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 2 课时 )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讲述明清经济与文化的概况,从而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明清经济的繁荣与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 多角度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文化根源,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农业: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从这段时间起,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手工业: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贸易: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所在?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3.明清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制约因素(1)专制制度与政策: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2)经济结构因素: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3)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4.陆王心学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张?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又提出了哪些主张?(1)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5.阅读教材内容,指出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有何表现?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6.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重要成就的历史背景如何?具体有何表现?背景: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成就:(1)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戏曲: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7.明清时期有哪些科技著作?当时西方文明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合作探究】1.探究一 清代社会经济的局限材料6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7 徽商“贾而好儒”……儒家“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狭隘思想使得徽商发迹后不愿投人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而是“广营宅、置田园”,或 “求功名、重享乐”,封建小农意识劣根性在其身上充分体现。——《试析徽商文化衰落的原因》问题:据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流地位:重农抑商的思想、重义轻利的观念,都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探究二 陆王心学材料10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传习录》材料11 王阳明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因此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 路德,确有一定道理。——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问题:据材料,如何评价陆王心学。积极性: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局限性: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三、本节精练1.(2021广东)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2.(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3.(2020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4.(2020全国Ⅱ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5.(2020全国Ⅰ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6.(2019全国Ⅰ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7.(2019全国Ⅱ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1.C 2.B 3.A 4.D 5.B 6.D 7.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