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陆丰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三年级科学试题考生注意:1.本卷共五个大题,作答时间为4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我会选择(下面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下列不属于昆虫的动物是( )。A. 蝴蝶 B. 蜻蜓 C. 蜘蛛2. ( )的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A. 青蛙 B. 鲈鱼 C. 蜗牛3. 在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分别加食盐和白砂糖,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越( )。A. 强 B. 弱 C. 一样4. 白砂糖溶解在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 )的现象A. 沉淀 B. 分层 C. 均匀分散5. 比较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是( )。A. 在比较水温对溶解快慢影响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B. 烧杯里的水是一样多的C. 不断的往烧杯里加食盐6. 下列图中杯子里装的是水,静止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B. C.7.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A B. C.8. 贝贝小组在设计和制作“小喷泉”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不用制订设计方案直接制作就好B.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瓶口不要漏气C. 制作完成后不用改进和完善作品9. 不能将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冷冻层的原因是( )。A 水结冰后体积会缩小 B. 水结冰后体积会不变 C. 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10. 将瘪了个小坑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能慢慢鼓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A. 水进到乒乓球里了 B. 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 C. 乒乓球受热膨胀二、我会判断(正确打√,错误打×)11. 在户外观察时,不可以随意触碰小动物,要注意安全。( )12. 水母是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以适应水中生活。( )13. 小明想要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快一些,可以一边加热一边搅拌。( )14. 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所以搅拌可以让食盐的溶解量增大。( )15. 乌鸦喝水是利用石头能占据空间从而让水面上升的原理。( )16. 在使用量筒等玻璃仪器时,应该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17. “妍妍在客厅就能闻到厨房里菜的香味”,这体现了液体能流动的原理。( )18. 洗手后过一段时间手就慢慢干了,这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现象。( )19. 我们可以通过手、眼等感觉器官准确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20. 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应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平视进行读数。( )三、我会填空21. 给皮球打气,皮球会鼓起来,说明气体能占据一定的____________;打气后的皮球比打气前的重,说明空气有____________。22.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会发生改变,体积____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23. 要想知道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____________等仪器进行测量。24. 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____________符号表示。四、我会匹配25. 用线将下列动物与所对应的类别连接起来。两栖类 哺乳类 爬行类 鸟类 鱼类五、我会探究贝贝小组在进行“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请根据所学内容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内容。实验步骤:26. 请帮助贝贝小组将下列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②组装好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装置,让铜球穿过铁环。③将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后,再次观察铜球否能通过铁环。④移开铁环,加热铜球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环。注意事项:27. 加热后的铜球不能用手触摸,以免____________。28. 下列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嘴吹灭 B. 用手掐灭 C. 用灯帽盖灭29.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可知,铜球加热后体积( )。遇冷后体积( )。实验记录:现象方法 加热前 加热后 冷却后铜球能否穿过铁环 能 不能 能A. 变小 变大 B. 不变 变小 C. 变大 变小陆丰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三年级科学试题考生注意:1.本卷共五个大题,作答时间为4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我会选择(下面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下列不属于昆虫的动物是( )。A. 蝴蝶 B. 蜻蜓 C. 蜘蛛【答案】C【解析】【详解】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昆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胸部一般有3对足、2对翅。 根据昆虫的身体特征可知,蜻蜓、蝴蝶是昆虫。蜘蛛不具备昆虫的特征,是节肢动物。2. ( )的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A. 青蛙 B. 鲈鱼 C. 蜗牛【答案】A【解析】【详解】青蛙的幼体是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为青蛙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由于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3. 在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分别加食盐和白砂糖,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越( )。A. 强 B. 弱 C. 一样【答案】A【解析】【详解】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大有小,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在同样多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白砂糖,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越强。4. 白砂糖溶解在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 )的现象A. 沉淀 B. 分层 C. 均匀分散【答案】C【解析】【详解】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白砂糖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其实是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是溶解在水里了。5. 比较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是( )。A. 在比较水温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B. 烧杯里的水是一样多的C. 不断的往烧杯里加食盐【答案】A【解析】【详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颗粒的大小,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我们要做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一个烧杯搅拌,一个烧杯不搅拌。其他的条件保持相同。1.水量相同;2.水温相同;3.糖量相同;4.同时加糖;5.观察时间相同。我们可以比较食盐溶解快慢,所以A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要求学生掌握比较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6. 下列图中杯子里装的是水,静止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B. C.【答案】C【解析】【详解】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定性,容器无论如何倾斜,液面都将保持水平。无论容器形状如何、如何放置,容器里的液体液面保持水平,C不可能出现。7.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A. B. C.【答案】A【解析】【详解】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A的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B是仰视;C是俯视。8. 贝贝小组在设计和制作“小喷泉”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不用制订设计方案直接制作就好B.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瓶口不要漏气C. 