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与善同行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反校园欺凌,与善同行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反校园欺凌,与善同行主题班会教案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3%的受访者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欺凌行为,认识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和不良影响。
2.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在遇到欺凌时如何正确应对。
3.倡导友善、互助、团结的班级氛围,营造和谐共处的校园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欺凌行为的识别与防范,友善行为的实践与推广。
教学难点:如何在面对欺凌时,学生能够勇敢站出来说"不",并采取合适的行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 讲述校园欺凌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共鸣。
案例一: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有媒体发文称,据悉,嫌疑人为三名不满14岁的少年。
案例二:2024年3月16日(周六)17时40分,接群众报警称湘南实验中学校门前发生打架事件。公安机关迅速出警赶赴现场处置。经查,在校大学生洪某旺(男,22岁)、马某超(男,22岁)等7人于3月16日下午来到湘南实验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其间在校门外与该校学生张某(男,15岁)因言语琐事发生冲突。之后洪某旺、马某超等人持细铁棍冲进学校对张某等人进行追打,导致张某受轻微伤。
案例三:2023年12月,浙江温州一女生遭校园霸凌被多名中学生殴打。视频显示,该女生被多名男女扇巴掌,拉到角落踢打。对此,永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称,被打女生无生命危险,警方已介入调查,具体原因暂不便透露,后续会发布通报。
案例四:2023年11月1日,网传视频显示岳阳县一学生遭霸凌。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迅速组织教育、公安、筻口镇等部门单位开展调查。现初步查明,2023年8月24日,黄某某在筻口镇校外一院落篮球场边被5名社会青年及学生殴打并拍视频的情况基本属实。
案例五:2023年10月20日,湖南娄底一所乡村小学中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一名年仅7岁的小女孩在午休时间遭受同班17名女生的殴打、拉扯,并被言语威胁。
案例六: 2023年10月,湖南省冷水江市渣渡镇某小学二年级同班同学张某(女,7岁)与李某(女,7岁)、朱某(女,7岁)、张某(女,7岁)、谢某(女,7岁)、崔某(女,7岁)、谢某某(女,7岁),在操场跳绳时出现争执,发生相互打闹约1分钟,期间张某被另外几名同学短暂围住拍打。
·提问学生:"你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欺凌事件?当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 通过讨论,引出本次班会主题。
(二)知识普及(10分钟)
. 定义欺凌行为 ,包括语言欺凌 、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校园欺凌的行为:
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习)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者群体)单次或者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者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的类型:
(1)言语欺凌:起外号、嘲笑、威胁等。
(2)身体欺凌:推搡、殴打、抢夺财物等。
(3)社交欺凌:孤立、排挤、散布谣言等。
(4)网络欺凌:通过网络发送恶意信息、曝光隐私等。
. 列举欺凌行为的常见形式,并分析其对受害者的伤害。
.展示校园欺凌的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欺凌的严重性。
校园欺凌的危害:
1.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
(1)变得胆怯、 畏缩、自卑、孤僻,严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碍。例如,可能会认为“不要得罪比我厉害的人,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2)变得敏感猜疑、警惕,没有安全感。例如,可能会想“他们在看我,是不是在评论我?”(3)导致情绪抑郁,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降低。例如,产生“我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情绪。
(4)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蹑手蹑脚。内心会认为“我必须这样做他们才会满意。”
(5)学习困难,厌学逃学。因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不愿上学。
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
(1)形成错误认知,性格的畸形发展,因惯性走向犯罪。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2)形成骄横跋扈、恃强凌弱等不良人格特点。多表现出固执、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3)形成暴力倾向。若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矫正,欺凌者在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校园欺凌对旁观者的影响及危害:
旁观者欺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群体,比如推动或引起效仿。旁观者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还会使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欺凌事件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
案例分析(20分钟)
.分享真实的欺凌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及后果。
.讨论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并提出改进意见。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
