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背诵《溪边》。
2. 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和林中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和林中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溪边》
师:读一读这首诗,如果以这首诗来做参考,依此画一幅画,画上有什么呢?
生:垂柳、溪水、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师:一幅图要有一个名字,这幅图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生:溪边钓鱼图……
师:这幅图你觉得画得怎样?
生:好看……
师:同学们,其实欣赏一幅画有很多角度,有的从画的颜色,有的从画中的景色,有的从画的意蕴。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这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这样的感觉源于文中何处?
生:文中色彩很美。
师: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诗中哪些是绿的呢?
生:垂柳、溪水、草地、人影。
师:人影为什么是绿色的?先来读一读第二行。
(学生读)
师:谈到溪水时,作者心中想到的是什么?
生:绿玉带。
师:绿玉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色彩绿、很平缓、很温和。
师:你觉得山溪有什么特点?
生:色彩绿、很平缓、很温和,和绿玉带一样。
师:又绿又平整,没有波澜的溪水才能染绿万物!再读读第三行。
(学生读)
师:人穿着各色的衣服,所以有色彩,因此人影按理说也是彩色的。溪水却是绿色的,绿得那么平缓、温和、浓浓的。于是人影在溪水中也就只有一种颜色,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诗人这么写的——把人影染绿了。实际上任何东西倒映在溪水里都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再读读第四句。
(生读)
师:为什么还要有红蜻蜓呢?要想绿加点红,红花还要绿色来衬,绿水还要红蜻蜓来衬,红蜻蜓就是点睛之笔。
二、《江上》
复习:三个问题
师:画中有鸭子吗?
生:没有。
师:画中有“水葫芦”吗?
生:没有。
师:画中有银牙吗?
生:有。
师:银牙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生:孩子。
师:你想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
生:江上戏水图。
师:这幅图我们一起来欣赏图中传达的快乐之意。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行。
(学生齐读)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写得小孩快乐吗?
生:快乐。
师:哪些地方读出了快乐?
生:像鸭群(闹)、拍水戏耍。
师:有声音吗?有动静吗?
生:有。
师:有声有动,这就叫快乐。通过生活经验理解鸭群、拍水理解难懂诗句,这个方法就叫联系生活实际。再读读三四句。
(学生齐读)
师:快乐吗?
生:快乐。
师:哪里快乐?
(学生汇报)
师:笑哈哈有声吗?拨、溅有动静吗?
生:有。
师:每一句都有声有动,这就是写诗歌的规律。
(百字写诗)
师:再读读五六行。
(学生朗读)
师:快乐吗?
生:快乐。
师:哪里快乐?
(学生汇报)
出图“水葫芦”
简介水葫芦:按下去,浮起来。
师:为什么用两排银牙指代小朋友?一切都是因为爱啊!
师:这首诗我们理解难懂的句子用到了联系生活的方法;诗中孩子自由且欢乐,享受乡间的田园生活,这是一首快乐之诗,有声有色有欢乐,有笑有爱好童年。
三、《林中》
师:林中有什么呢?
生:松树、松针、雨珠、小蘑菇、小孩。
师:给图取个名字。
生:林中采蘑菇图。
师:读一读一二行。
(学生齐读)
师:松树给了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清爽。
师:松针上的雨珠呢?
生:明亮。
师:这就是诗中清爽、明亮之意。再读三四行。
(学生齐读)
出示蘑菇图
师:小蘑菇给你一种什么印象?
生:可爱。
师:山花在树下开放给你什么感觉?
生:美丽。
师:这就是诗中可爱又美丽之意。再读五六行。
(学生齐读)
师:读到“欢叫、抖落”你读出了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生:兴奋、欢快、调皮……
师:当小孩子带着斗笠在松林间行走,你觉得这群孩子给你带来了了什么感觉?
生:可爱。
师:这就是诗中可爱又欢乐之意。
四、梳理总结
师:到底全诗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呢?
生:色彩明丽、画面清爽、活泼可爱的童年水墨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