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第七章 旅游收入分配与乘数效应第一节 旅游收入一、 旅游收入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收入是指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从旅游商品销售中所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即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设施设备、交通工具、旅游劳务和旅游购物品等所获取的货币总和。重要性从整体上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对减少贸易逆差、扩大外汇收入有着重要作用,被誉为“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二、旅游收入分类1、按旅游需求弹性基本旅游收入:需求收入、价格弹性 通常较低非基本旅游收入:需求收入、价格弹 性较大,不稳定2、根据旅游收入的来源国内旅游收入——国民收入再分配国际旅游收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3、按构成分类:商品性收入:商品销售收入+饮食销售 收入劳务性收入:向旅游者提供劳务服务的 收入三、旅游收入指标1、旅游产品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的总和,一般用本国货币来计算,这时要注意由于不同时期汇率的变动,会使货币换算时结果不同。用公式表示为:Rt=R+Re=N×P+Re其中,Rt表示旅游总收入;Rt表示一定时期旅游产品总收入;R表示基本旅游收入;N旅游总人数;P表示人均基本旅游消费支出Re非基本旅游收入。2、人均旅游收入额。又称单位旅游产品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旅游产品收入与同期接待总人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R(U)=R(T)/N其中,R(U)表示人均旅游收入额;R(T)表示旅游产品总收入;N表示旅游总人数。3、 人均天旅游(外汇)收入。这是指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平均每天获得的旅游收入,等于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的旅游产品总收入与旅游者停留天数的比值,或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单位旅游产品收入与人均停留天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R(D)=R(T)/N×D 或 R(D)=R2/D其中,R(D)表示单位时间旅游收入;R(T)表示旅游产品总收入;N为一定时期内旅游总人数;D表示一定时间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平均停留天数;R2表示一定时期内单位旅游产品收入。4、 旅游产品换汇率。这是指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提供单位货币的旅游产品所获得的外汇数量,旅游换汇率可以反映换取外国货币成本的高低。如果获得一个单位外币所需支付的本国货币越小,则换汇成本越低;反之,则越高。5、旅游产品收汇率。这是指一定时期内扣除旅游外汇支出后所得的旅游外汇纯收入与同期旅游外汇总收入之比值。用公式表示为:R(E)=(R(T)—E)/R(T)其中R(E)指旅游产品收汇率;R(T)指旅游外汇收入总额; E表示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旅游外汇支出总额。由于一国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从旅游外汇收入中支出一部分用于进口国外物资,在国外进行宣传与公关活动,这些方面都会使部分旅游外汇收入再回流国外,称为旅游外汇收入的“漏损”或“流失”。一般说来,该指标同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旅游业过程中的自立程度。6、 旅游产品创汇率。该指标是指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与基本旅游外汇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C=R2/R1。其中:C是旅游创汇率;R1表示为基本旅游产品的外汇收入,R2表示为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公式表明:旅游创汇率C与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R2成正比,同基本旅游外汇收入成反比。这一指标的高低,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创汇能力。不断扩大旅游者对非基本旅游产品的消费支出是扩大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四 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1、旅游价格旅游价格的变化主要对旅游活动的需求产生影响。旅游需求弹性是旅游价格的边际变化对旅游产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Ep=(ΔQ/Q)/(ΔP/P)其中:Ep为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ΔP为旅游价格变化量;ΔQ为旅游产品需求量(销量)的变化量;P为旅游产品价格;Q为旅游产品需求量。2、汇率。一般而言,外币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可使以外币表示的旅游报价下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但同时,对于出国进行旅游产品营销、进口相关商品带来一定压力。3、通货膨胀。第二节 旅游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旅游收入分配关系是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收入的分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或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旅游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内容与过程见下图:旅游收入在社会经济中的流程图旅游部门和企业当地居民国际旅游市场政府部门T(政府税收)X(旅游进口)G (政府支出)M (旅游出口)S(居民储蓄)YCI(旅游投资)一 旅游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直接经营旅游业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内部进行的。