1.不做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被告人李某、王某某均系某高二学生,二人因琐事产生矛盾,双方约在学校门口打架。王某某、李某各纠集多人持鱼叉、镐把等物品参与斗殴,双方均有人员受伤。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组织或积极参与持械聚众斗殴,均构成聚众斗殴罪。被告人王某某、李某在聚众斗殴犯罪中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案发后投案自首,自愿认罪悔罪,法院对其减轻处罚。依照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所起作用、犯罪后果及犯罪后的表现,法院依法认定6名被告人犯聚众斗殴罪,对李某、王某某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其他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三年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案例启示:两名高中生之间的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一起聚众斗殴刑事案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特别是他们在学校门口,又是下晚自习期间斗殴,众多学生围观,打斗的场面引起学生恐慌,影响恶劣。
案例2:原告刘某与被告王某某、廉某某、董某某、张某某、朱某某均系某初中同班同学。在操场上体育课时,五被告将原告抬起扔到空中,摔落在地,致使原告刘某受伤,构成十级伤残。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因五名被告均未满十六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行为后果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据此,其监护人共同承担造成的各项经济损失共计61428.1元。
案例启示:同学之间嬉闹玩耍本无可厚非,但是,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同学们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把安全放在首位,避免伤人或伤己案件的发生。
案例3:15岁辍学在家的女孩马某莲,因生活琐事对车头小学的六年级女生熊某心生怨恨。马某莲纠集镇中学八年级学生何某和七年级学生施某、夏某、刘某四人,尾随放学回家的熊某并胁迫其到偏僻处,五人轮流对熊某掌掴。同时,马某莲让围观的小学四年级女生熊某用马某莲的手机拍下现场视频。当晚,马某莲将视频传至本人的微信好友圈,随后该视频被转发扩散。
处置结果:警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决定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何某进行治安拘留(因其系初次违反治安管理,裁决不投监所);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马某莲、刘某进行治安拘留(裁决不投监所);对不满14周岁的夏某、施某、熊某某、刘某,责令其监护人分别严加管教。
案例启示:与人相处偶有矛盾是正常的,要学会包容和合法合理去解决矛盾。纠集他人对自己有矛盾之人进行殴打,并拍下现场视频转发扩散。不仅对被打者造成不良后果,对自己和其他参与者也会留下不良后果。
案例3:职业学院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并拍摄视频。其间,5名女生脱光了1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3次。5名被告为何要对同学下“毒手”的原因,只是因为其中1名被告当天心情不爽。
处置结果: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案例启示:打人的孩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而被打的孩子,从案发后8个月时间里,始终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屋子里,不出来,心理伤害更重。
案例4:被告人张某某,与被害人葛某某系同班同学。葛某某到张某某的宿舍时,碰撞张某某一下,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并厮打。厮打中,张某某持刀将葛某某捅伤。经鉴定,葛某某的损伤构成重伤。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告人犯罪时系未成年人,投案自首,且已与被害人和解,对其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据此,认定张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案例启示:本案中,被告人和被害人系同班同学,二人本应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却因一点琐事大打出手,甚至持刀捅刺,致使一人受重伤,一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两人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案例5:江西永新县多名女初中生对另一位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案例6:延安吴起县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学妹脱光衣服集体猥亵。6名涉案女生被当地警方刑拘。
(四)总结与倡议(5分钟)
. 总结欺凌的危害及应对方法,强调友善行为的重要性。
. 发起 "拒绝欺凌 , 与善同行"的班级倡议,鼓励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 邀请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反欺凌公约,明确行为准则。
《班级反欺凌公约》
为了营造一个安全、尊重和友善的学习环境,我们共同制定以下班级反欺凌公约:
1.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欺负、嘲笑或歧视他人。
2. 我们用友善和关爱的语言交流,不使用恶意或攻击性的言辞。
3. 我们不进行身体上的攻击、推搡或伤害他人。
4. 我们不传播谣言或恶意中伤他人的信息。
5. 我们鼓励和支持每个人,共同面对困难,不孤立或排斥任何人。
6. 我们及时报告任何欺凌行为,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7. 我们共同维护班级的和谐氛围,积极参与反欺凌活动。
8. 我们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解决分歧。
9. 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反对欺凌行为。
10. 我们共同努力,让班级成为一个温暖、包容和互相尊重的集体。
通过遵守这份公约,我们将共同努力预防和抵制欺凌行为,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班级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本次班会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积极传播友善与爱的力量。通过本次班会的开展,希望能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班会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今后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应持续关注班级氛围的变化,及时跟进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欺凌事件,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