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新高考九省卷作文 02:因文设题、读写结合型作文(作文真题 押题理由 审题立意 优秀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新高考九省卷作文 02:因文设题、读写结合型作文(作文真题 押题理由 审题立意 优秀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 新高考九省卷
02因文设题、读写结合型作文
(押题理由+作文真题++审题立意+优秀范文)
【押题理由】
读写结合型作文的押题理由:
1、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先例:
读写结合作文题型第一次亮相是在2023四省联考卷中,结果,这一读写结合作文题型在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提到应证,II卷作文作文材料取材试卷内语言文字运用II中的一句话“安静一下不被打扰”。2024年1月的新高考九省作文题目4个题目中也有一个是读写结合型,作文话题“自然带”就出自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这种作文命制方式明显具有反押题、反套路倾向,更能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2、符合高考改革趋势: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读写结合型作文正是符合这一趋势的题型。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
3、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型作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这种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激发创新思维:读写结合型作文往往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联想、拓展和创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考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读写结合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文真题1】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讲述了一个摆渡者的故事,他本来并不喜欢这个身份,但由于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从此以行动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摆渡者”。在这个一切都正被或将被重新定义的年代,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我们自己呢?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一个摆渡者从不喜欢自己的身份到明白其中意义,最终用实际行动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摆渡者”的事件。任务要求考生思考在一切都正被或将被重新定义的年代又该如何定义我们自己。
“摆渡者”的本意是指在渡口码头用船为人们提供交通服务的人。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其寓意:从对象上看,摆渡人的工作帮助其他人摆渡到彼岸,同时也在帮助自己上岸,既助人又助己,可引申理解为生活中的困顿,要靠你自己去化解,同时又可利及他人;从身份上看,摆渡人使渡船从此岸到彼岸,可比喻两方之间的协调人或媒介,或理解为是与你有过交集但不会走到一起的人,好比生命中的过客,以此引发你对人生的思考;从思想上看,摆渡者的意义是将人们从此岸渡到彼岸,可引申理解为从痛苦中解救人们,用快乐和温暖对抗世界的悲伤。因此,考生立意可立足时代青年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时代大潮,做好人们的摆渡助手,渡人渡己,才能将小我融入大我,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做历史时空的坚守者,肩负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等。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做好时代大潮的摆渡人。然后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先阐述“摆渡者”的含义,再分析其渡人渡己的重要意义,接着联系新时代的背景,强调与时俱进,将个人融入时代大潮,做好众多摆渡人中的一员,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将自己和人们渡到幸福的彼岸,为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立意角度:
1.成为幸福时代的摆渡人。
2.摆渡自我,做生活的智者。
3.渡人渡己,善莫大焉。
4.学会做自己的摆渡人。
【优秀范文】
做好新时代的摆渡人
远方红日东升,前路霞光万丈。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我们都是摆渡人。我们驾驭着智慧之舟,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穿越风浪,向前行进。每一个坚定的脚步,都是我们迈向更美好未来的证明。
  一百年前,革命先辈乘着“小小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一百年后,有一群青年乘坐时代的“巍巍巨轮”,大潮行舟,东风浩荡。吾辈青年自当紧握船桨,担强国使命,争做新时代“摆渡人”。
  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见证着历史的巨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从地球村到数字化世界,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引领着我们迈向新的高度。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勇敢地迎接挑战,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作为摆渡人,我们要具备远见卓识。我们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世界的变化,洞察未来的趋势。从“两弹一星”奠定大国地位,到“陆相生油”理论甩掉“贫油”帽子;从杂交水稻增强粮食保障能力,到载人航天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从跟随到并肩再到引领超越”,一穷二白的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奇迹。我们要用智慧的双眼,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遇;用勇敢的双手,抓住别人抓不住的可能。我们要敢于梦想,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成为引领时代的先锋。
  作为摆渡人,我们还要具备担当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个人未来与民族未来紧紧相连。人人皆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青年要摒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学会担当。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吾辈青年义不容辞。
