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 24 课:人民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重点难点】
1. 重点: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的进程
2. 难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1)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存在两种建国方针:中共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内战与独裁方针 (3)美国推行“扶蒋反共 ”的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过程
(1)1945 年 8 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2)8 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3.结果:
1945 年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 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 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二)政治协商会议
1、1946 年 1 月 10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参加者: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
3、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4、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9)
1.爆发标志:
1946 年 6 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防御
阶段 全面进攻 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解放区
时间 1946 年 6 月— 10 月 1947 年 3 月—6 月
方针 对策 自力更生、以运动战方式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 攻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 陕北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 30 万人,粉碎 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的胜利;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 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3.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1947 年 6 月
(2)概况: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12 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 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 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过程: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年9 月至 11 月 东北野战军 47 万 余人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 年 11 月至 1949 年 1 月 华东野战军和中 原野战军 55 万 余人 长江中下游以北 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 年 11 月至 1949 年 1 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 北军区第二、三 兵团 52 万 余人 基本解放华北全 境
(2)影响: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北平和谈
(1)背景
①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
②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告引退, 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2)谈判:1949 年 4 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 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
(1)经过: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 东至江阴的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2)结果: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原因:
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 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组织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 指导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②国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国际:改变了世 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四、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财政经济崩溃: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
2.阶级矛盾扩大: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 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
3.政治统治危机:1946 年 11-12 月,国民党包办的“ 国民大会 ”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 坚决反对,拒绝出席。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五.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过程:1947 年夏,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
2.意义: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人民参军支 援前线,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 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2.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了“两个务必 ”,提醒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3)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深化探究】
一、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共同奋斗。
(2)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3)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2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内部分裂。
3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 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败和灭亡。
二、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1 、农村革命根据地:特指 1927 年至 1937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也叫“苏区 ”。 2 、敌后抗日根据地:特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3 、解放区:特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以区别于国统区。
三、中共历史上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
1 、土地革命时期:1927 年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2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1949 年七届二中会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 、“文革”结束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四、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 、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一大提出的建立共产主义的目标,不符合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共二大提出“两步走”。
2 、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一大提出的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被镇压后意识 到需要联合其他阶级,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3 、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陈独秀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 、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借鉴苏联经验,在大城市进行,毛泽东把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 路。
5 、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 进行战略转移。在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 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五、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条统一战线
名称 存在时间 主要目标 主要功绩
革命统一战 线 1924— 1927 年 反帝反封建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1937— 1945 年 抗击日本侵略者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条战线 1946— 1949 年 反对美蒋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P148
阅读这段材料,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答案提示
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是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 吁建立一个" 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 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 自由自主的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 家是相呼应的 ;"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针对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思考点 P149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案提示
国统区经济崩溃和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 区进行经济掠夺、政治独裁。一方面,国民党为解决因发动内战而产生的严重财政困难,在城市征收苛捐 杂税,滥发纸币,在农村征粮加租,抓丁拉夫。这一切导致的恶果是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人失 业、农民流亡、耕地荒废,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党对广 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要求停止内战、反对迫害民主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尽失人心。
※思考点 P152
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原因。
答案提示
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 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具体包括∶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国民党违反民意,发 动内战,实行一党专政,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民党为解决内战军费开支, 加紧对人民的搜刮,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农业生产下降,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 挣扎。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军队官兵厌战,临阵起义、投降的现象不断发生。④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政府横征暴敛,搜刮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诈勒索。⑤美援断 绝,蒋桂分裂。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溃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 重。
※问题探究 P152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时机和意义。
答案提示
时机∶1948 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进行,解放军收复延安。而国民党在军 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人全面危机,尤其是制宪国大和伪宪法的出笼,使国民党愈加孤立。各民主党 派和广大无党派人士日益倾向于支持人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 合政府"的主张。
意义∶口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作为目标,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和扩大,标志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经成熟。
复习要点
1. 重庆谈判(背景,时间,结果)
2. 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标志
3. 战略防御分为哪两个阶段
4. 战略反攻(时间、标志)
5. 战略决战(过程、影响)
6.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7.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8. 土地改革(过程,意义)
9. 七届二中全会(时间、地点、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