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写景类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练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写景类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练习(学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语文学习材料
教学内容--写景类文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文言文答题技巧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课外文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意内容的理解以及思想情感的把握。 (2)难点:写景类文言文中思想情感的理解。 回顾学习: 《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知识梳理: 写景类文言文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同时在描写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写景类文言文,常以人物作为观赏的主体,描写其所看到的景物。 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抓住山川景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述描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 【阅读方法】:理思路——抓景物——看主旨 1.明确写景顺序。写景类文言文一般会按照一定顺序来构思,或是写景的顺序,或是作者的游踪,初读文章,首先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顺序,明确每段所写的内容。 [例]:《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在描述湖心亭赏雪的经历时,先是介绍了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的情景,再是叙述了自己孤身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以及一路所见的雪景,接着再叙述了他在湖心亭所遇到的知己。 2.体会景物特点。写景类文言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情感。首先要确定写景的句子,接着分析景物的特征。 [例]: 回忆《湖心亭看雪》中涉及到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句中涉及到的景物包括“ 雾凇、天、山、云、水、影子、小舟 ”,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 景物特点:朴素淡雅 3.把握文章主旨。这类文言文并不单纯为了写景,大多都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作者议论的话语,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悟。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例】:《岳阳楼记》中作者在前部分针对建造岳阳楼的原由、时间进行了记叙,并对岳阳楼不同季节的景致展开了描写,最后一部分属于作者的 议论 。作者表明了其人生态度,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抒发了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常见考题】: 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妙处?)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是什么?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辅助技巧】: 1.关注标题和注释。不要忽视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2.把握生平与背景。拿到文章,要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如果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可以根据文中给的注释或自己平时积累分析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再结合此篇文章具体分析,若是在被贬途中写的,那么我们就要体会文章是否蕴含了悲伤凄凉之情。 【例】: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都在被贬,但苏轼的性格常常积极向上。所以当我们拿到苏轼的诗文时,第一时间就要想起苏轼的诗文常常都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被贬的忧愁交杂在一起的。 3.感知景物情感。写景游记类文言文通常是以写景来表达作者感情的,借景抒情是最常见的手法,这时要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就要看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基于什么色调的,悲壮凄惨/热闹温暖/清新典雅等等。 【例】:《岳阳楼记》中第三段通过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等描述,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悲景 而第四段通过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等描述,就可以看出写的是乐景。 关于景物特征分析题 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还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 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 一类:从描写上看 (1)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读者,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2)情景式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 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句子含蓄有情,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不同。 (3)对比式描写,通过对比来衬出托深刻的主题。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从而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所发生的 巨大变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梦想期待。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即用虚幻的景物来反衬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或期待。要学会“三看”:一看情节;二看细节;三看行为。 二类:从形式上看 一切游记应满足三点: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重点】:常见的作者情感表达 喜:寄情山水的悠闲淡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借景抒发自己高洁的品格或高远志向,表现自己不随波逐流的超然出尘,隐居世外的隐逸之情;与朋友共勉之情;表达了政治抱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悲: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遭遇贬谪的凄凉伤感,离别的不舍与惜别。 【答题角度】: 1.从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等; 2.从表现手法:白描、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借景抒情等; 3.从语言角度:用词生动(动词、叠词、形容词等)、句式等。 【答题格式】: 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词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篇文章通过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延伸】: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山水田园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主要情感: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雅致,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常见题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思路】: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描写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即时训练: 百丈山记(节选) [宋]朱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出山门而东,十许步运用知识法:词类活用,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①  向东  下临峭岸查阅词典法:①面对,碰上;②临近,靠近;③到,到达。(《古代汉语词典》)②  ②  日薄西山参考成语法:义薄云天③  迫近  旦起下视课内迁移法:每至晴初霜旦(《三峡》)④  早晨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限断3处。 台 当 山 西 南 缺/前 揖 芦 山 /一 峰 独 秀 出 /而 数 百 里 间 峰 峦 高 下 亦 皆 历 历 在 眼 3.(★★)百丈山景物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险峻:石台靠近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奇丽:瀑布从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光彩耀眼。变化莫测: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千变万化。(每点2分,答任意两点) 4.(★★)选文结尾句“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蕴含的情感,有的同学认为是“遗憾”,有的同学认为是“喜悦”。请你结合内容,分享你的理解。 示例一:我认为是“遗憾”。文章结尾写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百丈山的景色奇丽险绝、千变万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沉醉其中,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可看了。因此觉得“遗憾”。" 示例二:我认为是“喜悦”。文章结尾写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百丈山的景色奇丽险绝、千变万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沉醉其中,能尽赏百丈山的美景,作者非常高兴。 (结合内容分析,合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庞公池 (明)张岱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 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①凉簟,卧舟中看月,②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③嗒然睡去。歌终忽寤,④ 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⑤黑甜,⑥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奴仆。③嗒(dā)然:悄悄地。④ :同 “含糊”。⑤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⑥高舂(chōng):指太阳升起。 26.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缘城至北海坂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往返可五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C.寻复鼾齁 寻十余里 (《河中石兽》) D.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自 余 读 书 山 艇 子/ 辄 留 小 舟 于 池 中/ 月 夜/ 夜 夜 出 28.张岱在庞公池赏月,在湖心亭看雪,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次“夜游”的不同心境。 游庞公池时,读书时代的张代因心中没有世事的纷扰,不知何为忧愁,在有月之夜,夜夜与仆人出去乘船赏月,听曲饮酒,互相嬉戏,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后来张岱经历国破家亡,家族衰变,夜晚“独"去湖心亭看雪时,内心充满无人可解的寂寞和淡淡的愁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六一泉铭并序 苏轼 予昔通守钱塘①,见公②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③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④而论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⑤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⑥,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勤亦化去⑦久矣。访其旧居。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汪然。二仲⑧谓余:“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乃取勤旧语,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铭之曰: 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选自《苏轼诗词文选评》,有删减) (注)①通守钱塘:任杭州通判。“钱塘”和下文的“此邦”都是指杭州。②公: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③惠勤:欧阳修的朋友,苏轼曾为其诗集写序。④抵(zhǐ)掌:击掌。表示谈话时气氛融洽。⑤不一来:指欧阳修未曾在杭州做官。⑥薨:去世。⑦化去:僧人去世。⑧二仲:指惠勤的两个弟子。 1.解释下面加点字。 (1)以公不一来为恨: 遗憾 (2)明年公薨: 第二年 (3)二仲谓余: 告诉 (4)且铭之曰: 作铭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画两处。 人 见 其 暂 寓 人 间 /而 不 知 其 乘 云 驭 风 /历 五 岳 而 跨 沧 海 也 3.对于文中涉及的常识,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C ) A.铭,是古代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B.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为醉翁。 C.苏轼,曾作《核舟记》描述游赤壁的经历。 D.“君子之泽”中的“君子”是对品德高尚者的尊称。 4.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并联系《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形象,说说苏轼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的原因。 ①欧阳修号“六一居士”;②欧阳修是苏轼和惠勤共同尊崇的人,他们曾经在泉水旧址一起赞美欧阳修;③苏轼认 为泉水长流是欧阳修的文气英灵永存世间的象征;④顺应了杭州人民的心意,弥补他们心中欧阳修不曾到杭州做官的遗憾。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然杭人游湖 烨然若神人 B.多于堤畔之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与杏桃相次开发 惠子相梁 D.石篑数为余言 扶苏以数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3.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①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丁,竟然不忍心离开潮上, ②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幺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答案: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