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教案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能够客观认识现代战争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契机,明确现代战争对于人类文化的巨大破坏,认识现代战争对于唤醒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时空观念:借助史料搭建时空框架,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文化交流传播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理解并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了解战争的残酷性,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提升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各地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关系。
教学难点: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时空坐标】
基础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 。
然而它们却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 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 ,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
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 的政治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产生重要影响。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 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 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2.表现:(1)亚洲
中国 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 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越南 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领导的 运动持续开展, 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2) 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 地区经济的发展和 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表现
(1)随着 的战败, 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英国首相 极力维护英帝国,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如印度独立,印巴分治,。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 ,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代价”——优先开采石油、租界军事基地,这类内容在许多宗主国与殖民地签订的独立协议中是非常常见的)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 与 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1)印度文化
①独立后印度的 接受来自西方的 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印度的 学习英国, 分享权力,采取 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印度崇尚 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 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 特征。
(2)新加坡和韩国
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 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同时又注意吸收 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 。共和国进一步消除 影响,复兴 。
②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 特点的 文化,并带有 等地的文化元素。
③ 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名词解释
▲民族自决:民族自决(有时被误写成民族自觉,两者皆可同义通用)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
▲《埃维昂协议》
《埃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是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的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
深化拓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地图有什么明显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明显的变化有:
  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上述变化的原因:1)近代以来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2)一战后对战败国的制裁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政治格局、经济角度、思想文化角度思考)
(1)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加速了这些国家民族独立的进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3.怎样理解新兴国家的民族复兴
(1)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2)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3)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4.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
(1)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复兴民族文化时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
(2)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现代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鉴基础上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出新的东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础发展出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5.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
(1)新加坡选择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
①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移民国家,华人大量移入新加坡,也随之带去了儒家文化与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
②儒家文化不仅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的行为准则。
③新加坡独立之初面临的形势:种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社会局势动荡;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缺乏。
④新加坡政府为摆脱困境,选择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作为谋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2)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现代化发挥的作用
①新加坡政府倡导和谐、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推动了种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实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②根据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③根据儒家的贤政、仁政、德政思想,新加坡奉行精英主义,实行精英治国,坚决推行廉政建设,为其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④倡导儒家勤奋、节俭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机制,为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
【当堂练习】
1.如图拍摄于1916年9月3日的英国,画面中的女工正操作钻孔设备,她戴着手镯,并佩戴婚戒。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B.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C.改变了工厂的剥削方式 D.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
2.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古尔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率,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对这段对话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大国领袖分割了未来的世界
B.罗斯福的野心最大
C.英国企图恢复旧日霸主地位
D.大国争霸的企图显现
3.二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通过自身对战争的参与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于是开始打破桎梏,创作了《伊万的童年》《士兵之歌》等作品。这说明,苏联电影(  )
A.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B.开始从颂扬战争到反思战争
C.以苏联卫国战争为主要题材
D.秉承了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
4.(2分)在一战后的停战纪念日里,英国政府主导着社会记忆的重构,哀悼战争死难者在较长时间内成为纪念活动的主题。后来在以退伍军人为代表的公众推动下,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在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
B.公众的价值观念趋向务实
C.政府主导着民间舆论的走向
D.政府与民众矛盾渐趋尖锐
5.如图为爱尔兰画家乔治 摩罗创作于1918年11月20日的时政漫画《糟糕的日子过去了》。该漫画所表达的主旨是(  )
战争胜利时,万众欢腾,而两位老人却愁容满面、忧心忡忡: “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样子!” “是的,下次和平是什么样子!”
A.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B.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
C.指出凡尔赛体系蕴含着严重的危机
D.揭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创伤
6.世博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对如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A.关注科技与工业发展 B.关注人类和平、和谐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科技作用的两重性
7.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8.苏联王牌间谍佐尔格,于1941年10月在东京被日本警察特高课逮捕。在日本从事谍报工作期间,他可能获得的情报是(  )
A.德军已经装备新型的“虎”式、“豹”式坦克
B.日本将偷袭美国中途岛海军基地
C.日本不会进攻苏联,除非莫斯科陷落
D.希特勒准备夺取高加索地区
9.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次一战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以下关于该战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交战双方是德军与英法联军
B.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
C.德国人出动了飞机和飞艇
D.导致西线战事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10.1941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橡胶和石油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日本的这一行为严重触碰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美国立即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美国的这一做法(  )
A.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
B.使日本在战略上转攻为守
C.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南进
D.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参考答案】
1.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题干主要体现了战期间,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许多妇女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表明一战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解答】根据“1916年9月3日的英国”“女工正操作钻孔设备,她戴着手镯,并佩戴婚戒”等信息可知:一战期间,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许多妇女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表明一战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工厂剥削方式的改变及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等现象,排除B、C、D三项。
2.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我梦见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率,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的主旨即可。
【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丘吉尔想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想成为宇宙的主宰,斯大林想主宰英国和美国,这段对话体现了英美苏大国争霸的企图,故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国领袖分割了未来的世界,故A项错误;
根据对话内容可知,斯大林的野心最大,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对话体现了英国企图恢复旧日霸主地位的企图,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3.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苏联电影事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打破原有的模式束缚,创作体现战争造成“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为主题的作品,说明苏联电影开始从颂扬战争到反思战争,B项正确;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电影以苏联卫国战争为主要题材,C项错误;秉承了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与战后“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不符,D项错误。
4.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中“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在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可以看出民众对一战的反思逐渐从注重感性趋向理性;B.民众对一战的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不是务实的表现;C.从材料只能看出政府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弱;D.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与民众的矛盾逐渐尖锐。
5.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材料中“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样子!”明显体现了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B.冷战是在二战以后出现的;C.当时还没有形成凡尔赛体系;D.材料没有揭示出创伤。
6.C【分析】本题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过竞争获取和平”、“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解答】A.根据题目图表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主要有“通过竞争获取和平”、“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从这些主题可以看出,人类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科技与工业的发展,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关注的主题没有一个是涉及战争的,所以人类关注的主要主题不可能是人类的和平与和谐,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根据题目图表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主要有“通过竞争获取和平”、“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从这些主题可以看出,人类关注的主要主题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选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
D.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关注的主题没有一个是涉及科技的负面作用的,所以人类关注的主要主题不可能是科技作用的两面性,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7.B【详解】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排除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8.C【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要扎实掌握二战的过程。
【解答】德军装备“虎”式坦克是1942年;“豹”式坦克是1943年,故A项错误;
中途岛海战是1942年6月4日,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1941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持续到1942年1月,故正确答案为C;
希特勒夺取高加索地区是1942年夏季,故D项错误。
9.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可以看出这是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是德军与英法联军,A正确;
这是日德兰海战的特点,B排除;
达尔登战役中德国人使用了飞机,但没有使用飞艇,C排除;
西线战事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是在1914年,凡尔登战役是在1916年,D排除。
10.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日本的经济制裁,这一措施最终导致了日本发动对美国的珍珠港事件;B.1941年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并没有导致日本战略上转向防守,反而是不断的进攻;C.1941年7月日均还没有实行南进计划;D.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