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潮的产生与演变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演变(2)熟悉:我国旅游地发展的理念误区我国旅游发展目标的不协调表现及影响因素我国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3)掌握: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知识框架Part1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内涵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1)旅游环境问题的现实背景20世纪50年代,旅游活动的规模尚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急剧发展,旅游对环境、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慢慢被人们认识。旅游业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旅游设施过度膨胀,旅游景观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极大地危害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世界对环境恶化的日益关注逐步反映到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活动中。1980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召开世界旅游大会,通过了《关于世界旅游业的马尼拉宣言》,全面提出了“旅游权利、旅游环境、国内旅游地位”三个问题,指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大会上“可替代性旅游”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环境公平”旅游发展观时代,其核心思想是“旅游对环境也会造成破坏,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提倡环境公平”。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鉴于旅游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引起了旅游界的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新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盛行与大众旅游的逐渐普及,学术界关于旅游的环境与社会影响研究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当的旅游发展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些理论主要包括:①居民愤怒指数理论:愤怒指数理论模型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旅游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会经历兴奋、漠然、厌恶和对抗四个不同阶段,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引起了大量关注和系列实证研究,旅游的社会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不断激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②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一般会经历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即旅游地并不会永远持续增长,而是会在一定阶段后出现停滞或衰退,甚至死亡。这一理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很快得到众多旅游学者的追随,不断地被讨论,成为迄今引用率最高的理论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③可持续旅游概念:如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等可持续旅游概念提出。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不断引起关注的旅游负效应,生态旅游被提出,强调在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同时,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随后类似的概念如负责任旅游、绿色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等不断被提起,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开始逐渐进入旅游业领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大众旅游、选择性旅游、可持续旅游的主要特征比较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1)提出与形成阶段①在80年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不断努力探寻新的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以改进旅游业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②1989 年 4 月,各国议会联盟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荷兰海牙召开“各国议会旅游大会”,会上第一次明确而正式地提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口号。③1990年的加拿大全球旅游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首次将“可持续旅游”定义为“引导所有资源管理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要的同时,也能支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④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署的会议上,旅游与旅行产业已经被确认为实现21世纪议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宣称旅游业应该成为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⑤1993年,《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学术刊物在英国的问世,标志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2)实践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随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计划方案以推广可持续旅游发展(如下图),并将可持续旅游列入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也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目标之中,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旅游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2)实践探索阶段①1995年由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西班牙发起的“可持续旅游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表明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国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两份文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标志着可持续旅游已经进入了实践性阶段。②1996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为响应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行动计划,联合制定《关于旅游业的 21 世纪议程》。③1997年在联合国第十九次特别会议上正式发布,首次将可持续旅游列入可持续发展议程,旅游与旅游业是全球第一个为实现21世纪议程,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部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2)实践探索阶段④199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保大会上,作为环境发展战略,生态旅游首次被提出来。近年来生态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⑤1999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执行理事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原则草案》,号召各国政府部门将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多边环境公约当中。同时,在联合国框架内肩负促进可持续发展使命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也将目光转向了可持续旅游的发展。⑥1999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高峰会议通过《全球旅游业道德守则》,总结和合并了以往有关可持续旅游的文件和宣言,确立使全球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免受旅游活动的破坏,同时确保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能在旅游目的地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的旅游发展目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3)广泛推广阶段进入 21 世纪后,可持续旅游得到了更广泛层面的重视,多次成为世界旅游大会、可持续发展会议及其他相关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①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专门成立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工作组。2011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召开的第 11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可持续旅游是会议主要议题之一。②2014年,关于促进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可持续旅游,实现减贫和环境保护的联合国大会决议指出,“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可持续旅游业作为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创造体面就业的重要驱动力量,能够对创造收入和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消除贫穷和饥饿,并可直接推动各项国际社会商定发展目标的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3)广泛推广阶段③2016年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旅游促进发展北京宣言》,指出“在加速实现增长同资源消耗脱钩,以及消除包括极度贫困在内的所有形式与层次的贫困方面,旅游业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贡献尤为显著”。各国就“旅游业已经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达成共识。宣言认为,旅游业能够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就业、吸引投资、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鼓励创业、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社区的自主、自强和包容性发展,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手段。