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 课件(共82张PPT)- 《旅游经济学(第三版)》同步教学(人民大学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 课件(共82张PPT)- 《旅游经济学(第三版)》同步教学(人民大学版)

资源简介

(共82张PPT)
*
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
  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熟悉影响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变化的各种因素,充分认识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内在规律和衡量指标,掌握旅游供求的矛盾运动及旅游供求的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表现。
  本章难点:旅游供求均衡
*
【导入案例】
  “双11”在线旅游销售火爆 美国游迎来爆发
如火如荼的“双11”网购狂欢,在一直被视为传统行业的旅游商品售卖上也亮点频出。据“阿里旅行-去啊”消息,从预售开始到“双11”过半时(11日中午12点),美国、韩国、日本三个目的地的预订就已分别过万件,包括4999元和5999元等一系列价位的美国游产品累计预订超10000件,形成“万人游美国”之势。
据去哪儿最新的数据统计,累积海外游的预订已近10万笔,国人出境旅游的需求和热情可见一斑。  
*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是旅游产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经济范畴。
旅游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
旅游供给则是旅游需求的伴生物,有需求必然有供给。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
经济学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它必须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旅游需求: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的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
旅游需求是流量指标,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需求,指的是对整体旅游产品的需求,并且特别强调余暇时间。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
旅游需求的几三个要点:
A:旅游需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意愿
作为一种主观愿望,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渴求满足的一种欲望,即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这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行为的内在动因。这种购买欲望能否实现则取决于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及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
B:旅游需求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人们的旅游支付能力
购买能力是指人们在其收入中用于旅游消费支出的能力,即旅游者的经济条件,通常用个人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因此,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不仅表现为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能力及水平,而且是旅游者的购买欲望转化为有效需求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
C:旅游需求产生的支撑条件是人们的闲暇时间
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即消费空间的位移。这使得旅游消费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消费异地性和时限性,这些特点使得旅游需求的实现除了要有旅游动机和实际支付能力之外,还必须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作为支撑。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A游”直追国庆黄金周
APEC假期接近尾声,根据各旅行社出团量数据显示,APEC假期人气直追国庆黄金周,三亚、日韩等热门目的地出游人气同比增长均达数倍以上。
携程旅行网统计,APEC期间北京出游人数同比增长500%,人气直追国庆黄金周。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APEC假期国内游占比达六成,三亚成为国内旅游人气王。上海、江浙等地区,北京游客同比去年增长超过10倍。
中青旅遨游网统计,出团量前五名目的地依次为:日本、韩国、泰国、台湾、新加坡,其中日本订单较去年同期涨幅780%,韩国订单涨幅156%,泰国订单涨幅270%。
【阅读资料3-1】
*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
D: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有效需求
有效旅游需求是指具有旅游动机、足够的闲暇时间和一定支付能力的需求,三者缺一不可。它反映了旅游市场中的现实旅游需求状况,是分析和预测旅游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经营者制定营销策略的出发点。凡是缺乏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被称为潜在的旅游需求。
思考:在现实中如何将潜在需求转换成有效需求?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二)旅游需求的特点
 综合性:六要素;
  多样性:由于人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波动性:受自然环境、社会整治状况、社会时尚;由于价格和时间的弹性较大,当价格和时间变化时,其旅游需求的波动也很大:上海有数百万张门票没有消费;
  季节性:假期的季节性、旅游季节的适宜性。
  思考:下列案例反映了旅游的哪些特性?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10月30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一个火车站,返乡的旅客挤在一列火车的车尾。据印尼运输部门估计,今年全印尼将会有近一千七百万人旅行回家度过伊斯兰教重要的节日――开斋节。
*
*
孟加拉国: 12月20日,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将于12月21日庆祝宰牲节。
*
年9月26日,巴基斯坦的逊尼派民众从全国各地涌到木尔坦参加聚会
*
2012年十一,故宫日接待量超过18万人次
*
  (一)客源地的人口特征
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构成对旅游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旅游需求规模和结构。从人口分布的城乡状况来看,城市居民的出游率通常要比农村高得多。
