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古诗词赏析】 04 田园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田园诗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而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①,邀我至②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开轩④面场圃,把⑤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⑥菊花。【注释】①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②至:到。③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④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⑤把:端着,拿起。⑥欣赏。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鸡黍( )郭外斜( )面场圃( )重阳日( )【答案】:shǔ xiá pǔ chóng2.解释下面的字、词。故人: 邀: 且:【答案】:老朋友。 准备。 邀请。shǔ xiá pǔ chóng 2.老朋友。 准备。 邀请。 3.3.孟浩然, 代著名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另一位田园派诗人 合称为“王孟”。【答案】:唐 王维4.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技巧1【答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技巧2、技巧3【解析】: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合”“斜”)等赏析。【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6.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技巧1【解析】:尾联,淡淡两句,生动表现出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答案】: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③鸣蝉:蝉叫声。④旧时:往日。⑤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⑥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⑦见:同“现”,显现,出现。1.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多选题) ▲技巧2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答案】:正确答案:A C2.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技巧2、技巧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结合农村夏夜图概括出特点,然后从描写的景物、艺术手法的运用来赏析即可。【答案】: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鸟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注意:将“说丰年”解释为人在说,也行。)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技巧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技巧1【解析】:结合词人当时的思想感情答出(农家乐或丰收的喜悦)即可。【答案】: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C.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 (二)《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注释] ①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②耘田:除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⑤未解:不懂。 ⑥供:从事,参加。1.诗中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儿女各当家”指 。3.诗歌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阅读训练]1.这首诗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写的。2.这首诗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3.生活中你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吗?写一写。【实战演练】参考答案(一)1.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4.“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5. 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本题要在理解全诗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的情况,为后面的“但使愿无违”表达做铺垫,这里并不是表现出诗人的“灰心丧气”。据此理解,答案为A(二)1.村庄儿女、童孙,耘田绩麻、学种瓜。2.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3.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4.儿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三)1.宋 陆游2.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3,当我遇到有不会做的题时,老师走过来,帮我点拨了一下思路,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是我把它变复杂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解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对名家名作要有意识地背诵、记忆。2.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结合作家和作品的背景来理解。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本句诗反映出的哲理即可。3.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写作,中心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