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新高考卷作文03:生活中的一些“消失”(押题理由 作文真题 审题立意 优秀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新高考卷作文03:生活中的一些“消失”(押题理由 作文真题 审题立意 优秀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 新高考卷
03 生活中的一些“消失”
(押题理由+作文真题++审题立意+优秀范文)
【押题理由】
1、社会现象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逐渐消失,如传统手工艺、地方民俗等。这种消失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思考。因此,高考作文押题可能会围绕这一现象,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2、人文精神的体现 :生活中的"消失"往往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一些消失的事物可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如老街区、老房子等。高考作文押题可能会要求考生从人文角度出发,探讨这些消失事物对人们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这些人文精神。
3、思辨能力的考察 :生活中的"消失"也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等。高考作文押题可能会要求考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够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也能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考作文押题理由生活中的"消失"可能涉及到社会现象、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也能够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作文真题1】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三)中,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原本传统的生活就一定会消失呢?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现代阅读材料中,迟子建所述的鄂温克民族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同时,逐渐放弃与自然同居、砍柴打猎等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现象。由此,材料提出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即走向现代文明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摒弃过去的传统(包括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等)?对于这一点,其实毫无疑问应是否定的。诚然,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拒绝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追求进步并不意味着完全扔掉过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启发我们,我们应当在守好本和源、根和魂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各种可能。
因此,写作时,应在肯定追求现代化,跟上现代文明发展的前提下,论述我们对待传统应有的正确态度。首先,可以指出传统本身具有的价值,比如,可强调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基作用,即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对现代精神最有力的推动之所以往往来自传统文明,是因为古代文化本来就根深蒂固地包含在现代精神当中。或借助某些例子说明其本身具备永恒的内蕴之美,并进一步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传统文化不仅没有随着农耕文明的逝去而成为过去,反而在人文、美学、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深刻的影响,彰显出璀璨的价值。然后,由此指出我们对待传统应具备的正确态度,比如,可摒弃其中不合时宜、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然后说明对于优秀的传统,我们并努力传承并可对其适当创新改造,以使其适应当下社会发展。
立意:
立意角度:
1.顺应时代奔跑,坚守精神“乡愁”。
2.守住“乡土”之心,顺应时代之变。
3.让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
【优秀范文】
传统的消失与新生
在迟子建笔下,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思,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原本传统的生活是否一定会消失呢?
每当我思考这个问题,心中便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我想,或许传统的消失并非绝对的悲剧,而是一种必然的变迁。就像季节的更迭,旧的篇章悄然落幕,新的篇章缓缓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但同时也会收获新的希望和可能。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是他们历史的见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告别这种方式,去适应新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春节习俗。曾经,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新年的到来。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许多地方开始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我们失去了那份传统的喜庆氛围,但我们也迎来了更加清洁、宁静的节日。
传统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失去,而是转化为新的形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就像鄂温克民族,虽然他们告别了山林生活,但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通过学习古筝、围棋、书法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然,传统的消失也会带来一些遗憾和失落。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珍贵的情感,似乎随着传统的消失而渐行渐远。然而,我们要明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固守传统,拒绝改变。我们要学会接受并适应新的生活,同时也要努力保护和传承那些值得保留的传统。
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我们既要珍惜过去的美好,也要勇敢迎接未来。我们要学会在变迁中找到平衡,让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那些渐渐消失的传统,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我们不再是单纯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实践者。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传统。让我们一起书写这个时代的华章,让传统与现代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作文真题2】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统计,2023年中国近七成消费者月均点外卖6次以上。其中90后、00后占据外卖订单大半江山,他们被称为“被外卖养活的一代”。
材料二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自今年9月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并将课程量化为三种劳动、十个任务群,其中包括中小学生要会做饭。
