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语文学习材料教学内容--议论类文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文言文答题技巧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课外文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言翻译技巧 (2)难点:准确翻译文言,了解文章内容 回顾学习: 你知道还有哪些议论类的文言吗? 知识梳理 议论性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 阐述道理的文言文。在这类文言文中,作者提出观点,运用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体现一定的感情倾向。 议论性文言文有别于其他类型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是在分析综合部分。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在埋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者所阐述的道理进行綜合分析、推理;要求能找到某个论点的论据,论点的起因,作者的态度、愿望;能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等。 议论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为: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题型: 一是表明作者某种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品题上既有对原文观点、论证方法的较为直观的叙述的题,又有对原文的观点或论证方法加以转达,评论的题。 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筛选出来: (1)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观点的? (3)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4)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何? 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运用速读法和跳读法,快速明确文中与题日要求有关的关键信息。 其次,审清题干 ,明确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审清题日要求,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例题: 文言文阅读 《原弊》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原文中说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_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由此可见,背军粮的任务请他人来做并非因为土车老迈,而是健壮的土卒骄纵怠精造成的。所以,对作者的感情倾向的把握,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宇里行间去品味,感悟。 即时训练: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 【注释】①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②敷:铺叙。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七里之郭( ) (2) 亲戚畔之( ) (3)师保多阙( ) (4)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 ) 外城 (2)畔同“叛”,背叛(3)阙同“缺”,缺点 (4) 做,担任 2.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1) “然而”“ 是”,各1分。 (2) “故”“必”,各1分。(3) “好”“遂”各1分,语句通顺1分。示例: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1)善于荐才。如:班彪上奏官属、师保,后又荐司徒廉。(2)著书立说。如:既有高才,又好写作。敷文华以纬国典。(3)敢于担当。如:倾侧危乱之间。(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君王要施仁政,行王道,才能赢得民心。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 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3分) 示例:4)中规中矩。如:行不逾方,言不失正。(5)不急功近利。如:仕不急进。(6)不违信义。如:贞不违人。(7)甘于贫贱。如:守贱薄而无闷容。(答对3点即可) 附:译文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乙】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能被胁迫,(于是)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希望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地窖里,跟外界隔绝,不供给饮食。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数日不死。匈奴认为(他)很神奇。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匈奴)供给的粮食不到,(他)就掘取野鼠、收藏草实来吃。拄着汉廷的旄节牧羊,睡卧起身都拿着,节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全部脱落。 【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往之女家________ (1)同“汝”,你;已经 ②武既至海上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3)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解析:⑴本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通假字词,“女”同“汝”,你。 ⑵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焉”“大丈夫”“啮”等字词的翻译。 ⑶甲文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即使没有粮食和水,他也没有投降,这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 故答案为:⑴同“汝”,你;已经 ⑵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⑶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 呼 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委而去之(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 (3)所恶勿施尔也(_____) 11.填空并翻译。 (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答案】 10. 丢弃(放弃) 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厌恶(讨厌) 11.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12.C 【解析】 1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丢弃(放弃)。 ②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作动词,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③句意: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恶,厌恶(讨厌)。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和翻译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就此得出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②句的关键词:归,归附;仁,仁政;犹,像。 12.A.错误,甲文的“道”指施行仁政;乙文的“道”的指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B.错误,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 D.错误,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办法:获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在原野奔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