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资源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教案
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梳理时间线、分析思维导图和运用历史地图,学生能概述从魏蜀吴政权分立到西晋短暂统一,以及十六国北朝和东晋南朝对峙的朝代更迭过程。
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摘编,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认识这一时期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解释历史的能力。
素质目标:分析史料和历史文物,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荣誉感。
教学重点: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前分组、教案、课件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 √ ) 实训课(  ) 习题课(  ) 其他(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教案内页
教 学 流 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学 环节 (时间 安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复习 提问 (1min) 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秦汉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是什么?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
导入 新课 (2min) 导入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引出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教师活动 出示《出师表》节选 引导提问:在郡国并行制的影响下,中央政府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管控措施与手段,各处势力并起,其中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写了这样一篇千古文章——《出师表》 文中“先帝”和“天下三分”分别指代什么? 学生活动 朗读《出师表》节选,回答问题:文中“先帝”和“天下三分”分别指代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学习并理解《出师表》的写作内容和背景,引入三国时期相关史实,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更快进入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
新课 讲授 (33min) 新课 讲授 (33min) 新课 讲授 (33min) 见乱世(8min) 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图片,解释这两场战争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性 出示三国鼎立的局势图,引导学生整理出魏、蜀、吴的相关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地图信息和教材内容,整理出三国鼎立的基本信息
(二)西晋 西晋建立至灭亡的短暂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至灭亡的过程和八王之乱的经过与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聆听教师讲解,了解西晋建立至灭亡的内容
设计意图 运用地图和思维导图,直观切入知识点并加深理解”,通过教师进一步阐释分析,帮助学生梳理发展的时间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二、合乱世(10min) 十六国与东晋 1.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发展 2.北方十六国的基本信息。 3.淝水之战 教师活动 1.结合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的节选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士族与东晋的关系 2.通过表格内容和地图讲解十六国的基本信息 3.对比前秦与东晋的军队情况,结合双方对峙的局势图,帮助学生理解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尝试回答问题 了解十六国的基本信息 对比分析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的主要原因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教师活动 运用地图和思维导图简略讲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学生活动 结合思维导图,明晰南北朝时期的时间线
设计意图 综合分析书籍内容和本时期的局势图,帮助学生理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
三、乱中世(13min)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內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活动 通过对比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阶段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原因和时代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胡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出示《资治通鉴》的节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活动 观察气候变化图,分析此时段的气候特点 思考回答五胡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衔接上段,分析史料内容和姓氏对照表,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活动 承上启下,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地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行分点加分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归纳出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设计意图 结合本堂课所学的人口迁移和政权更迭的内容,通过分析史料和书籍中的信息,由学生分小组归纳总结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高小组合作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min) ·升华主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教师活动 出示《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中的节选,引导提问:为什么中华民族与西罗马帝国走向不同的结局?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材料内容,思考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同一时期下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面临的相似问题,承上启下,既回顾秦汉时期大一统的重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 练习 (2min) 复习本课重点内容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例题:“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B)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课堂 小结 (1min) 通过思维导图再次回顾本课的历史时间线和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布置 作业 (1min) 阅读教材,尝试找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规模迁移的时间点和原因。 加深学生对人口迁移下民族交融和南方经济开发的认识,引出下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设计 时间线完整,突出重难点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