  作为摆渡人,新时代青年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作为青年亦要有骨气有血性。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面对艰难险阻,不做“躺平”任嘲的局外人,争做开路破局的弄潮儿。面对问题矛盾,不做怨天尤人的“键盘侠”,做好尽责尽力的践行者。
  作为摆渡人,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发展,还要关注社会的进步。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时代的难题。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使命,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中坚力量。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要成为优秀的摆渡人,要用智慧驾驭未来,用勇气创造奇迹,用担当书写辉煌。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文真题2】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开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同时,试题与文言文的材料只进行了弱关联,以避免因考生的阅读障碍而造成审题立意上的困难。这类题型曾在2023年适应性测试和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试题所给定材料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
这句话通过材料中作者对伯夷、叔齐行为有别于前人的议论,引出“衡量”“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的话题,引导考生围绕“尺子”展开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围绕伯夷、叔齐因不愿继承王位而相继出逃,且以食周粟为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孔子曾经称颂他们是古代贤德之人,孟子也曾赞誉他们为圣人中的高洁之士。而方孝孺则基于对“允执厥中”(即指言行不偏不倚,符人们合中正之道)这一理念的推崇,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廉顽立懦”的教化意义,但由于其“过中失正”,并不符合圣人之道。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念出发,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确实各有不同。
本句中将“标准”比喻为“尺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尺子,是“量长度的器具”,此处引申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衡量”既可以理解为“比较;评定”,也可以理解为“考虑;斟酌”。
2.第二层: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第一句: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
这是过渡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一层,“这种情况”是指“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引发考生的思考与联想,“常常”则指出“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尺子因其有着标准刻度和单位的特点,往往比喻为评价的标准、尺度、规则、底线……而这些标准、尺度、规则、底线等,又受人们处事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此句承上启下,需要考生在读懂文言文材料并精准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关联能力,使文章体现出现实针对性。
第二句: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这句话带出了两种对尺子使用的角度,一是在某些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保证对不同测量对象秉持统一的公平、公允、公道的态度,我们做事需要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个标准,按照一以贯之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测量与评价;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立体全面地测评,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评判,才能够量得恰到好处,呈现更多精彩。由此可概括出“何种情况下选择一把还是多把尺子来衡量事物或问题”的主题。“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暗示了选择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的,考生要写出选择时的所思所想,即体现出自己对问题或现象有怎样的评定或斟酌;即就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应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宜“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本则写作材料,由阅读材料引入,围绕“尺子”展开,言简意丰,启迪思维。
立意角度:
1.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2.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原则守公正。
3.多把尺子衡量,灵活变通处事。
4.做人底线“一把尺”,因材施教“多标准”。
5.原则规矩应坚守,思维创新“多把尺”。
【优秀范文】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
孔子、孟子、方孝儒等人用不同的尺子构建出对叔齐伯夷的多元评价体系,使我们获得更为全面的对叔齐、伯夷的评价。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一种“选拔式逻辑”,而多把尺子去衡量则是一种“评价式”逻辑。一把尺子的一元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效选拔,而多把尺子的多元评价体系则更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对一个人作出评价。
一把尺子是在单一标准下进行的有目的的筛选,多把尺子则是在多重标准下对一个人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前者更像一种选拔机制,正如考试以分数作为单一的对考生的衡量标准,在单一维度上对考生能力进行评估,能方便高效地达到筛选目的。尤其在对专业人才的选拔中,一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选拔机制。而多元评价体系则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角。人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不是一面的而是多面的,相比只能丈量一个维度的一元评价体系,多把尺子让我们对一个人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多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评价机制。
