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5 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点、难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中国(封建社会和农业文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文明)政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军事装备落后、军备废弛坚船利炮对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文化八股取士、思想僵化、科技落后思想解放、近代科技发展迅猛综合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四伏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国际格局东方全面落后于西方,主要殖民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英国把目标对准亚洲;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美国也积极参与侵华)一、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清朝统治集团对世界发展大势完全无知,也没有了解的愿望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1840— 1842 年 1856— 1860 年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 ,要求打 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 因:英法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经过 (1)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 海面,攻占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 (2)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并攻占 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清政府屈辱求和。 (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 园。 (3)沙俄趁火打劫,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 条约》《黄埔条约》,割让香港岛、赔 款 2100 万银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此外还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 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 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运权。 俄国借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 珲条约》抢占中国北方 100 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影响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 沦为 社会。 列强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强国御侮之道;中国跟世 界联系更加密切。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三、开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寻求强国之路。4.代表人物:林则徐:汇译成《四洲志》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魏源:编成《 》,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和政治制度,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 ”。徐继畬《 》: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近代第一部 著 作。5.评价:(1)积极: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2)局限: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实践性的活动不多。【知识拓展】1.课堂小结一.总结: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的变化。1.政治上: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 展。3.思想文化上: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4.外交上: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逐渐增强。5.社会生活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6.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二.理解:贸易顺差和逆差。贸易顺差:即出超,表现为出口大于进口。 贸易逆差:即入超,表现为出口小于进口。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虎门 硝烟,使英国试图通过鸦片走私扭转贸易逆差的方案失败,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三.理解: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 ”,是指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四.理解:片面最惠国待遇。又称“一体均沾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但这些国家却未承诺给予中国同等待遇。历史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 ”五.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1.含义:“师夷长技 ”指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军事技术 ;“制夷 ”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这一思想后 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 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2.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军事技术)的仿效和肯定。3.意义: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 ”的旧观念,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 学习的第一步,使“睁眼看世界 ”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六、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继 续 根本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性质 具有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扩 大 过 程 侵略力量 英国 英法主犯,美俄帮凶侵略时间 两年 四年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危 害 和 影 响 开放 口岸 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 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 100 多万平方千米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侵入到 内地社会性质 变化 开始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七、中国“近代化”的解释模式例举:1、“冲击—反应”模式:美国学者费正清提出。主要观点: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 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马克思提出过类似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 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华东师大学者陈旭麓的“被轰出中世纪说 ”(或“炮 ”论)受此影响。依据: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在此冲击之下 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思想领域出现了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新文化思潮等,经济 领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和出现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近代新式工业,政治领域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物质文明(技术层面)到政治文 明(制度层面)最后到精神文明(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历程。2、“走出中世纪”说:复旦学者朱维铮提出,认为中国从晚明开始自己慢慢走出中世纪,走在自己崩溃的道路上,不是被西方 列强的枪炮轰出中世纪的。其依据: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思想上, 产生抨击宋明理学、君主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想, 出现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和中西文化交流。3、内外因结合说:毛泽东提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 主义的影响, 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八、中国近代史概貌:①开端:鸦片战争(另有他说,如宋代说、明清之际说等)。②时间:1840-1949 年。③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线索: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等。⑤历史任务:反侵略求独立,进行民族革命;反专制求民主,进行民主革命。复习要点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19 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中国(封建社会和农业文明) 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文明)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废弛 坚船利炮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文化 八股取士、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发展迅猛综合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四伏 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国际格局 东方全面落后于西方,主要殖民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英国把目标对准亚洲;法国从越南打开 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美国也积极参与侵华3.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1840—1842 年 1856—1860 年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 ,要求打开 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法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经过 (1) 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 海面,攻占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 (2) 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并攻占 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清政府屈辱求和。 (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3)沙俄趁火打劫,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望厦 条约》 《黄埔条约》 ,割让香港岛、赔 款 2100 万银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此外还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 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运权。 俄国借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 约》抢占中国北方 100 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影响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 沦为 社会。 列强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4.新思想的萌发:时间、背景主张、核心内容、代表人物、著作、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