 从人口的年龄看,青年时期旅游消费能力低。婚后三个阶段,孩子出生前,收入高,限制因素少,旅游需求多;孩子出生后,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受到限制,短途旅行是主要的出游方式;当孩子长大成年独立后,时间和金钱的限制降低,旅游需求增多。退休之后,既有钱又有时间,只要身体适应旅游,旅游需求就会增多。
二、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二)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
  一般来说,当人们的收入提高时,需求量增加。但是,由于各种商品的性质不同,对收入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生活必须品对收入变化的反应不大。收入提高时,而会增加非商品性消费的支出,特别是对用于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活动的支出比例增加的幅度更大。
  除收入以外,时间也是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用于闲暇的时间则不断增多。特别是许多国家和企业推行“每周五日工作制”和“带薪假日”,使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有的国家和地区年休假日高达140天。
二、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若干休假制度的介绍
英国伦敦
获得休假的方式因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家不作任何特别规定。
法国巴黎
劳动法规定每年有30天的带薪休假,其中雇主有义务给予12天以上(最多24天)的连休假,连休假必须在5月1日——10月31日之间,剩余部分可集中也可分散使用。
*
美国洛杉矶
节假日:节日10,假日140天;若为联邦政府公务员则10天都要指定,且5天为星期天;
学校的寒暑假:公立与私立学校不同,不同区域的学校也不一样。公立学校也因学校采取轮休方式而不同。
香港
随动假日:公共假日随阴历和星期的计算方式而定,以便连休;
节日或纪念日与周日重叠则增加1天,形成连休。
*
巴西圣保罗
1年的带薪假期30天,须1次用完,雇主决定;
新宪法规定,工资增额(至少1/3)要以工资外方式支付。
澳大利亚悉尼
同一雇主下工作1年以上,将得到至少20天有奖金额的带薪休假;不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则取消奖励金额;
10年以上则可获6周,15年则13周;雇主有义务给予4周连休假,若分开使用休假,雇佣双方协商,最多不超过4次。
*
今年十一,全国接待7.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900亿。过传统热点景区游客持续爆满。
网友:华山数万人、普陀山2万多人滞留、丽江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大梅沙海滩人多得看不到沙子、三亚海滩成垃圾场、鼓浪屿‘沦陷’、西湖见人不见桥、黄山游客爆满、九寨沟深夜12点赴沟道路纹丝不动、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
同时,出现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华山刀刺游客事件,高速路车祸集中爆发(死亡794人),景区一碗面条165元,网友惊呼:鼓浪屿有被踩沉的危险!专家称亦有不同观点:薪休假制度不完善致爆满,应该控制饱和景区游客进入的数量,还有专家认为应该恢复五一。
专题讨论:长假制度到底对旅游的影响有多大?
讨论:我国休假制度到底何去何从?
*
  (三)旅游产品的价格水平
  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一定的旅游产品价格不仅影响旅游者购买能力,产生“收入效应”,还会把替代品的需求转移到旅游产品上来,产生“替代效应”。通常情况下,旅游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化而作相反方向的变化,即价格上涨,旅游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旅游需求量就会增加。因此,旅游产品价格对旅游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四)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质量
  旅游资源是保证旅游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色对旅游者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也会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
  此外,由于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无形的服务,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良好的旅游服务会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进而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刺激其产生旅游需求。
二、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五)货币汇率
  在国际旅游中,汇率变化会影响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相对价格,当旅游目的地所在国家的货币升值,则实际价格上升,前往该国的旅游者及其停留时间就减少;反之,当旅游目的地所在国家的货币贬值,则实际价格下降,就会促使前往该国的旅游需求增加。可见,汇率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国际旅游总量的增加或减少,但是会引起货币升值国家的旅游需求减少,而货币贬值国家的旅游需求增加。
二、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需求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量变化的规律
1. 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P
P1
P0
P2
O
Q1
Q0
Q2+
Q
D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量变化的规律
   呈负相关关系的原因:第一,价格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第二,价格变化所产生的“替代效应”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
  范伯伦效应: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范伯伦(Veblen)提出,在旅游业中,存在着“挥霍消费”,即指某些游客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会对奢侈型旅游产品产生需求,称为范伯伦效应,其需求规律是:当旅游产品或服务价格上升时,被认为是提高质量,其需求量也随之上升。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量变化的规律
2.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可支配收入
旅游产品数量
I1
I0
I2
O
Q2
Q0
Q1
D
I
Q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量变化的规律
3.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旅游产品数量
闲暇时间
T2
T0
D
Q2
Q0
T
Q
T1