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多元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一元评价体系更广泛也更科学。一元评价之下和多元评价之下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如果单从品行方面进行评价,我们不难看到孔子对叔齐、伯责作出“古之贤人”的评价,孟子作出“圣之清”的评价而方孝儒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发现他们“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当我们基于一元的选拔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往往放大了其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缺点,得到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当我们用多元的评价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则是以一种更客观、包容、全面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从而建构出对一个人更立体的观点。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并非是说只有一把尺只可于选拔多元人才,而是指其背后的基本思维模式。一把尺子能选出专才,却也难选出全才,但本质上讲,一元偏重于选拔。多元当然也可作为选拔标准,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往往作为社会评价体系而存在。不要用一元的选拔思维无限放大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在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里,多元思维、多点评价应该成为主流。于个人而言,是去扁平化,去一维化的过程,而于社会而言,则是敞开更包容怀抱的过程。
【作文真题3】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睡眠惯性"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也 不少见。有时候,惯性似乎不能被随意改变。但有些惯性如果一成不变,也可能会 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开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先回到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睡眠惯性"的原句:
“午睡时间不宜太长。据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 15~30 分钟最为恰 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 替。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我们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而本题的作文材料,由“睡眠惯性”引出惯性的特点,“似乎不能被随意改变”指出惯性的合理之处,“也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则表明惯性存在的多面性。人们习惯了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或者早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这种生活的“惯性”有些单调乏味,而又富有烟火味与生活气息,要适应这种惯性,保持平和冲淡的心态,同时也要适时打破它,避免人生陷入机械的重复或无端的内耗。当今社会,信息冗杂,人们容易固守一己之见,或者盲从所谓“主流”观点,陷入惯性的误区而不自知。而惯性思维当道,还可能意味着墨守成规、画地为牢、懒政惰政,可能孳生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智者需要审时度势,提升理性辨析的能力,需要打破“路径依赖”、“思想依赖”,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担当意识。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惯性”可以指历史的包袱、旧有的观念。因循守旧,可能导致落后。鲁迅以笔为刀,解剖改造国民性,李大钊摒弃优越生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鼓与呼,他们都力求改变旧有的“惯性”观念,促进民族的觉醒与崛起。
要注意的是,“惯性”本身是中性的,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在没厘清“惯性”的定义与内涵之前,不宜直接批判。好的“惯性”要养成、保持、巩固,坏的“惯性”要改进、打破、颠覆。
立意角度:
1.打破惯性舒适圈,书写青春新华章。
2. 跳出惯性牢笼,奔赴广阔天地。
3. 莫让不良惯性束缚你的思维。
4. 惯性可以促成好习惯,也可能带来惰性与依赖性。
5.改变行为惯性不易,改变思维惯性更难。
6.善于利用惯性,敢于打破惯性。
【优秀范文】
岔路口的风景
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就像延伸的跑道,往往也会形成一种“惯性”。懒于停下,不愿拐弯。
可是,恰恰是看似要偏离“正轨”的岔路口,可能潜藏着不一般的风景。这个时候,你是昏昏欲睡地一路滑行,还是一跃而起,跳出惯性之轨,迈上一条人迹稀少的岔路?这就是人与人前路迥异、差距拉大的原因了吧。
“惯性”本是物理名词,指物体保有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现在也指一种人的常态化行为或思维习惯。有一些惯性,能删繁就简,提升行事效率。比如熟能生巧,比如养成好习惯,都是好事。但过度依靠惯性,又可能衍生出“惰性”,让人不知不觉中行动迟缓,思维僵化。
跳出惯性,可能是跳出认知的“茧房”。我们经常觉得,我向来都这样做,干吗要去折腾那么多?大家都在这样做,我就跟着主流走吧。那些“多数人”的聚居地,可能就在为你筑起思维的囹圄。打开微博、抖音,大量内容都是复制粘贴而毫无营养可言,网民们被所谓的“大V”“顶流”等牵着鼻子走,被各类“刷屏”的大数据筛选推送裹挟,而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权”。长在自己脖子上的脑袋,怎能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那就需要警惕你思维的惯性作祟,防止陷入认知的误区。
跳出惯性,也意味着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迎接那既定轨道之外的未知挑战。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年逾七旬,本已功成名就,安享退休生活,以零薪水出任濒临破产的日航CEO,并在三年内将其打造为日本第一,为别人也为自己开启了新篇章。如没有打破惯性的勇气与魄力,又哪来日航起死回生的奇迹?莫言早年创作“红高粱”系列,坐稳了知名作家的交椅,但他没有沿着传统写作的惯性之路前进,而是走上了新型写作风格的岔道。他融入民间传说,也糅合魔幻现实,在他的“高密乡”里,发现了那只充满魔性的“蛙”,借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诗人汪国真有句诗:“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与其蜗居在“熟悉的地方”,看重复的景致,不如果断一点,不妨任性一些,尝试着偏越惯性之轨,迈向岔路的另一方。岔路口的非常之观,影影绰绰,需要你定睛分辨,你,看到了吗?
