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2.6《我参与 我奉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2.6《我参与 我奉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道德与法治 备课时间 3.12
课 题 6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单元主题 公共生活靠大家
单元 解读 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涉及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等很多内容,了解这些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生虽然在低、中年级已经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从整体上对公共生活及个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形成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6条“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外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特,不歧视,不抱有偏见”。同时,本单元还回应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内容要求:“了解规则制定要道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和“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教材设置了本单元的教育主题。 本单元共三课,遵循从认知到行为,从“共享共维护”“共建”到“共参与”的编写思路,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懂得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的公共生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体会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公共利益需要共享。同时,认识到公共空间不同于私人空间,在公共空间需要注意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树立关注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责任意识。《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我参与 我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友善待人、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
课 标 要 求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
教 材 分 析 本课由四个话题组成,四个话题分别是“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 第一个话题“友善相待”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平等友善,关爱帮助弱势群体需要各方合力。 第二个话题“文明有礼”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缺乏公共意识不利于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 第三个话题“服务社区”意在让学生知道构建美好社区不仅需要社区成员主动承担社区事务,而且还需要社区成员相互帮助、互相支持。 第四个话题“参与公益”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将小善汇聚成大爱。
学 情 分 析 在日常生活中,五年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要关爱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父母长辈、同学朋友等。但是对于公共生活中与自己关系不密切、接触不多,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则缺乏友善相待的意识和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文明有礼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但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他们需要认识到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素养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已经有了一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践体验,他们愿意帮助他人。但是,对于哪些活动属于公益活动,学生往往有一些标签意识,认为为灾区捐款捐物、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等比较有声势的活动是公益活动,但殊不知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在做公益。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树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 2.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 3.了解社区成员的角色与责任,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 4.明确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产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
重难点 分析 愿意服务社会生活,有责任感、有担当。 树立公民的责任意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 学 过 程 第6课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活动: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社区是一个和谐有温暖的社区,这样的人人向往的和谐社区是需要社区所有人的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 1.播放视频《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2.看了视频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学生发现是因为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是在为社区服务才成为了最美社区。) 讲授新课 活动二:社区是我家共同维护它 社区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维护,(39页活动园)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个“紧箍咒”,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邻里公约》是为解决邻里沟通和社区冷漠等诸多问题而诞生的,这不是一份约束,更像是一个美好约定。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培养孩子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活动三: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相关链接《农村社区》。阅读39页。说说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村社区。 (设计意图:理解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师:社区的成员既是社区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秩序的建设者。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阅读书中40页绘图。 生看图思考。 3.与同伴分享你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和感受! 还没有参加社区活动的同学听了别人的介绍,也一定非常想参加社区建设,说一说你能做哪些事情。 分享经历。谈参与建设想法。 (设计意图:看书中案例回忆自己的的经历与同学分享经验。激发学生参与建设社区愿望。) 4.阅读角《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感受文中社区的人的做法。指生朗读。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建设需要靠大家。) 活动四:志愿者在行动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参与公益事业能为身处困境的人雪中送炭,也能为低于突发灾害汇聚帮扶力量。 1.故事《爸爸的爱心车》。 2.有人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你是如何理解的?生发表观点。 3.出示志愿者概念。生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志愿者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志愿者的敬意。) 师:参与公益活动,做志愿者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都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大军中来。如:为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参与保护环境行动。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参加公益活动的途径,启发孩子参与公益活动。) 活动五:公益力量大 1.阅读书中故事《公益的力量》。 2.小娟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阅读故事思考。发表观点。 (设计意图:体会公益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3.小组合作制作事例卡。分组收集公益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并制作事例卡。 4.从实例中提炼出你的观点,表达出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分小组合作完成,先分享收集事例,在做成卡片。 (设计意图:分享案例,相互学习经验。得出结论。) 5.师:滴水成河,当我们每个人微小的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的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让我们坚持“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 (设计意图:教师概括总结,调动学生做善事的积极性。) 三、拓展活动 1.阅读角《慈善要用“心”衡量》,你是如何理解田家炳爷爷所说的“有‘心’的慈善”? 生阅读故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名人榜样的示范的作用。) 课后活动:发起“日行一善”活动,期末评出班级“爱心小天使”。课余时间,坚持每天做一件好事,不论大小。 (设计意图:做善事不能嘴上说,要延伸到课后的生活当中用实际行动证明。)
四、课堂小结 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只要是有爱的公益行动,再小的力量也会因为积累而变得强大。因为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生中的浓浓大爱。
板书 设计 第六课 我参与 我奉献 服务社区 参与公益 共同维护 志愿者行动 共同建设 公益力量大
教学 反思
指导 教师 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