动等方面,而且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③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蒙古帝国建立后,在东西之间各交通要道上均设有驿站,使当时欧洲各地、阿拉伯半岛、非洲北部及东岸沿海地区的商人东来经商,络绎不绝。东西方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信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种宗教兼容政策,为各种宗教长期在帝国境内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宣传各自信仰提供了政治保障。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4.认识蒙古西征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①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推动四大发明在西方的进一步传播及应用,其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被马克思誉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②对文艺复兴
蒙古帝国侵入西方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中古时期,封建神学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而蒙古人的西征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蒙古人对封建制度的打击和对欧洲传统观念的摧毁之下,欧洲人对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学所宣传的观点产生了质疑。
③对新航路的开辟
蒙古西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东方的好奇从未停止过,《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神奇渲染更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遐想,召唤着探险家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
5.学思之窗: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托勒密王朝让希腊人充当士兵,给了他们一系列特权,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者。与此相反,埃及人是被统治者,是与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不同的异族,所以这个希腊人试图利用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从国王那里获得有利的判决。
6.思考点: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的影响可分两大地域来看。一是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主要变化包括:(1)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不过后来又逐渐恢复了。(2)一批蒙古人(主要是军队)移居至此,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二是对中国的影响。这里的主要变化包括:(1)大批中亚、西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灭亡后,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与汉人融合。(2)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元朝灭亡后,基督教的影响基本消失,但伊斯兰教的影响得到部分延续。(3)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了解有明显增加。
7.问题探究: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 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当罗马征服希腊时,希腊人已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无不领先于罗马人。罗马虽然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兴起,并且在公元前2世纪征服了希腊,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但自己在文化上无太大成就,他们的文化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繁荣时期。罗马人意识到,要真正统治希腊,必须像他们在战场上不断学习他人的战斗技术一样,学习希腊的文化。所以罗马人主动向希腊人学习。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广泛学习希腊语,并且学习希腊人的哲学、艺术和辩论术,连他们的历史最初都是用希腊文书写的。罗马人不但在战场上打败了希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开始超越希腊文化,这才实现了罗马帝国数百年的长治久安。这说明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哪怕是所谓的胜利者,也只有从战败者那里汲取长处,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当堂练习】
1.(2021·山东德州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5)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A.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B.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
C.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 D.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
2.(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2)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蒙古西征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C.蒙古西征引发了民族迁徙 D.蒙古西征引发了宗教改革
3.(2021·山东潍坊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已有明显不同,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宗教、科学等方面,都包含了一定的东方文化的因素。由此可见,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是(  )
A.内容丰富的城邦文化 B.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
C.雅典式的民主和文化 D.向东扩散的古典文化
4.(2021·山东德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2)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以后,随着罗马对意大利南部地区西西里和希腊巴尔干地区的征服,罗马人开始从希腊人那里吸取营养,希腊文明尤其是诗歌和演说立即成了罗马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反映了古罗马(  )
A.实行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B.民主制度造就宽松文化氛围
C.文明发展程度落后于希腊 D.利用军事扩张推动文化认同
5.(2021·辽宁师大附中、丹东二中、抚顺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4)“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化表现在(  )
①希腊文化中心发生了变化 ②促进希腊人和其他民族融合
③希腊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 ④被征服地区希腊化非常彻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21·山东菏泽高二第二学期期中·6)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破坏了东西方之间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7.(2021·山东高二第二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考试·10)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曾说“到了全无草原和中华之界限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作为其支撑的核心地区,无疑是中华。”他意在说明(  )
A.元朝以前欧亚大陆并未实现交流 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 D.蒙古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
8.(2021·山东潍坊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1)前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交流 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D.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
9.(2021·辽宁师大附中、丹东二中、抚顺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6)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说:“成吉思汗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部落大帝国,它是一万年来游牧民族部落——文明世界战争的继承者。”蒙古西征产生的影响是(  )
①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
②促进不同文明区的交流
③蒙古人西迁,与当地人融合,形成色目人
④建立了地跨欧亚的统一大帝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的长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职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时紧时松的状态,而到了明代,由于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与北方关系紧张,因此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进一步强化,说明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故选C项;修筑长城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军事防御,这一职能不能发生变化,排除A项;明朝强盛时期,国力领先于秦汉,排除B项;“禁绝”一词过于绝对,明朝并未禁绝对外贸易,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大军的西征有利于动摇人们对教会的盲目信仰,促进信仰自由,故选B项;文化交流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蒙古西征的目的是为了武力征服,排除A项;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出现在中世纪前期,与蒙古西征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出现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包含一定的东方文化因素,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不仅仅包括内容丰富的城邦文化,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帝国文化,不包括雅典式民主,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不是向东扩散的古典文化,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罗马征服意大利和希腊后,吸取了希腊文明中的诗歌和演说,反映出罗马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故选A项;古希腊是民主制度造就了宽松的文化氛围,排除B项;罗马学习希腊文化中的诗歌和演说,不代表罗马文明落后,排除C项;罗马是在征服希腊之后,学习的希腊文明,并非利用军事扩张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亚历山大东征使得希腊文化中心发生变化,中心由西方转为东方,故①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成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等其他民族进行融合,故②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使传播范围扩大,故③正确;被征服地区仍然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传统,并非彻底希腊化,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可知,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突与交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故选D项;亚历山大建立的是马其顿帝国,与罗马帝国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积极影响,不是破坏东西方经济联系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积极影响,不是消极影响,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蒙古帝国建立后,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强调蒙古帝国对亚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故选C项;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亚欧大陆就存在交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融合的作用,排除B项;“蒙古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并未主要强调的内容,重点强调蒙古帝国与欧亚大陆交流的关系,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巴托尔德意在强调蒙古西征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先有蒙古帝国建立,然后推动商贸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与人口迁移无关,排除C项;蒙古帝国对欧洲地区实行的是间接统治,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给当地人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故①正确;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西方,把少量西方文明带到中国,故②正确;色目人指元代对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各民族的统称,不是蒙古人与当地人的融合,故③错误;“统一大帝国”是错的,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