Q1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二)旅游需求水平变化的规律
   在旅游产品价格既定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旅游需求变化,称为旅游需求水平的变化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P0
P
O
Q2
Q0
Q1
Q
D2
D
D1
*
四、旅游需求弹性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在具体计算时,旅游需求价格弹性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
点弹性:
弧弹性: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1.|Edp|>1,表明旅游需求富有弹性,旅游需求量的变化大于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
2.|Edp|<1,表明旅游需求缺乏弹性,旅游需求量的变化小于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
3.|Edp|=1,表明旅游需求具有单位弹性,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发生同比例的变化。
*
案例:李·佩里高德餐馆的午餐价格决策
  当1992年美国民主党全国会议在纽约市举行时,著名的餐馆指南出版商蒂姆·扎格特做东,招待所有的会议代表和其他人,大约100家纽约的头面餐馆提供了价值为每人19. 92美元的有三道菜的午餐。虽然这几乎不是一顿便宜饭,但价格却比这些餐馆通常的价格低很多。在会议结束后,大部分餐馆保持了19. 92美元的价格,结果它们的业务都有了相当多的增加,正如扎格特先生所说,“餐馆的反应让我们所有的人吃惊”。李·佩里高德是一家位于纽约市东52街的法国餐馆,它在采取19. 92美元价格以前的午餐预订价格是每人29美元,通常每天就餐人数大约为40人;采取每人19. 92美元的价格以后,它每天大约接待150人就餐。当扎格特先生对该餐馆经理访问时,该经理就餐馆的需求价格弹性做了如下的分析:
*
案例:李·佩里高德餐馆的午餐价格决策
  第一步,餐馆经理分析了两种价格对餐馆就餐人数的可能影响,鉴于该餐馆价格变化的幅度较大,为分析准确起见,确定用弧弹性公式来计算和分析餐馆的需求价格弹性。
  第二步,计算该餐馆的就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令P1为“可商讨的”价格19. 92美元,P2为原来的预订价格29美元,Q1为按照“可商讨的”价格所接待的就餐人数,而Q2为按照原预订价格所接待的午餐就餐人数。于是,代入弧弹性公式后计算出就餐需求价格弹性为—3. 1。很明显,就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表明该餐馆的就餐需求价格是富于弹性的。
*
案例:李·佩里高德餐馆的午餐价格决策
 第三步,价格决策分析。首先,由于李·佩里高德餐馆具有较高的就餐需求价格弹性,因此价格的变化将会带来销售量和总收益的明显变化,而通过降价可以导致午餐的就餐需求量显著提升,同时总收益也相应增加。价格下降前,午餐的总收益是40X29=1160,而降价后为150X19. 92=2988。这充分表明,该餐馆的降价策略是正确的。由于其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的降低必定导致总收益的增加。
 第四步,成本控制分析。由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还可以计算出,降价后与降价前相比,李·佩里高德每日的午餐总收益增加了2 988-1 160=1 828。如果为新增加150-40=110个人提供午餐而增加的成本超过1 828,餐馆就会亏损;反之,若增加的成本低于1 828,餐馆就有利润;于是就为餐馆控制成本、增加盈利找到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二)旅游需求收入弹性
1.|Edi|>1,表明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受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大
2.|Edi|<1,表明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受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小,
3.|Edi|=1时,表明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受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适中
*
根据国际有关组织的研究表明,旅游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在1.3-2.5之间,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一定增减,就会引起旅游需求较大程度的增减变化。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旅游业保持了世界第一产业的地位。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三)旅游需求交叉弹性
  旅游需求交叉弹性是指某一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另一旅游产品需求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是反映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互补产品以及替代产品的价格之间依存程度的指标。
*
三、旅游需求规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三)旅游需求交叉弹性
 若Edc>0,即一种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会引起对另一种旅游产品需求量增加,说明两种旅游产品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若Edc<0,即一种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会引起对另一种旅游产品需求量减少,说明两种旅游产品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若Edc=0,说明两种旅游产品之间相互独立。
*
五、旅游需求的衡量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者人数指标
(二)旅游者停留时间指标
 1.旅游者停留天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人次与人均停留天数的乘积
 2.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停留天数与旅游者人次数之比。
*
五、旅游需求的衡量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三)旅游者消费指标
  1.旅游者消费总额
  2.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3.旅游消费率
*
五、旅游需求的衡量
第一节 旅游需求
(四)旅游出游率与旅游重游率指标
1.旅游出游率
2.旅游重游率
*
六、旅游需求的预测模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也称为专家预测法。最先由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它以问卷的形式对一组选定的专家进行征询,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到预测结果。利用德尔菲法进行预测成功与否取决于研究者问卷的设计和所选专家的合格程度。另外,在几轮征询中,保持被征询专家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一般地,专家组成员以40-50人为宜,专家组成员少至4人,多到904人。