制作完成后不用改进和完善作品【答案】B【解析】【详解】A.不用制订设计方案直接制作就好,说法错误,在设计和制作“小喷泉”活动中,经历的基本步骤包括设计、制作、测试与改进。B.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瓶口不要漏气,说法正确。C.制作完成后不用改进和完善作品,说法错误,设计和制作“小喷泉”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9. 不能将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冷冻层的原因是( )。A. 水结冰后体积会缩小 B. 水结冰后体积会不变 C. 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答案】C【解析】【详解】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水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是会由液态的水结成固态的冰,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而玻璃瓶没有弹性,会使玻璃瓶炸裂。所以不能将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冷冻层。10. 将瘪了个小坑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能慢慢鼓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A. 水进到乒乓球里了 B. 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 C. 乒乓球受热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原因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了。二、我会判断(正确打√,错误打×)11. 在户外观察时,不可以随意触碰小动物,要注意安全。( )【答案】√【解析】【详解】我们在观察小动物时不可以随意触碰小动物,防止伤害小动物或被小动物伤害。12. 水母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以适应水中生活。( )【答案】√【解析】【详解】水母通过收缩外壳挤压内腔的方式,改变内腔体积,喷出腔内的水,通过喷水反射推进的方式进行移动。13. 小明想要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快一些,可以一边加热一边搅拌。( )【答案】√【解析】【详解】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颗粒物大小等因素有关,所以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小明想要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快一些,可以一边加热一边搅拌。14. 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所以搅拌可以让食盐的溶解量增大。( )【答案】×【解析】【详解】物体在水里溶解快慢与水的多少、颗粒大小、温度、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是确定的,搅拌不能让食盐的溶解量增大。15. 乌鸦喝水是利用石头能占据空间从而让水面上升的原理。( )【答案】√【解析】【详解】《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把石子丢入水中,水面上升,利用了固体占据空间原理,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16. 在使用量筒等玻璃仪器时,应该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答案】√【解析】【详解】量筒和量杯是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它们是玻璃制品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防止打破,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17. “妍妍在客厅就能闻到厨房里菜的香味”,这体现了液体能流动的原理。( )【答案】×【解析】【详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客厅能闻到厨房的菜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随着空气流动而扩散。18. 洗手后过一段时间手就慢慢干了,这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答案】√【解析】【详解】水可以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一个吸热过程,叫蒸发。洗手后过一段时间手就慢慢干了,这是水从液态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现象。19. 我们可以通过手、眼等感觉器官准确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答案】×【解析】【详解】手能感受比较明显的冷热变化。比如将手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时,手就能感觉到此较大的差别。但是手感受温度不是很准确,如果将冷水中的手和热水水中的手同时放在温水中,感受的温度是不一致的。要准确判断冷热,需要使用温度计。20. 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应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平视进行读数。( )【答案】×【解析】【详解】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题目说法错误。三、我会填空21. 给皮球打气,皮球会鼓起来,说明气体能占据一定的____________;打气后的皮球比打气前的重,说明空气有____________。【答案】 ①. 空间 ②. 质量【解析】【详解】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有一定的质量。给瘪的皮球打气,它会慢慢鼓起来,说明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打气后的皮球比打气前的重,说明空气有一定的质量。22.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会发生改变,体积____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答案】会【解析】【详解】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是由固态变成液态,质量不会发生改变,体积会变小。23. 要想知道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____________等仪器进行测量。【答案】量杯【解析】【详解】量筒和量杯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是专门的测量工具。量杯适合于测量液体较多时的体积。24. 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____________符号表示。【答案】℃【解析】【详解】物体的冷热的程度叫做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用℃来表示。温度用温度计来测量。四、我会匹配25. 用线将下列动物与所对应的类别连接起来。两栖类 哺乳类 爬行类 鸟类 鱼类【答案】【解析】【详解】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脊椎动物的进化路线是由鱼类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爬行类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麻雀属于鸟类,鱼属于鱼类,猴子属于哺乳类,青蛙属于两栖类,蜥蜴属于爬行类。五、我会探究贝贝小组在进行“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请根据所学内容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内容。实验步骤:26. 请帮助贝贝小组将下列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②组装好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装置,让铜球穿过铁环。③将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后,再次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环。④移开铁环,加热铜球后观察铜球否能通过铁环。注意事项:27. 加热后的铜球不能用手触摸,以免____________。28. 下列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嘴吹灭 B. 用手掐灭 C. 用灯帽盖灭29.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可知,铜球加热后体积( )。遇冷后体积( )。实验记录:现象方法 加热前 加热后 冷却后铜球能否穿过铁环 能 不能 能A. 变小 变大 B. 不变 变小 C. 变大 变小【答案】26. ①. ② ②. ④ ③. ③ ④. ① 27. 烫伤 28. C 29. C【解析】【分析】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26题详解】实验步骤:1、组装好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装置,让铜球穿过铁环。2、移开铁环,加热铜球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环。3、将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后,再次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环。4、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27题详解】实验注意事项:加热后的铜球不能用手触摸,以免烫伤皮肤。【28题详解】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29题详解】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铜球也有这个特性;铜球被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受热后体积增大,铜球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遇冷时体积变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粤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粤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