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5 内能中考考点分析 主要考查的重点及热点:分子动理论、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比热容、热量的计算是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中考热点.【母题1】(真题来源:鄂州)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你端上香喷喷的早餐。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扩散现象B.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C.温度越高,香味越浓D.温度越高,香味越淡【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不管温度高低,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的快慢不同,扩散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解答】解:闻到了食物香味,这表明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香味越浓。故说法正确,说法错误。故选:。【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是一道基础题。【母题2】(真题来源:赤峰)如图所示,一只锥形瓶中灌入氨气,另一只锥形瓶内壁贴一条浸过酚酞溶液的试纸。打开活塞,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试纸逐渐变红。这个现象主要表明 A.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有作用力 D.分子是很微小的【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产生扩散现象。【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打开活塞后,右侧浸过酚酞溶液的试纸逐渐变红,说明氨气从左侧的瓶中运动到了右侧的瓶中,这一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选:。【名师点评】 本题通过试纸变红的现象证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是物理学中有效的实验方法,值得我们关注。【解法技巧】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运动只能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我们能看得见的宏观微小颗粒的运动是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运动的原因,更不要把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的运动。如:扫地时看到的灰尘飞扬是机械运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不是分子运动.1.(真题来源:连云港一模)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 A.分子间存在间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析】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解答】解: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彼此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的缘故,故正确。故选:。2.(真题来源:晋中一模)笑笑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帮妈妈做饭,她发现了厨房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端午节笑笑帮妈妈煮粽子时,她认真观察发现了一些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煮一段时间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B.煮粽子的过程是利用热传递的方法提高了粽子的内能C.煮粽子时先大火煮,水沸腾后改为小火可节约能源D.剥粽子时总有一些糯米粘到粽叶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分析】(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改变内能的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小火和大火都能使液体沸腾,液体沸腾后,小火节能;(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解答】解:、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正确;、煮粽子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利用热传递的方法提高了粽子的内能,故正确;、先用大火使煮粽子的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的水微微沸腾,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既能将粽子煮熟,又节能,故正确;、剥粽子时总有一些糯米粘到粽叶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错误。故选:。3.(真题来源:偃师市一模)今年由于气候异常,形成“八月桂花九月香”的奇异现象,“桂花飘香”这是 现象。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方式与花香飘散的方式 (填“相同”或“不同” 。【分析】(1)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2)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解答】解:“桂花飘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物体做了机械运动,因此飞沫传播的方式与花香飘散的方式不同。故答案为:扩散;不同。【母题1】(真题来源:绵阳)实验室有质量、温度的冰块和质量、温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块的内能等于水的内能B.冰块的内能小于水的内能C.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水传递给冰块D.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冰块传递给水【分析】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有关;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解答】解:、质量相等温度为的水和冰,分子动能相等,冰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使分子势能增大,所以水的内能大一些,故错误,正确;、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由于冰块的温度等于水的温度,所以将冰块放入水中,不会发生热传递,能量不会从水传递给冰块,也不会从冰块传递给水,故、错误。故选:。【名师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发生热传递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母题2】(真题来源:日照)《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著名的词作。其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从物理的角度理解,下列正确的有 A.“顿失滔滔”是因为水的凝固B.“顿失滔滔”的河水没有内能C.万里飘的“雪”是水的凝固形成的D.万里飘的“雪”既有机械能,也有内能【分析】(1)冬季有结冰现象,是“顿失滔滔”的原因;(2)任何物体都有内能;(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4)万里飘的“雪”由于运动具有机械能,也有内能。【解答】解:、“顿失滔滔”是因为水的凝固,故正确;、任何物体都有内能,故错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故错误;、万里飘的“雪”既有机械能,也有内能,故正确。故选:。【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内能以及机械能,难度不大。【解法技巧】 (1)正确理解温度、内能、热量的含义.温度和内能是状态量,而热量是过程量.热量伴随着热传递的产生而出现、终止后消失;物体本身并没有热量,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更不能说“比较”两物体热量的多少,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2)明确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对同一物体而言,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内能大小还与分子个数和分子间作用力有关.3.准确把握三者的联系:物体吸收(放出)热量,内能增加(减小),但温度不一定升高(降低).如晶体熔化与液体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反之,物体温度升高(降低),内能增加(减小),但不一定吸(放)热,因为可能通过做功改变内能.1.(真题来源:沈阳二模)如图,刚出锅的“拔丝红薯”香气四溢,夹起一块红薯时就会拉出很长的丝,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夹起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丝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B.红薯被炸至金黄是因为油的比热容大C.已加热的红薯有内能,未加热的红薯没有内能D.红薯变凉后很难分开,说明糖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小【分析】(1)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2)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内能。