*
六、旅游需求的预测模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二)回归预测模型
  回归模型在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运用的最为广泛。根据所选择的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将其分为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两种形式,其原理都是运用最小二乘法,根据相关关系变量已知的样本值建立回归方程,再通过假设检验得出总体模型的设定是否显著,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
案例: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的一种回归预测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其数学形式为:
  y=a+bx
  我国1993年-2001年国内旅游者人数与年份的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张立生,2004),回归的结果方程为:
  y=-829.423+0.4186x (R2=0.8668)
  很明显,这个回归通过了检验,根据此模型进行预测,发现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约9.87亿人次;到2010年,国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约11.96亿人次。
*
六、旅游需求的预测模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按照时间序列排列的观测值是一个时间序列,预测的任务是直接对已经观测到的时间序列X1,X2,X3,…,Xn去推断未来的Xn+1,Xn+2,…,Xn+a的值。
 D=f(T,C,S,I)
  这四种变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较常用的函数形式为:
 D=T×C×S×I
*
六、旅游需求的预测模型
第一节 旅游需求
(四)引力预测模型
  引力模型采用因素分析的形式,即靠识别旅游需求量和其他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可能的需求规模。该模型的最初形式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即两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思考题
影响居民出游的最重要因素有哪些?基于对这些因素考虑,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样的相应对策?
*
*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及特点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
 供给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向市场提供的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或服务。
 1.旅游供给必须以旅游需求为前提条件
 2.旅游供给必须是一种有效供给:供给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
*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及特点
(二)旅游供给的特点
 1.旅游供给的差异性:供给要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旅游共计只能用接待量衡量;
 2.旅游供给的多样性:供给要素多样、类型多样;
 3.旅游供给的非储存性
 4.旅游供给的可持续性:一旦建成,永续利用。
*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的内容
旅游供给根据旅游供给的特点以及旅游目的地总体旅游产品的构成情况,可以划分为:基本旅游供给是指一切直接与旅游者发生联系,主要根据旅游者的需要而开发和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是旅游供给的核心部分。辅助旅游供给是指为基本旅游供给体系服务的其他设施。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公用事业设施和其它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这些设施除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外,还为非旅游者提供服务。
*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的内容
(一)基本旅游供给
 1.旅游资源:吸引性;
 2.旅游设施:旅游交通运输设施 、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旅游购物设施;
 3.旅游服务
*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的内容
(二)辅助旅游供给
 这类设施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公用事业设施,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能源系统及城市公用设施等;
  另一类是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或条件,如金融机构、医疗服务机构、治安管理机构等。
*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三、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
 (一)旅游环境容量
 (二)旅游产品和相关产品的价格
 (三)旅游生产要素的价格
 (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五)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六)旅游经济方针和政策
 (七)旅游生产经营者的心理预期
*
四、旅游供给规律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量变化的规律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P
O
Q
P1
P0
P2
Q1
Q2
Q0
S
*
四、旅游供给规律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能力的相对稳定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P1
P0
P2
P
Q0
Qc
O
Q
S
*
四、旅游供给规律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三)旅游供给水平的变化规律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P0
P
Q0
Q2
Q1
S2
S0
S1
Q
*
五、旅游供给弹性
第二节 旅游供给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是指旅游供给对旅游产品价格变动所做出的反应程度,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等于旅游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百分率之比。
