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2 课时 )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讲述清朝从鼎盛到危机时期的概况,从而认识清朝的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等社会特征。▲ 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多角度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时代特征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康乾盛世是如何形成的?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同时,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体制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新的高度。2.这一时期君主专制体制是如何强化的?(1)奏折制度:(2)军机处:(3)文字狱:3.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是如何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的?(1)收台湾:(2)抗沙俄:(3)平蒙古、定新疆平蒙古: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定新疆:平定准噶尔等叛乱,设伊犁将军。(4)治西藏: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5)民族政策: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6)地方制度:督抚、省府县三级制;(7)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4.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危机有何表现?农民起义:(1)背景: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2)表现:5.列强活动与闭关锁国:(1)列强活动:这一时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闭关锁国:【合作探究】1.探究一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认识材料6 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7 明清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中国社会日益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摘自钟冲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问题:依材料,总结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认识。①积极:防止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消极: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三、本节精练1.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2.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3.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6.清朝末年北京出现“近支排宗室(皇族近支),宗室排满,满排汉”的民谣,反映了当时A.清政府已经众叛亲离 B.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C.清政府政治集权不断加强 D.满汉官僚间矛盾尖锐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8.(2023北京)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9.(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答案:1.A 2.A 3.C 4.B 5.A 6.C 7.A 8.C9.(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