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和不良后果,树立拒绝欺凌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同理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辨别欺凌行为及应对欺凌的能力。
4.倡导善良行为,鼓励学生参与构建友善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欺凌行为,掌握预防和应对欺凌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拒绝欺凌,并积极践行友善行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欺凌事件的视频片段或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案例一:2024年3月10日,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三名同学杀害。
案例二:2024年3月16日,在校大学生洪某旺(男,22岁)、马某超(男,22岁)等7人到湘南实验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其间在校门外与该校学生张某(男,15岁)因言语琐事发生冲突。之后洪某旺、马某超等人持细铁棍冲进学校对张某等人进行追打,导致张某受轻微伤。
案例三:2023年11月1日,网传视频显示岳阳县一学生遭霸凌。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迅速组织教育、公安、筻口镇等部门单位开展调查。现初步查明,2023年8月24日,黄某某在筻口镇校外一院落篮球场边被5名社会青年及学生殴打并拍视频的情况基本属实。
案例四:2023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与同班同学李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左肋部,李经抢救无效死亡。案例五:2023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与五年级学生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颈部,巨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六:2023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与同学史等打斗,被史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七:2023年10月20日,湖南娄底一所乡村小学中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一名年仅7岁的小女孩在午休时间遭受同班17名女生的殴打、拉扯,并被言语威胁。
案例八:2018年12月13日,该中学初一学生刘某与同班、同宿舍的同学王某发生矛盾后,在12月5日至13日的9天内,被以王某为首的同宿舍及相邻宿舍的7名女生在宿舍内连续进行了长时间的侮辱和多次殴打。
(二)认知构建:
.教师讲解欺凌的定义、类型及后果,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而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的类型:
(1)言语欺凌:起外号、嘲笑、威胁等。
(2)身体欺凌:推搡、殴打、抢夺财物等。
(3)社交欺凌:孤立、排挤、散布谣言等。
(4)网络欺凌:通过网络发送恶意信息、曝光隐私等。
校园欺凌的参与者:
欺凌者
欺凌者是指在校园内外实施欺凌行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协助者/支持者。
被欺凌者
即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旁观者
旁观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们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参与者,但目睹或听闻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处于旁观的位置。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旁观者可能采取三种行为:“作为”、“不作为”、对欺凌行为起哄。“作为”是指及时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不作为”是指拒绝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对欺凌行为起哄是指该旁观者并未表现出欺凌行为,但他的行为可能增强欺凌者的攻击行为。旁观者的行为会产生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作为”效应能遏制欺凌行为,进一步减轻或缓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伤害,并增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效应或欺凌起哄行为则会助长欺凌行为,降低欺凌者的自责与内疚感,加剧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以及催生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
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暴力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校园欺凌的具体表现:
典型欺凌者通常表现为: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通常表现为: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被欺凌者(受害者):
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校园欺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同时校园欺凌者实施欺凌同学的行为是一种主动攻击行为,是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
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
(1)变得胆怯、 畏缩、自卑、孤僻,严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碍。例如,可能会认为“不要得罪比我厉害的人,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2)变得敏感猜疑、警惕,没有安全感。例如,可能会想“他们在看我,是不是在评论我?”(3)导致情绪抑郁,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降低。例如,产生“我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情绪。
(4)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蹑手蹑脚。内心会认为“我必须这样做他们才会满意。”(5)学习困难,厌学逃学。因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不愿上学。
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
(1)形成错误认知,性格的畸形发展,因惯性走向犯罪。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2)形成骄横跋扈、恃强凌弱等不良人格特点。多表现出固执、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3)形成暴力倾向。若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矫正,欺凌者在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校园欺凌对旁观者的影响及危害:旁观者欺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群体,比如推动或引起效仿。旁观者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还会使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欺凌事件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
.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遭遇欺凌的经历,增强对欺凌的认知。
(三)观看影视片段:
《黑暗荣耀》、《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
(四)技能培养:
○教授学生应对欺凌的策略和方法,如寻求帮助、保持冷静、正面沟通等。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
1.不做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强调拒绝欺凌和践行友善行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出班级共同抵制欺凌的承诺和行动计划,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校园欺凌是不少学生的噩梦,会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被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也破坏了正常的学校秩序。校园欺凌不仅伤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业,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当前我国和全球的校园欺凌现象都十分严峻,各国政府和各国际组织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文件以应对校园欺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面性教育”理念中也涵盖了认识与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内容。可见,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已经是刻不容缓。
四、总结
本次班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欺凌行为,拒绝欺凌,并积极践行友善行为。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和应对欺凌的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五、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班会的实施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对欺凌行为的认识程度和应对能力的提升情况。同时,也要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提高班会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