 |ESP|=0,旅游供给完全无弹性。
 |ESP |<1,旅游供给缺乏弹性。
 |ESP| =1,旅游供给具有单位弹性。
 |ESP|>1,旅游供给富有弹性。
*
六、旅游供给的衡量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生态环境容量测算
其中:Ce--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
Ni--旅游地单位面积对i种污染物的日自净能力
S--旅游地面积
Qi--旅游地每天人工处理i种污染物的能力
Pi--平均每个旅游者每天产生i种污染物的数量
*
六、旅游供给的衡量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二)旅游资源容量测算
1.面积法。
其中:Crl--旅游景区日容量(面积法)
SA--旅游景区游览规模(平方米)
SB--旅游景区游览空间标准(平方米/人)
R--游客周转率(每天开放时间÷每个游客滞留时间)
*
六、旅游供给的衡量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二)旅游资源容量测算
2.线路法。
其中:Cr2--旅游景区日容量(线路法)
L--旅游景区游览线路总长度(米)
I--旅游景区游览线路间距标准(米/人)
R--游客周转率(每天开放时间÷每个游客滞留时间)
*
六、旅游供给的衡量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三)社会经济容量测算
其中:Ch--旅游地社会经济容量(日容量)
Fi--第i类食物或住宿设施的日供应能力
Di--每个旅游者平均对i类食物或住宿设施的消费能力
*
六、旅游供给的衡量
第二节 旅游供给
(四)旅游者心理容量测算
旅游者心理容量,是指保证旅游者旅行和游览舒适满意的极限游客接待量,超过这个极限则旅游者的舒适感和满意程度就会下降。对旅游者心理容量的测算,一般是根据旅游资源容量计算公式测算。因为在计算旅游资源容量时所采用的游览空间或间距标准,通常是按照最低极限来测算;但为了保证游客的舒适和满意,应按照合理标准来测算,而这个合理标准通常可根据问卷测试或经验估计而获得,也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
*
旅游活动基本空间标准
旅游活动及场所 世界旅游组织(WTO)标准
基本空间标准(m2/人) 单位空间合理标准(人/公顷)
森林公园 667 15
郊区公园 143-667 15-70
乡村休闲地 50-125 80-200
高密度野营地 16-33 300-600
低密度野营地 50-167 60-200
高尔夫球场 677-1000 10-15
滑 雪 场 100 100
滑 冰 677-2000 5-15(水面)
垂 钓 333-2000 5-30(水面)
徒步旅行 -- 40
赛场(参观) 25 40
野外露营 33 300
*
一、旅游供求关系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一)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相互依存性
  一方面,旅游需求是影响旅游供给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旅游供给必须通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能实现。
  而另一方面,旅游供给又是旅游需求实现的保证,它提供给旅游需求以具体的活动内容。
*
一、旅游供求关系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二)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相互矛盾性
  1.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在数量上的矛盾   
  2.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在质量上的矛盾
  3.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在时间上的矛盾
  4.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在空间上的矛盾
  5.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在结构上的矛盾
 你能否列举出旅游现实中的案例?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一)旅游供求的静态均衡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S
Q0
Q1
O
P2
P0
P1
Q4
D
E
Q3
Q2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二)旅游供求的动态均衡
1.旅游需求变动引起的旅游供求动态均衡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Q2
O
Q
D
D2
D1
S
Q1
P1
P
P2
E1
E
E2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二)旅游供求的动态均衡
2.旅游供给变动引起的旅游供求动态均衡
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产品价格
P
P1
O
Q2
Q
Q1
P2
S2
S
S1
D
E2
E
E1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二)旅游供求的动态均衡
3.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同时变动引起的旅游供求动态均衡
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既可以按同方向变动,也可按反方向变动;既可按同比例变动,也可按不同比例变动。而这两者在变动方向和变动比例上的不同组合,会使旅游产品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出现多种可能性。但不管哪种变动情况,都会遵循基本的旅游需求规律和旅游供给规律。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三)旅游供求规律
1.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由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共同决定的。当旅游需求等于旅游供给时,旅游市场的供求就达到均衡,此时相对应的旅游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即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三)旅游供求规律
  2.旅游市场上的旅游需求量和旅游供给量都受到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当旅游产品价格提高时,旅游需求会相应减少而旅游供给会增加,于是旅游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当旅游产品价格下降时,旅游需求会相应增加而旅游供给会减少,于是旅游市场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三)旅游供求规律
3.旅游供求的静态均衡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市场上,旅游供求均衡常常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动态均衡,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均衡也是不稳定的。
4.在旅游供给不变的条件下,旅游需求的变动会引起旅游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同方向变动。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三)旅游供求规律
