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9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 民国初年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分析引起新变化的因素。 难点:多角度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时空坐标】【基础知识梳理】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角 度 特 点 时 间 事 件对内 独揽大权 专制独裁 1912 年 3 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 年 3 月 20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1913 年 11 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 年 5 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 年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 连任复辟帝制 1915 年底 袁世凯称帝, 以 1916 年为洪宪元年。对外 卖国 1914 年 8 月 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 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 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 ”要求1915 年 5 月 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中日民四条约 ”。2、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名 称 背 景 概 况 结果二次革命 宋教仁 案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败;1913 年,孙中山组 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 世凯。护国战争 袁世凯 称帝 ①1915 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 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 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②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 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袁世凯于 1916 年宣布取消 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思维点拨]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1) 革命派反封建不彻底及其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2)长期的专制统治,帝制观念根深蒂固,民国初年的国民熟悉帝制而陌生共和。(3)帝国主义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袁世凯称帝。(4)半封建社会下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基础。其失败的原因:(1)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2)专权卖国,丧失人心(3)革命力量和民主力量坚决反袁 [图示解史] 维护共和的斗争(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北洋军阀三大派系的控制范围。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列强 军阀混战直系 冯国璋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 赣、鄂等省 英美 先后爆发直皖、 直奉混战,导致 北京政权实际上 由不同的军阀所 控制皖系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各省 日本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本2、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的表现。府院 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继任总 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张勋 复辟 1917 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护清废帝 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 ”的 姿态,就任国务总理护法 运动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 年 8 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 府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 年失败[设问] 军阀混战的局势给当时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提示] 各派军阀不仅拥兵自重,而且为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互相攻打,连年内战。为维持庞大的军 费开支,各派军阀又任意增加赋税,横征暴敛。长期的战争给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 到掠夺与蹂躏,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3.中国参加一战目的 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参战 1917 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影响 中国劳工为协约国一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德、 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一)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1 .原因(1)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 .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3 .影响: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成立奠定基础。(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 .原因:①外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②内部:政治——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政府除旧布新的改革; 经济——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2 .措施: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还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 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 ”“老爷 ”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 .影响:社会习俗风尚趋向文明开化,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思维点拨]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深受政治变革的影响 (2) 中西、新旧并存。(3) 由陈腐刻板到文明简约。 (4)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的地区变化不平衡 三、新文化运动1 、背景(1)袁世凯为复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进步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2 、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 、中心:北京大学。5 、主要阵地《新青年》。6 、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2)提倡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提倡文学革命,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7 、影响(1)积极方面: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Sss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④促进了文化普及,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⑤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风貌的变革。(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拓展探究】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1)政治上,不仅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而且北洋军阀 政府在政权形式上也采取了三权分立制度,权力受到制约,同时司法独立体系得以建立,人民的权利和自 由得到一定的尊重,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舆论环境相对宽松。(2)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体系。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鼓励利用外资, 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3)外交上, 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 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4)思想上,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 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5)社会生活上,“剪发辫 ”“易服饰 ”和“废止缠足 ”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6)教育上,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2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内地很少。(4)从经济结构看,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3 、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否定儒学和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将矛头对准传统儒学,有着充分的合理性。陈独秀等人从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帝制都提 倡儒学的事实中断定: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在旧伦理、旧教育、旧思想、旧文学充斥的国度里 是难以建立共和政体的。故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必须从思想入手,进行思想启蒙,唤醒被儒家伦理禁锢的 民众。新文化运动确实将矛头对准传统儒学,但并未指向中国全部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尊君 ” 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 ”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 ”礼教、家庭制度等, 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对儒学进行批判之时,肯定了孔子及儒学的历史价值。陈独秀反对孔 教,反对以“三纲 ”为中心的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中起的消极作用,对孔子及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 作用则是肯定的,并不赞同新文化阵营中那些过分偏激的意见。这些看法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 的总体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