初次分配的内容是旅游营业总收入中扣除了旅游产品的生产中所消耗的物质生产资料价值部分后的旅游净收入。旅游净收入是旅游从业人员所创造的新价值。可分解为职工的工资收入、政府的税收和企业的赢利三项内容。。旅游收入的再次分配是在旅游业的外部、在全社会经济中进行的。再分配的内容和渠道是:(1)旅游部门和企业为扩大再生产,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购买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务,使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赢利转移为相关部门的收入。(2)旅游从业人员所得的工资收入用于购买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物质收入产品和劳务,使提供这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企业获得了收入。(3)旅游企业和部门上缴政府的各种税金转为政府的财政预算,用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公共福利事业和旅游事业。二 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在旅游目的地或地区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内进行。包括饭店、旅行社、餐馆、交通部门、景点等。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并不是全部参与初次分配。首先应从中扣除当期为生产旅游产品而消耗的物质生产资料价值的补偿部分。参与初次分配的是旅游营业收入中扣除了上述物化劳动消耗价值补偿之后的剩余部分,即旅游净收入。其初次分配的流向图如下:旅游营业总收入扣除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价值补偿部分旅游净收入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政府的税收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自留利润公积金公益金在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中,由于旅行社的特殊职能,使包价旅游收入的形式出现了与前述分配过程不同的分配形式。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行业,在协调各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加工组合旅游产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是通过旅行社的经营取得,又通过旅行社分配出去。因此,旅行社的经营活动具有旅游收入来源和旅游收入分配的双重职能。包价旅游的收入初次分配流向图如下:旅游者的包价旅游消费支出组团旅行社的营业收入自身的经营收入成本利润国际或地区间交通部门的营业收入接待旅行社的营业收入自身的经营收入成本利润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营业收入当地交通部门收入住宿部门收入餐饮部门收入旅游景点收入娱乐部门收入其它部门收入三、旅游收入的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价格原则,在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全社会经济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才能实现旅游收入的最终用途。旅游收入再分配的流向为:1、 旅游收入中上缴政府的各类税金构成政府的财政预算。2、旅游收入中付给旅游从业人员个人的报酬部分用于购买他们需要的生活消费品和劳务产品,以满足职工及家庭成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3、旅游收入中的企业自留利润分为公积金和公益金两部分。公积金用于旅游部门和企业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公益金用于旅游部门和企业职工与集体的福利。4、旅游收入中还有一些其他再分配的流向,如:支付贷款利息构成金融部门的收入。支付保险金构成保险部门的收入。支付租金构成房地产,设备设施租赁单位的收入等。旅游收入再分配的流向图如下:旅游收入的再分配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政府的税收转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旅游企业部门自留利润利息支出保险金支出租金支出商业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服务部门的收入与支出金融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保险机构的收入与支出经济建设投资国防建设投资公共事业社会福利投资旅游业投资国家储备基金公积金公y益金金融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保险机构的收入与支出房地产与租赁单位的收入与支出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开拓新市场职工住宅医疗福利职工文教体育培训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部门的收入与支出第三节 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一、乘数效应的概念乘数(Multiplier)又译作倍数。在现代经济学中用于分析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映程度。这种变化不是一次发生,而是一次又一次连续发生并发展,最终可达到成倍与最初经济量变化的结果,几次变化所产生的最终总效应,称为乘数效应。例如:某部门增加投资1000万元,则该部门的收入会增加1000万元,如增加的1000万元中有4/5用于消费,第二级部门会增加800万元,如果第二级部门增加的800万元中仍有4/5用于消费,第三级部门就会增加640万元。