5.在旅游需求不变的条件下,旅游供给的变动会引起旅游产品的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而旅游产品的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
二、旅游供求均衡
第三节 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三)旅游供求规律
  6.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同方向同比例变动,会引起旅游产品的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而旅游产品的均衡价格不变;如果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反方向同比例变动,会引起旅游产品均衡产量保持不变,而均衡价格与旅游需求同方向变动;如果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同方向不同比例或者不同向不同比例变动,则会引起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出现各种可能性动态均衡。
*
【案例分析】
我国休闲旅游需求强烈 休闲乡村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消费意识逐步转变,加上一系列惠及休闲产业的民生政策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自己的“休闲”式生活。在这种转变的推动下,我国休闲消费在2012年呈现新高,并有望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2012年休闲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领域百亿元以上投资屡见不鲜,地方及民间层面的休闲领域投资异常蓬勃。一些地方纷纷推出新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休闲产业发展给消费市场带来利好。包括旅游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体育消费等在内的休闲相关消费持续增长,租车自驾游、“微旅游”、虚拟旅游、房车旅行、“周末农夫”、团购等新的休闲方式背后,已经初步出现了固定的休闲人群,带动旅游消费迅速增长。
*
【案例分析】
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
一方面是国人强烈的休闲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带薪休假实施难,旅游纠纷层出不穷。
首先,我国休闲动力释放遭遇闲暇时间缺乏的瓶颈。从休假时间看,世界各国的年法定公众假期一般在10~22天,其中,挪威的公众假期居世界之最。而中国人可以享受的公众假期为每年14天,更为突出的是,带薪休假制度难以彻底落实。
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在“五一”、“十一”等法定节假日集中出游。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数十个景点访问量超过正常量一倍多,部分景区游客日访问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数倍甚至十倍。这虽在短时间内给旅游市场带来很大收益,但也导致极大安全隐患和交通、景点拥堵等问题出现,影响了人们休闲、旅游的满足感。
其次,在发展休闲经济方面,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规划,而各地区也缺乏科学的休闲产业规划,导致不同地区存在项目重复、功能雷同、产品定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案例分析】
休闲乡村将发挥特色优势
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副主席、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主任朱至珍认为:“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我国休闲经济、休闲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用‘休闲乡村’的概念建设农村,既可将农村的生态资源、村落资源、文化民俗资源等有机结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休闲乡村产品,又可以通过城乡交流,带动农村更新发展观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农民就业、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农业为基础,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市场,以满足居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业态;是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国家旅游局相关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业态类型日益多元,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向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达150万家。
*
【案例分析】
“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法的即将出台和国民休闲纲要的正式实施,将使中国休闲乡村的特色优势真正意义上得到巨大发挥,其潜力无限,前景无限。”朱至珍说,“休闲乡村发展的探索与尝试,可以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产业支撑,新兴城市化发展的平台构建,旅游发展与旅游消费的转型客观需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阶段引领,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一个全新的载体。”
朱至珍表示,目前我们国家休闲农业和休闲乡村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方,普遍面临着困惑:“休闲创新和农村旅游急需转型,但不知道如何下手。他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特别需要县域统筹、资源整合、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和品牌打造的智慧支撑。”
“作为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探索,我的体会是最大意义在于开拓,在于引领。”朱至珍表示,将会总结、探索适宜切实落地并赢得效益的休闲乡村发展运作模式进行宣传推广。
*
【案例分析】
案例思考:
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实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我国休闲旅游的发展?
*
思考
  试用你所学的旅游供求理论解释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一些现象:
  1、原来200元左右的快捷酒店,一般涨价到400元左右,而且,预定必须交现金;
  2、出租车司机服务质量严重下降;
  
*
这些馆的各种商品为什么集体在10月下旬大幅度打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