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21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年~1937 年)【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理清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的开辟等历史事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意义;红军长征的意义。2.难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课结构】【基础知识梳理】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1) 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1927 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它标 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关键是东北易帜)①继续北伐:1928 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②济南惨案:1928 年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部队绕行)③皇姑屯事件: 日本在皇姑屯将张作霖炸死;④形式上统一:1928 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知识链接】(1) “ 东北易帜 ”后,虽以南京国民政府为名义上的政府,但实际上仍是各个军阀割据的状态,比如山西依 然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此外,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当时仍被外国控制。所以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 全国。(2)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1930 年 5 至 11 月,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生了一场新军 阀混战。由于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史称“ 中原大战 ”。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万以上,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 胜利而结束。(3)实施“训政 ”1928 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稍后,国民 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 ”,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思考点】1:角度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 ”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主要背景 ⑴1924 年,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 战线建立; ⑵1925 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广东革命 根据地巩固和统一 ⑴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 ”会议; ⑵1927 年秋,宁汉合流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北伐目的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 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讨伐、消灭张作霖,统一全国国共关系 国共合作 国共分裂,国民党反共、分共性质 是在统一战争旗帜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 军阀革命战争 是新旧军阀之间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结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中国2、经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较快发展。(黄金十年 1927-1936)(1)发展的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②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③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和 1936 年“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开展。(2)发展的影响:①促进民族工商业一定程度的发展;②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民族工商业受其挤压;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知识拓展】1:(1)官僚资本: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资本和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2)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国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即蒋介石、宋子文、孔 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3)注意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1、背景: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中共和革命群众 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2、武装反抗:(1)南昌起义:①概况: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占领南昌城。起义军在 撤出南昌,南下广东时,遭受敌人的封锁。朱德、陈毅率军转战湘南,坚持斗争。②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 的开始。(1949 年,中央确定 8 月 1 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2)八七会议: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 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 失败的教训,给中国共产党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②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 重要思想。【概念阐释】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落后于历史发展潮流;“左 ”倾是激进冒险主义、 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两者都有危害性,“左 ”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3)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回到湖南,1927 年 9 月,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时,起义受挫。【思考点】2: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中,试图通过走什么道路来挽救中国革命?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 么? 中共应从中吸取什么主要教训?革命道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都是试图走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来挽救中国革命; 失败的共同原因:进攻大城市,敌强我弱;教训:必须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3、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①概况: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井冈山区进军(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后来的三湾整编,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再次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的建党建 军原则)。1927 年 10 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军队 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②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①政权建设: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 立,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意义:②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人民的欢迎。③军事斗争:粉碎敌人四次反革命“ 围剿 ”。【知识拓展】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 (1)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2)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 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3)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 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可能性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三、红军长征:1、原因:(1)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2、经过:(注意了解)(1)开始:1934 年 10 月;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2)转道贵州:(了解史实)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 8 万人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损失过半,毛泽东提 出放弃进军湘西,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红军占领遵 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3)遵义会议:(结合下表注意把握意义)时间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内容 ①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继续长征。(4)继续长征:(注意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相关事件)(注意先后顺序)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越过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 入甘肃。(注意分清遵义会议前后的事件)(5)会师陕甘:(注意关注长征的胜利的两次会师和结束的标志)①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②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3、长征的意义(重点把握,也是对长征的认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 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 局面。4、长征精神:(学说话)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于吃苦, 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 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本课小结】1、巧记本课要旨:宁汉合流,专制统治;东北易帜,形式统一;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八七会议,指明方向;井冈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起;江西瑞金建政权,土地革命逐开展。左倾主义致失利,长征途中抵遵义。挽救革命挽救党,会师吴起和会宁,红军长征终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 ”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 ~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本课复习要点】 :1、 “宁汉合流 ”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3、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原因及影响。4、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5、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6、1927 年 10 月,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 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7、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选举毛 泽东为政府主席。8、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9、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