学校团委拟举办“做饭,与我有关吗”的讨论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显示内容有二:青年是点外卖的主力军,90后、00后被称为“被外卖养活的一代”。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反映青年一带对“做饭”的态度,如果因为工作或某些特殊的原因偶尔点外卖无可厚非,但青年人点外卖到了被称为“被外卖养活的一代”那就是问题了。可能青年人工作很忙,可能有人会嫌做饭繁琐费时间,可能有人嫌做饭油烟味太大……这部分人没有注意到,正是平时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之间,碰撞出来的才是人间烟火气,“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吃的,那是对自己的犒劳;动手为家人或朋友作好吃的饭菜,那是对亲人朋友的善待;吃自己做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教育部开设劳动课,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会做饭。这其实是解决青年人不自己做饭问题的方法,从小让孩子对做饭有了解,培养孩子自己做饭的兴趣,养成自己做饭的习惯,这是在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做饭是必备的人生技能,做饭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写作任务:情景是学校团委拟举办“做饭,与我有关吗”的讨论活动。具体写作过程要紧紧围绕“做饭,与我有关吗”这一话题展开,如果撇开“做饭,与我有关吗”这一话题,大谈特谈自强、独立等话题,则是偏离题意之作。
写作指导: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文章的开头简短概述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如“养成做饭好习惯,为幸福生活奠基”;正文部分可以运用递进式结构,从做饭的必要性、做饭是必备的人生技能、做饭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等多方面展开。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分有力的说理。
立意角度:
1.做饭是必备的人生技能。
2.养成做饭好习惯,为幸福生活奠基。
3.学做饭,从孩子抓起。
【优秀范文】
养成做饭好习惯,为生活加“料”
90后、00后占据外卖订单大半江山,他们被称为“被外卖养活的一代”,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中小学生要会做饭,这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也认为,做饭,与我有关,与大家都息息相关。
民以食为天,我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与之相关的做饭不仅仅是为了吃饱吃好,它其实算是一种劳动技能,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做饭,也要参与其他的家务劳动,与学习相比,这对我们同样重要,所以,让我们养成做饭习惯,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
劳动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技能,做饭解决的是一日三餐,关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上海封控后,某青年连续吃了20多天泡面,囤货用尽后,在群里跪求邻居中午做菜时多做一点分他一些,这应该就是新时代的乞讨吧?听着让人心疼,也让人感觉可笑,深层次的问题更让人反思,偶尔点外卖无可厚非,可到了“乞食”的程度,真是可悲可叹,难怪90后、00后被称为“被外卖养活的一代”!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美食入口,唇齿间流动的就是美食的诱惑和幸福的味道。能够制造烟火气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技能。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先生患病临终前,让儿子跟厨师学做馒头。当儿子满心喜悦地将馒头送到板桥的病榻前时,岂知板桥此时已命归西天。儿子在他的病榻上发现了父亲临终前写下的遗嘱:“淌自己汗,吃自己饭,成事全赖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是板桥好后代!”郑板桥的儿子看了遗嘱,心中顿时明白了父亲要他亲手做馒头的一番苦心,原来父亲要他做一个自立的人!会做饭就是自立的一种表现。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养成做饭的习惯。从对孩子做饭习惯的培养上看,家长要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做饭的感觉,加强孩子对制作美食的成就感,学校也要培养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更要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做饭,督促孩子养成做饭的习惯,因为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家长和学校要引导孩子寻找身边的榜样,寻找“妈妈的味道”之源,用味觉增强孩子对美食的渴望,用对美食的渴望激发孩子做饭的兴趣,让其长期坚持直至养成良好习惯。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我们不能总是依靠他人饱腹,养成做饭好习惯,每天用自制美食犒劳自己和家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时时为生活加“料”,为幸福留香。
星空下的告别与寻觅
在迟子建的笔下,鄂温克民族的山林生活如同一幅淡雅的画卷,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渐行渐远,那些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似乎注定要成为记忆中的风景。然而,在这片渐变的天空下,我不禁思考: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传统的生活是否就一定会消失呢?
当我们审视这个问题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就一定是落后的?现代文明是否就一定是先进的?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鄂温克民族的告别,并不意味着他们彻底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相反,他们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寻找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的优点。他们在告别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的同时,也在寻觅一种新的自由,一种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能够感受到的心灵的自由。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哪里?它又是否能够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呢?我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就在我们的心中,它并不需要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内心的平衡。
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平衡,我们就能够在现代文明的生活中,依然感受到那份来自传统的生活的美好。我们不再是完全的现代人,也不再是完全的传统人,而是成为了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感叹,生活真是奇妙。它让我们在不断的告别中,也在不断的寻觅中。我们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却也在现代文明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自由。我们告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却也在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感叹,人类的生命真是伟大。我们能够在告别与寻觅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找到生活的真谛。我们能够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的优点。