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基本历程通过以上一系列宣言、建议、计划等国际政治法律文件可看出,可持续旅游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于旅游业发展再认识的结果,是在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大背景之下确立起来的。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实践。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战略。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向可持续旅游业转变,是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英文语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1)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指南》中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既顾及现时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区的需要,同时又保障和增加未来的发展机会。为达到这个目标,在管理资源时便须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也要保存当地的文化传统、基本的生态发展、生物品种和生态系统”。(2)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中文语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个:(1)保证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的旅游发展形式;(2)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能力的发展;(3)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旅游的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国内探讨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统一,旅游开发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依据,社会效益为目标,使旅游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综上,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公平性,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旅游资源分配的公平性。(2)持续性,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应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生态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3)共同性,强调可持续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它强调公平性和持续性是共同的,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行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早在1990年加拿大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上提及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有五个:①一,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二,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三,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④四,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五,保护未来赖以开发的环境质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后,1995年的《可持续旅游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18条原则和目标和6项行动计划:可持续旅游的18条原则和目标可持续旅游的18条原则和目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13年,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牵头制订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具《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标准》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应当采取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方法以实现如下四个目标:(1)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2)当地社区经济利益最大化和负面影响最小化;(3)社区、游客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益最大化和负面影响最小化;(4)环境效益最大化和负面影响最小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综上发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目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对应,其核心是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相统一,保证当代人在从事旅游活动的同时不要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基本前提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业发展方式和规模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保持旅游供给地区环境的协调性和文化完整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要素,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要保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又不能破坏环境,还要兼顾社会文化因素,尽量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三者的交集关系(如下图)。旅游可持续发展要素图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①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确保长远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能公平地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分配社会经济利益,包括向旅游目的地社区提供稳定的就业及创造收益机会、社会服务,及致力消灭贫困;确保观光地点及旅游行业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使之足以持续发展以提供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发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作用。② 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即旅游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之上,以现实的旅游资源存量为基础,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对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指导性方法,以有效运用资源,维护自然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③ 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考虑旅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要充分理解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要注意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尊重及增进所在社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独特性;扶持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在没有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及残疾歧视等问题下,向所有旅客提供使其满意充实的旅游体验。Part2中国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区1)人类中心主义观现代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人征服自然及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世界观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发展成为人类统治自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导致当代社会生态危机的基本因素之一。诞生于工业文明时期的现代旅游活动,受到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影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太注重人的利益,忽视自然的利益,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许多景点环境恶化、旅游价值消逝的现象。这具体表现在旅游规划中生态意识薄弱、景区开发和管理中的短期利益导向等方面。此外,受人类中心主义观的误导,容易导致“人治”代替“法治”。我国近些年旅游设施过度膨胀、竞相建设、重复建设,且中央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划法》等规章制度在地方没有得到落实的原因之一,就是“官僚主义泛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以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长官意志”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区2)环境无价观“资源环境无价”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只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只能理解为人类劳动”, 即没有参与劳动的东西没有价值,或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这种“资源环境无价”的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政策,重视物质设施建设的价值,忽略资源与生态环境价值,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无偿占有和掠夺性开发,以至造成旅游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区3)无烟工业观“无烟工业”观认为旅游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该观点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中国各地的旅游开发,影响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发展决策,导致部分地区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另一方面,学界关于旅游的环境与生态负面影响呼吁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依然主导旅游发展决策。在这种思想观指导下,各类“大项目”、“大手笔”、“大策划”旅游开发项目在缺乏严格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上马,待意识到后果时已经无法逆转,导致资源与环境持续恶化,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区4)“低投入、高产出”观“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的观点形成于我国旅游业超速增长阶段,这种观点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井喷式发展初期,旅游开发大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状态,旅游开发投资回报率很高,“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观点也因此盛行。