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桃花源记》导学案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任务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学法指导 自主 合作 探究教学内容一、走进作者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田园诗,这些诗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除了诗歌,陶渊明还写有辞赋和散文,其中《桃花源记》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有关 当时东晋王朝已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对这种政治现实非常不满。但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此外,陶渊明本身就对田园生活充满热爱,在归隐田园后,他更是深入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恬静和安宁,这也为他创作《桃花源记》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武陵( ) 缘( ) 鲜美:( ) 缤纷:( ) 渔人:( ) 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 ) 仿佛:( ) 豁然开朗:( ) 阡陌:( ) 黄发垂髫:( ) 具答之:( ) 2. 再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和语气。 3.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总结文言知识。 通假字:“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为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食物味道好。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中是舍弃的意思;“屋舍俨然”中是房屋的意思。 志:“处处志之”的“志”是做记号,“寻向所志”的“志”是标记、记号。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的“为”是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是对、向。 寻:“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 (3)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处处志之:志,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标记。 才通人: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通过。 (4)文言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倒装句: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倒装。句意: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四、深入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桃花源想表达什么? 作者虚构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现实的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宁静、和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想世界的寄托: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代表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批判现实:通过对比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作者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桃花源的特点主要有: 环境优美:描绘了一个景色宜人、土地肥沃的地方。 生活宁静:居民们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没有战乱和纷争。 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相互关爱,展现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与世隔绝:桃花源位于偏僻的地方,不易被外界发现,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作者通过桃花源想要表达的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他或许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追求和平、和谐的生活,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社会中种种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2. 深入剖析主要人物如渔人、村民的形象特点,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渔人:渔人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外人。他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好奇、勇敢和善良。渔人的好奇心驱使他进入桃花源,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他的勇敢使他敢于面对未知,进入山洞;他的善良表现在他对村民的尊重和友好,以及离开时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渔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引导读者进入桃花源,展示这个理想世界的美好。他的经历也让读者对桃花源产生向往和思考。 村民:村民是桃花源中的居民,他们的形象特点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和安居乐业。他们对待渔人非常友善,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展现了他们的好客之道。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烦恼,体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他们在故事中的意义是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和谐、平静、幸福的生活。 通过对渔人、村民形象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理想社会和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为故事增添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3. 研究桃花源中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探讨它们与现实社会的异同。 社会秩序:桃花源中的社会秩序可能是相对简单和和谐的。居民们相互尊重、互助友爱,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和争斗。这种社会秩序与现实社会中的复杂阶级结构和利益冲突形成对比。 人际关系:在桃花源中,人际关系可能更加紧密和纯真。居民们之间相互关心、信任,没有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冷漠和竞争。这种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对真诚交往和情感联系的渴望。 居民的生活方式:桃花源居民的生活方式可能是自给自足、简朴而满足的。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享受自然的恩赐,没有过度的物质追求。这与现实社会中对物质财富和消费的追求有所不同。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桃花源中的社会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现实社会则更加复杂多样,存在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五、情境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开头先写武陵人沿着溪水划船,接着以“ , ”两句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桃花林的优美景色,以“ , ”两句写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乱,这一切让渔人都感到非常惊奇。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写到村子淳朴的民风,以“ , ”两句描写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的画面。 个人特色反 思 得: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