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教案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古代不同文化类型产生的原因;
时空观念:能够在世界历史的时空框架下,整体把握古代各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影响;
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材料论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优秀文化;
历史解释:结合史料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学、艺术和数学等文化成就,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
家国情怀:能够运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认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文化的多样性、互鉴性与共通性
【时空坐标】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印度文化
1.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 、 和 等广大地区。
2.古代印度的文化
(1)形成种族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 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 和婆罗门教。
(2)佛教的产生
①产生的时间及原因: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 和婆罗门教不满。
②主要主张:提倡“ ”和忍耐顺从。
(3)印度教的产生: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
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4)文学:史诗《 》和《 》
①时间及形成过程:大约定型于2~4世纪,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
②地位:在 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5)艺术: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是 的代表。
(6)数学:发明了包括“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3.古代印度文化产生的影响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 。
(2)5世纪时,印度的 、 、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3)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 书写,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的文化
(1)古代朝鲜的文化成就
①科技: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 ,稍后有了铁器。7世纪时修建了观测天象的 。
②史学:12世纪完成的《 》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③艺术:朝鲜的 、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朝鲜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①佛教、道教和 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朝鲜的 、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 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2.古代日本的文化
(1)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 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 的后裔。
(2)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 。
(3)文学:诗歌集《 》和小说《 》享誉世界文坛。
(4)建筑: 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5)绘画: 和 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6)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①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 和 。
②来自中国的制度、 、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美洲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 状态。
2.代表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 文化
(1)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创造之神 是最重要的神;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 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2)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 ”。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 进制。
(3)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 ,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 和 。
(4)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还会使用 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3.印第安文化毁灭的原因:16世纪, 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
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四、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包括 和 的岛屿,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低,使用
或 工具,没有文字, 崇拜普遍。
名词解释
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分别起源于古印度、巴勒斯坦地区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亚洲地区;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
2、婆罗门教和印度教
(1)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2)印度教:印度教是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主张,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
3、《摩词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著名史诗,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仍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家喻户晓,而且还影响了印度邻国的文艺创作。
(2)《摩诃婆罗多》主要以印度列国纷争导致战争为时代背景,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很多传说故事,还涉及当时的宋教、哲学法律等问题。《摩诃婆罗多》不仅是一部世界文学瑰宝,而且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印度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罗摩衍那》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因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以及对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的描写,故而篇幅宏大。
4、《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于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取材于当时保存的古代朝鲜史料和中国的有关史料。此书是研究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5、瞻星台
瞻星台是东亚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建于新罗第27代王善德女王时期,用于观测天空中的云气及星辰移动等天象。瞻星台是一座石结构建筑,呈圆筒形,由362块30厘米大小的石块分27层堆砌而成,直线与曲线的搭配十分和谐,建造瞻星台时用了362块石块,象征着阴历年一年的天数。
6、大和绘
大和绘始于平安时代(794—1192年),是日本本土的民族绘画。它以日本的题材、方式和技法制作,与当时流行于日本的中国风格的唐绘相区别。大和绘的产生和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复兴有关,当时的画家开始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要求,在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大和绘画风清丽,对后世日本绘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美洲的希腊”
玛雅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远在公元前1500年,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
8、美洲金字塔
(1)美洲金字塔的作用:用于观测天象,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传播宗教等。
(2)美洲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不同点:美洲的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埃及的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体现了国王的至上权威。
深化拓展:
1.教材P27思考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受古代印度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亚,这一地区的宗教、习俗、语言、文字、建筑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时,印度文化往北和向西传播。佛教对中国及东亚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印度的10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了西方。
2.教材P31学思之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美洲印第安人在几乎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伤害和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大批印第安人死于虐待、屠杀和疫病,这使美洲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3.教材P32问题探究: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美洲印第安人被征服说明其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而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美洲印第安文化与世隔绝,缺乏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文化,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教材P32学习拓展: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本和印度两国文化的不同特点。
文化差异与形成文化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日本文化具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东方传统文化特色浓郁,茶道、书道、花道、枯山水、能乐、歌舞伎..这些古文化绵延至今,展现着东滚文化的个性与魅力,同时不断孕育着自身优雅含蓄的风情。但各地区文化传统较为一致。近现代又受到欧美科技和文学艺术等广泛影响,移植欧洲近代学术思想、近代产业经济制度,模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文明,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代表。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文化也同样呈现典型海洋文化的特点。
印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极具宗教性。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印度文明还具有多样性。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所以,印度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印度各城市之间的文化、饮食习惯都有很大不同。5.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①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
(1)出现了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2)以宗教为中心。印度的文学、艺术等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都与宗教有关,连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也都是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佛教文化兴盛,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以诗代史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又一特点,两大著名史诗作品既是世界文学瑰宝,又是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史料。
(5)古代印度文化在世界上地位突出,尤其是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的特点
(1)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古代朝鲜在科技和文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7世纪修建瞻星台;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3)日本神道逐渐发展起来,12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在文学、建筑、绘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成就。
③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1)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水平很高,培养出很多其他大洲没有的农作物,为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2)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太阳神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作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3)印第安文化非常繁荣。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20进制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史叙事,制作的陶器等非常精美。印加人建造驿道和太阳庙;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等。
6、儒家文化圈:
即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宗教:中国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7、印度的种姓制度
(1)产生的背景: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行社会管控的手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也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2)内容: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
(3)特征: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在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农,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间不允许通婚等。
(4)评价: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后来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了,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堂练习】
1.在古印度,社会上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根据婆罗门教神话: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双臂变为刹帝利,双腿变为吠舍,两脚变为首陀罗。据此推测,其主要寓意为
A.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 B.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种姓制度强调生而平等 D.种姓制度的影响深远
2.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表明佛陀主张
A.世间一切皆苦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C.世间众生平等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
3.古代印度人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们将月亮经过的星座归为28宿;将一年定为12个月。其天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教育体系的完备C.种姓制度的盛行D.宗教思想的流行
4.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石窟中都有体现,许多浮雕是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些史实可用来佐证
A.东南亚文化的多元特色 B.佛教内容充满神秘色彩
C.东南亚石窟艺术发达 D.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5.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国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这说明
A.新罗主导了与唐朝的文化交流 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
C.新罗教育体现唐代“三教合一” D.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
6.宋代学者谈到高丽纸时说:“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造纸技术开始外传 B.造纸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C.朝鲜造纸技术领先中国 D.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7.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了一部史书,模仿中国史书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部史书是
A.《编年史》 B.《三国史记》 C.《高丽史》 D.《源氏物语》
8.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9.朝鲜与中国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下列关于古代朝鲜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丽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B.朝鲜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C.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
D.在学习字母文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10.古代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列文化成就能佐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古代日本文化发展的是
①平假名和片假名 ②大和绘和浮世绘 ③《源氏物语》 ④法隆寺和唐招提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A.市民文化高涨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12.印加人通过观察太阳,编制了太阳历,以确定农业季节。同时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5天。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这反映了印加历法
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 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
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 D.兼顾农业和宗教需要
13.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14.古代玛雅人的城内有300多座金字塔庙宇,阿兹特克人的都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古代美洲金字塔的主要用途是
A.展示文化成就 B.用于祭祀神灵 C.用作国王陵寝 D.贮藏珍贵物品
15.“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有1 500多万到4 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这段表述意在表明
A.西方殖民主义毁灭文明的罪恶 B.哥伦布远航丰富了美洲文明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全球的联系 D.美洲文明的独立性和辉煌性
参考答案
ACADD BCCCD ADCB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