在此观点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资本盲目涌入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出现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差、弱、低”的特点,走上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旅游投资热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设施利用率不足,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供需失调,同时也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利润水平下降,旅游投资效率低下,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区5)非耗竭性消费观“非耗竭性消耗”观认为“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组成的,而旅游消耗又基本上是‘感觉消费’(或称精神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旅游业也因此是“永不衰竭的朝阳产业”。这种观念的产生来自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可再生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旅游资源是天然可持续利用,忽略了旅游资源承载力极限。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旅游资源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永续利用的”,也是这种观点的反映。这种片面认识对近年我国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影响十分显著。众多山岳型风景区一旦开始接待游客,管理部门很少对景区保护进行投入,无视旅游资源的承载力而进行耗竭式开发,导致旅游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区6)传统旅游价值观观虽然习总书记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但受以往传统旅游价值观的影响,各地旅游开发大多仍以追求GDP为目标,强调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把旅游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甚至假借旅游开发之名,大规模侵占旅游资源,导致旅游资源被占、旅游地文化的丧失等问题。旅游发展目标的不协调1)旅游发展目标不协调的表现我国早期旅游发展目标在于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旅外汇收入,追求旅游发展的直接经济效益。但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旅游业的目标使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仍有许多地方将经济效益作为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片面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习惯于以接待规模、收入增幅、相当于GDP等指标来衡量旅游发展的效益,而淡忘了旅游的社会总成本和忽视了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这种目标不协调直接表现在地方旅游发展与管理中(转下一页):旅游发展目标的不协调1)旅游发展目标不协调的表现①地方旅游发展目标与成绩“数字竞赛”,每年初上报发展目标与年底汇报旅游发展成绩时,地方政府与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等数字持续夸大,虚报、瞒报旅游统计数据,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账面上可持续发展”。②贪大求全,好大喜功式的招商引资,为追求旅游业的GDP数字目标,在地方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旅游发展的本身规律,盲目追求重大旅游投资项目,进行大体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追求旅游产业规模“预期可持续增长”。③保护为开发让路,竭尽所能调整保护规划,挤出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忽略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忽略地方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导致地方资源生态破坏,主客关系紧张、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消极影响等。旅游发展目标的不协调2)旅游发展目标偏离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目标偏离问题受主客观因素双重影响:①主观因素:受人们对旅游业价值与影响认识的限制。人们仍持传统旅游价值观,同时也认为旅游业是投入低,产出高,无污染,非耗竭性产业,受这种观念与认识的影响,在旅游产业政策制定,旅游发展措施实施,旅游行业管理手段上都围绕旅游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追求旅游者数量增长,忽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②客观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摆脱“靠山吃山”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脱贫致富的压力巨大,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考核体系迫使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为第一目标,强势推动旅游发展。在这种现实原因推动下,地方政府急于脱贫,采取了先破坏、后治理,先开发,后管理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1)掠夺式旅游开发的负面影响掠夺式旅游开发指在短期经济利益目标驱逐下,旅游开发活动缺乏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超出资源承载能力且忽略环境效益。这种开发模式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有:①造成资金和旅游资源浪费,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旅游资源枯竭;②破坏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③加剧旅游地商业化,削弱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2)旅游目的地超载的负面影响旅游目的地超载指游客接待量超过旅游地容量。旅游地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由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同时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之一。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2)旅游目的地超载的负面影响旅游地超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①当地居民(包括旅游从业人员与非从业人员)产生抗拒心理,挤兑居民生活空间和降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②产生噪声污染和垃圾污染,不利于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人文环境的维护,从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③损坏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接待设施,降低旅游服务质量;④影响游客心情,降低旅游体验质量,也容易引发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从而影响游客满意度和破坏旅游地形象。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3)旅游目的地社区搬迁的负面影响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搬迁主要指旅游地在旅游发展目标驱动下采取社区搬迁策略的行为结果。在社区居民日益成为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趋势下,社区居民搬迁带来的负面影响有:①旅游地整体经济效益下降、旅游非正规就业增加、金融与物质成本提高;②破坏当地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导致传统文化场域的消失,不利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③冲击当地居民的传统价值观,滋生不良社会风气,使得社会治安变差;④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效益下降;⑤改变居民生计方式,居民的旅游从业机会减少,旅游收入降低,容易陷入贫困状态。案例分析可持续旅游发展须处理好主客关系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接待大国,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驻地,其旅游GDP占国家GDP总值比例是最高的。实际上,西班牙经济发展在欧洲处于偏低水平,多年来,这个国家在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中一直以低价旅游为竞争优势。意大利是老牌的旅游目的地国,也是欧洲最早关注入境旅游在国家进出口贸易中作用的,意大利专家最早提出了国际旅游收支的统计体系。小城威尼斯更是誉满全球,早在欧洲“大巡游”时代,就成为上流社会一生必去的地方,长期以来被誉为旅游发展的成功范例。应当说,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或者说早在全球大众旅游到来之前,他们都获得了发展入境旅游的红利。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分依赖入境旅游,过分地强调旅游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文化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殊不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旅游经济发展成功的光环下,一些负面影响的警告与抱怨被一次又一次地被掩盖了,屏蔽了。然而,脚最知道鞋子是否合适,当地居民则采取了忍耐或逃避的方式,任其负面影响加剧。2017年,国内外媒体报道了南欧一些国家居民纷纷上街游行,抗议”旅游入侵”,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呼声最为强烈。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相关的国际组织、当地政府、旅游业界以及专家也纷纷表态,赞成支持者有,反对者也有。可以想象,更多人正在仔细地琢磨,这一现象的出现到底向人们昭示了些什么样的信息和诉求。转下一页:案例分析续上一页: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先表态称,“反旅游情绪增长,其态势很严重,必须严肃对待”。从该组织多次表态看,目前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旅游的“正确管理”。诚然,可持续旅游发展是这个组织一直推崇与恪守的原则,而实现“精心设计和良好管理的旅游”是践行这一原则的途径,如果管理得当,旅游可以成为保护与社区的“最佳盟友”。因此,该机构呼吁“不能因为管理失当而放弃旅游”。不过,世界旅游组织官员还强调,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要“主人”和“客人”双方都满意,而解决当地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问题:根据案例,结合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谈一谈你对西班牙作为国际热点旅游目的地主客矛盾冲突的认识,并在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框架下提出一些有助于缓解旅游目的地主客矛盾冲突的建议。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