如此下去,每一级部门的消费倾向皆为收入的4/5。即0.8,则会:1000万元 1 × 1000万元+ +800万元 4/5 × 1000万元+ +640万元 = (4/5) × 1000万元+ +512万元 (4/5) × 1000万元+ +: :5000万元 1/(1-4/5 )× 1000万元= 5000万元计算乘数的公式 :K= △Y∕ △I其中:K代表乘数; △Y代表变化的收入量;△I代表变化的投资量。△I =1000万元△Y=5000万元k= 5000 ∕ 1000=5二、旅游收入乘数效应旅游经济学家将乘数理论引入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分析之中,因而出现了旅游收入乘数效应和旅游乘数的概念。旅游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所获得的旅游收入通过消费→收入→消费这一循环、周转的过程,对当地相关经济部门所产生的连锁促进作用和对当地整个社会经济的最终影响。例如:一个旅游者到某一旅游目的地去旅游,在停留期间,会发生行、游、住、食、购、娱等各种旅游消费支出1000美元。这便构成当地旅游企业和部门的直接营业收入1000美元。而后,旅游企业和部门将1000美元的收入用于纳税200美元。余下800美元中拿出700美元用于经营所需要的消费。其中500美元用以购买当地产品,支付职工的工资,这构成了当地相关经济部门的营业收入和职工的个人收入。另外的200美元购买经营所需的进口产品或支付外方人员的工资,这构成了外国公司的营业收入,这200美元就此脱离了当地的经济循环。最后剩余的100美元可能会被储存起来,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由此,可以得出1000美元的营业收入中,上缴税收的比例占20%, 存储的比例占10%,购买进口产品的比例占20%,用于当地经营消费的比例50%。由于纳税、存储、购买进口产品的社会经济并未进入当地的经济流通领域,在一定时间内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无刺激作用,因此被称为“漏损”。上例中1000美元收入的漏损率为50%。入境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当地旅游部门 当地相关经济部和企业的收入 门和企业的收入购买进口产品$1000纳税$500$100$50消费储蓄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第三轮循环$500 $250 $125 $200 $400 $800$50$100$200$25 $50 $100计算旅游收入乘数的公式,也可以表述为:K=1/1-MPC=1 /L其中:K代表乘数; 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L代表溢出当地经济部门漏损率(包括纳税、储蓄和购买进口产品)。上例中:K=1/1-MPC=1/1-50%=2乘数数值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漏损率在旅游收入中各占的比例大小。决定旅游收入中边际消费倾向与漏损率比例大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收入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循环周转的时间长短。(2)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接待旅游者的类型及其消费行为方式。(3)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经济规模大小,生产能力强弱,产业结构健全完善的程度。(4)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政府的税率及税收的用途和流向。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在不同轮次的周转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即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发效应和继发效应。直接效应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进行的旅游消费对旅游部门和企业收入的直接注入,是这些部门和企业在经营中首先获得利益。间接效应是指上述直接获得旅游收入的部门和企业为了经营和扩大再生产,向当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购买服务与产品,从而使这些部门和企业新增了收入,获得了利益。诱发效应是指无论为直接旅游部门和企业,还是为旅游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部门和企业,其在职职工都会因旅游收入的增加而获得个人新增收入。继发效应是指上述间接效应与诱发效应的统称,指由于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给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带来经济注入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旅游收入的总效应等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发效应;或直接效应+继发效应。衡量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大小程度,还有下述指标:(1)收入乘数;(2)就业乘数;(3)产出乘数;(4)销售收入乘数;(5)资本和资产乘数三、旅游外汇的流失与改善措施1 旅游外汇的流失(1)在大量吸引外来投资的同时,还需拿出外汇还本付息,支付红利。(2)需支付外方管理人员工资 。(3)外资企业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4)从国外进口设备设施和原材料及消费品。(5)支付外国旅行社佣金和回扣。(6)支付海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费用和人员工资。(7)本国居民出境旅游外汇支出。2、 对旅游外汇流失的控制和改善措施(1)发展本国经济完善产业结构,提高自身供给能力。(2)加强外来管理项目的审查,避免盲目引进,肥水外流。(3)发展国内旅游,限制出境旅游。减少旅游收支逆差。(4)限制购买进口产品,鼓励购买国内产品。(5)通过驻外机构加强市场营销,减少海外促销费用。(6) 完善外汇管理制度,控制外汇流失。3 、 我国外汇管理的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