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3.2 青春有格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培养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体会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修养。
3、法治观念:养成自律的生活态度,学会遵纪守法,维护自己权利。
4、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学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格”会想到什么?底线、原则、标准、原则等等。
“青春有格”强调我们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也会有一些不能逾越的界限。
二、讲授新知
(一)“行己有耻”(做人做事的底线)
1、含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可耻的?
例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作弊、抄袭、校园霸凌等等。
你是否遇到上述情形,我们该如何做?
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①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强调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孟子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羞耻心,是施行义的开始。所谓羞耻心,是指做错事、坏事后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在羞耻之心的作用下,人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矫正、弥补。人常怀羞恶之心,可正身,养浩然之气。
③真诚的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敢于面对自己、剖析自己。
探究:面对“点读机女孩”造假事件,律师发表声明:MCN公司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高君雨的家人若知情参与其中,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你是如何看到此类“博流量、吸引眼球”的行为?
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为要求)
面对所谓的流量,一夜爆红,我们应该?
⑤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学生分享:自己是否有较强的自控力?有哪些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总结,书中29页。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与技能。
二、止于至善(道德境界的追求)
1、含义:出自《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2、怎样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探究:面对真正有需要的人,你还会伸出援手吗?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播放视频:南方航空机组乘员为患癌宝宝捐款。
②学习他人身上良好的、优秀的品质。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提问:你的榜样是谁?他/她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学生进行分享。
榜样的作用
对个人: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对社会: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说明了我们要向榜样看齐,还强调我们要有自我省察的习惯。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于?”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结合视频和书本31页相关链接的内容,思考:什么是慎独精神?
慎独: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严守道德准则,做到诚实守信。
④《礼记 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八目是达到三纲的路径和方法,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要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做到兼泽天下。
三、习题
1.青春的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但青春有格,不能恣意放纵。青春有格中的格是指( )
A. 我们熟悉的田字格
B. 我们说话办事的风格
C. 诗歌的格律声调
D. 不能违反的基本规则和界限
2、要做到“行己有耻”我们应该( )
①凡是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②对有利于自己的事情都要感到可耻
③知廉耻、懂荣辱
④有知耻之心,不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清华大学之所以强调“自强不息”,是因为( )
①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
②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③自强可以使我们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④大学阶段没有自强精神的人一定不能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80多岁的巫爱桃捐资助学始于1984年,30多年来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余人,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她的事迹告诉我们要( )
悦纳自我, 展示青春风采 B. 积善成德, 从小事做起
C. 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 D.自我省察,检视自身不足
四、板书
行己有耻 怎样理解“行己有耻”
青春有格 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榜样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