【作文真题4】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Ⅰ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启发类材料作文。这次广一模作文愚以为出题逻辑与“四省联考”出“这就是中国”那套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作文引言呼应试卷前面的阅读材料。虽然只是个“引子”,但也体现“写阅结合”的这一作文备考小趋势。还要注意的是,和广一模相比,这次广二模作文文字信息比较少,逻辑没那么复杂,这让考生更好地把握作文的写作重心,不容易在审题上出现失误。
审一下作文材料部分。材料由语用部分“钟扬的故事”引出——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守界者”,写作主题可以说相当清晰。
“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是审题关键,说明这道题两种情况都要提及(不管你是看作“选择题”,还是“辩证思考题”)。
人的一生很短暂,每个人精力十分有限,和某项热爱之事业“长相厮守”,才能挖掘出成功的甘泉,这是“守界者”的智慧,和投资界很火的“长期主义”者不谋而合。但这个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有的时候人生不得不“转向”,这一选择可能是为了走出当下困境,可能是出于寻求更好的发展。不管怎样,“跨界者”有他的目的和计划,有他的权衡与取舍。如钟扬、钱伟长等人,绝不是看到别人跨界而跨界。所以,跨界还是守界,表面是一道职业选择题,其实是一道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题。考生在写的时候,不管侧重哪一方,都强调选择背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立意角度:
1.守界者不忘初心,跨界者谋求进步
2.跨界者是为了更好地“守界”
3.在追逐“跨界”的时代,坚信“守界”价更高
4.行者无疆,身有“界限”而心无界
【优秀范文】
跨界基于守界,勘界从未止步
做好消费者的前提是做好建设者,做好享受者的前提是做好吃苦的准备;要做好跨界者,守界是前提。正所谓教师站稳讲台,学徒夯实基本功。当我们看到“中科大少年班”这个招牌时,我们不难理解钟扬成为跨界者的底气。可以说,他拥有跨越大部分边界的金刚钻,因为他聪明、思维强,学习上手快,适应性强,应变能力强。
作为一名资质并不如钟扬的人,我认为自己还是适合当守界者。但是,不意味着,我拘泥于当守界者,谁知道时代会变化成什么样呢?或者说,未来守的“界”又该如何定义呢?
钟扬的跨界并不是他自选的,因为他并未料到自己会从事和本专业大相径庭的工作,无线电电子学本身已经够“跨”的了,但好歹二者“拉”得不算太远,至少有一定相关度。而钟扬工作的植物所则是连一级学科都挨不上的生物学,可他会“拉跨”而非拉胯,敏锐地发现了学科交叉的空间。他堪称那个年代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我们从钟扬的跨界读出了心细、想象、胆大、创新等素质,也明白智慧的火花不是突降的,而要靠过硬的守界能力。
或许有多数人都明了“跨界”的意义,但往往极少数人才具备跨界的能力。守界能力,是跨界能力的必发之力,这个力道,就是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钟扬的跨界,更多表现在一种“融界”,从被权威认定无法融合,到小泽征尔“乐谱错了”般果敢直觉的判断,再到爱迪生般的千百次灯丝试验,最后学科交叉处耕耘得游刃有余。“融界”之路是一个拮抗到丝滑的感受。
那我们要反思,是不是任何学科都要“融合”,是不是我们叫嚷“要学会跨”“要培养融合”“要打破学科藩篱或壁垒”等。非也,知识背景难道忘却了?不分青红皂白胡诌什么融合创意根本不是跨界,而是瞎搞。比如现在的所谓混合式学习,合是合在一起了,但也混乱不堪。
如今,我们身边有很多跨界明星,很多都是四不像的浮躁人事。好比会破个句子就叫诗人,会累个鸡窝就叫“砖”家等。这里,我还要强调做好一个“守界者”,但不是兀兀穷年做好一成不变的事,那叫教条;也不是兀兀穷年墨守成规地做好事,那叫迂腐。就连政治地理的国界也会随着地壳运动和山脉位移而变迁,何况是虚拟的其他什么“界”?难道学科不发展了?
我们不要只看钟扬的文艺心,更要看他的浪漫是山尖,而从山麓一直往上的,分别是专业、规范、政治、公平和前瞻。可以看出,守界比跨界更难,因为还要一个更见功力的本领——勘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