这就是我对鄂温克民族与现代文明进程的思考。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并不会消失,而是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而我们也将在这种交融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找到生活的真谛。
【作文真题3】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也可能造成“附近的消失”。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附近”的本意是地理空间上离某地不远的地方,也可指距离心灵等虚化空间上不远的地方。所谓“附近的消失”,是人们对“附近”的感觉、了解、认知等的缺失,而不是“附近”在事实上的消失。比如: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附近”意味着个体之间具有互渗性和连通性,而“附近的消失”则意味着互渗性和连通性的断裂。前面提到的三类“附近”,既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菜市场,也有血浓于水的父母,还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关乎物质存在,更关乎内在精神。此类“附近的消失”比比皆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出“附近的消失”的独特性。明确文体,叙事、议论皆可。
“附近的消失”的现象并非凭空产生,与时代发展的一些客观因素有关,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客观上:①互联网等新兴交流媒介的普及让人们对远方有了更多的好奇,时代的快节奏发展会让人们更多地憧憬远方的目标;②现代社会关系往往由分工、兴趣及其他原因联结而成,一般都冲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
主观上:①人们大多对自我存在过度关注;②有一颗不满足于当下而渴望远方的不安之心;③或接受了很多关于突破自我、走向远方的励志教育和文化濡染。而这一切因素,往往更易出现在作为新技术、新时代主角儿的青年人群中。
事实上,“附近的消失”的原因是复杂、多层的,考生可以进行追因分析。
作为一种现象,“附近的消失”需要进行多方位分析。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理应正确看待,不可一味迎合,也不必断然否定,关键是要探寻应对之策。“附近的消失”确实存在一定的隐忧:
①人们往往失去了缓冲地带,可能走向虚无;②对附近的感知的缺失,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心理;③“附近的消失”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存在冲击性,会导致人情淡薄、团体力量的削弱……
作为生活于当下的青年,有责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从而让“人”突破“原子化”困境,成为社会的人。从影响到对策,考生可以进行思辨分析。从现实中的事例很自然地引出论题“附近的消失”。由“附近的消失”现象,进而论及现象的危害,并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立意角度:
1、关注远方不应让附近“走远”
2、有“远方”而无“附近”是一种遗憾
3、时代消弭远距离,生活重在近距离
4、有超越日常的山河浪漫,更要有关注周边的烟火可亲
5、心怀天下,下沉生活
6、远近之间,由我主宰(其他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优秀范文】
“附近”在逐渐消失
“附近”的概念,源于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项飙认为,所谓“附近”,指的是以个人为圆心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就像过去的人们住在一个社区,会很自然地知道隔几个街道会有一个果蔬市场,转几个巷子会藏着哪个好吃的苍蝇馆子,大爷大妈们晚上会在哪儿跳广场舞。简单来说,“附近”是一种存在于你周围的、相对固定的、不能轻易改变的环境和一群人。
因为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断演进,我们总是会更多关注“远方的”议题或宏大的议题,反而对附近的人和事知之甚少,现在的我们对附近的一些基本问题其实都不太能完全讲清楚。像以前的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就是典型的“附近”。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人都非常有限。除了上学时候的同学,上班时候的同事,还有家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接触到的人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爱好,都不会差得太多。在这种对“附近”的探索中,人与人的交往更为频繁、密切且深入。
然而,数字时代的降临,却改变了“附近”。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和“资本”的不断驱动,导航、美团外卖、快递等现代便捷工具的出现,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认知完全可以依靠技术高度便捷的指引,“附近”正在逐渐消失。疫情带来的大面积的社会隔离就是一次例证,买菜靠盒马,学习靠网课、直播,获取资讯刷微博、微信,娱乐消遣点App,基本正常生活都能保证。
由于网络的发达和各种技术的腾飞,现在的人们对附近的概念逐渐模糊。打个比方,若问现在的年轻人,你爸妈当时为什么在这买房?你居住的这个地方在你所在的城市有什么经济或者政治位置?你周围有哪些熟悉的店铺和店主吗?这些问题,很多人是答不上来的,或者即使强答,也大多是些模棱两可、不甚清晰的答案。而换个问题,你问出国的学生托福GRE的分数应该多少,梦校是哪些,他们回答起来可能要容易的多。
这很有意思。当下的我们并不了解当下居住的附近,不了解的程度甚至比我们对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可能都还要少。我们要么了解自己的小家,要么就是整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但对于处于中间这个“附近”,了解是越来越稀薄。
而对于“附近”的了解缺失,会让人们渐渐失去信心,失去建立起强联系的信心,信任感也会渐渐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借用项飙的话,大概意思就是:“以前,人们有自信能在附近去构造爱,在新的环境(比如公共汽车,公司邻里,等等)构造爱,但现在人们似乎丧失了这样的能力。” 对于不了解的东西,就会警惕,就会后退,那么自然就会缺少信任,缺少爱。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信任便更容易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感情设计精密的各类高科技软件发明等(比如支付宝、微信),二是生物性相连接的血缘关系。而对于非这两类的信任感,比如朋友、同学、同事、陌生人等,都渐渐降到了低点。
自从了解到,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其实是离不开社会群体之后,我就开始主动建立自己身边的关系,不断实践“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这一准则,而这也带来了很多神奇的效应。
具体来说,我更主动地联系了家人和朋友,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坦诚,不说100%,至少也有90%,即使有些话听起来会不好听,但我也尽量找到尊重且温和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意思表达出来,并不断提醒自己,他们都是我无条件信任的人,我相信他们能理解我的真心,不会曲解我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越坦诚,即使意见不合,他们也没有发怒,反而也越坦诚,最终大家都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都舒坦地吐露出来,而不是为了迎合聊天里的空气去说话。这种减少了过度的“察言观色”的真诚聊天,真的太舒服了,也终于达到了有质量的双向交流,而不是各说各话,消磨时间,且暗暗猜忌。
技术在改变社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需要去建构出来“附近”,让人与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去,人与人能够守望相助,多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所描述的那种涟漪式环环相扣的社会关系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