【解答】解:、夹起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丝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故正确。、红薯被炸至金黄是因为油的沸点高,故错误。、已加热的红薯有内能,未加热的红薯也有内能,故错误。、红薯变凉后很难分开,说明糖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大,故错误。故选:。2.(真题来源:牙克石市模拟)两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块,温度均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块的内能小于水的内能B.冰块的内能等于水的内能C.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水传递给冰块D.由于热胀冷缩,水的体积大于冰块的体积【分析】(1)影响内能的因素: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等。(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3)相同质量的水与冰比较,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由可知,水的体积小于冰的体积。【解答】解:、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块,温度均为,因为状态不同,冰的内能小于水,故正确,错误。、水和冰的温度相同,故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故错误。、相同质量的水与冰比较,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由可知,水的体积小于冰块的体积,故错误。故选:。3.(真题来源:宜兴市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下列与内能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没有内能B.晃动装有沙子的试管,温度计示数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C.玻璃管口出现白色气团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D.这是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气缸内气体内能增加【分析】(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3)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小;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从气态变为液态。(4)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答】解:、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所以冰山也有内能,故错误;、晃动沙子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沙子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错误;、玻璃管口的水蒸气推动风车,将内能转化为风车的动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便是白色的气团,故错误;、汽油机的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所以气体内能增加,故正确。故选:。【母题1】(真题来源:淄博)天然气是一种低污染燃料,它是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能源,完全燃烧的天然气可放出 的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使 的水温度从升高到。,【分析】(1)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利用可求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3)利用△求水的质量。【解答】解:(1)天然气是化石能源的一种,化石能源、核能等能源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天然气放出的热量;(3)天然气放出的热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为,由△得,水得质量。故答案为:(1)不可再生;(2);(3)5。【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热值、比热容计算和能源的分类,注意掌握基础知识。【母题2】(真题来源:威海)为了定量研究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重物在下落的过程中通过滑轮、轻绳带动容器中的金属叶片与水摩擦生热,使容器中的水温度升高了,则水的内能增加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重物的机械能减少量总是稍大于水的内能增加量,为了使此装置的机械能更多的转化为水的内能,你建议小明采取的措施是 。重物的质量及每次下落高度保持不变,【分析】根据△算出水增加的内能;从减小热量散失、减小额外功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水增加的内能为:△;重物的质量及每次下落高度保持不变,所做的总功不变,为了使此装置的机械能更多的转化为水的内能,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减小热量散失、保温、减小滑轮轮轴的摩擦、用轻质量的绳子等。故答案为:420;减小热量散失、保温、减小滑轮轮轴的摩擦、用轻质量的绳子。【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体吸热公式的应用、减小额外功的方法等,属于基础题。【解法技巧】 1.比热容的理解: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本领的强弱,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强,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弱。 2.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体现两个优势:在质量和吸收(或放出)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水比其他物质温度变化慢而小;在质量和变化的温度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或放)热多。据此解答。注意:同种状态下,比热容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同一物质的比热容随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变为固态的冰后的比热容是2.1×103J/(kg·℃)。1.(真题来源:海门市校级模拟)如图甲所示,小虎同学将质量为的木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当水停止外流时接水杯的水量如图乙所示(接水杯为内径均匀的柱形容器)。假如将这个接水杯倒满开水,这杯水温度降低到与体温相近时饮用,则水放出的热量最可能是【水的比热容为】 A. B. C. D.【分析】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木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后处于漂浮状态,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排开水的重力,由图可知接水杯中水的体积约占容器的,据此可知满接水杯内水的总质量,开水的初温约为,人直接可以饮用水的温度约为,根据求出水放出的热量,然后结合选项得出答案。【解答】解:因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木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后处于漂浮状态,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由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即,则接水杯内水的质量:,由图可知,接水杯中水的体积约占容器的,由可得,满接水杯内水的总质量:,开水的初温约为,人直接可以饮用水的温度约为,则开水放出的热量:,结合选项可知,与接近,故正确。故选:。2.(真题来源:萧县一模)如果某液体的质量为,初温为,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吸收的热量为,则某液体的比热容为 。【分析】知道液体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变化,根据吸热公式△的变形求液体的比热容。【解答】解:由△得,液体的比热容:。故答案为:。3.(真题来源:偃师市一模)西气东输使我们辉县市区大部分家庭用上了天然气,小明想对天然气烧水进行探究。他用一个质量为的铁锅来烧水,锅中加入水的质量为。当将锅放到燃气灶的支架上时,把水从加热到时,用了的天然气。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求:(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天然气烧水的效率为多少?(3)若用额定电压为、额定功率为、烧水效率为的电磁炉烧水,也让的水从升高到,需要加热多长时间?【分析】(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和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2)知道天然气的体积和热值,利用计算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利用效率公式求天然气烧水的效率;(3)根据得出电磁炉烧水需要做的功,根据可得所需时间。【解答】解:(1)在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2)天然气完全燃烧放热:,燃气灶烧水的效率:;(3)电磁炉烧水,需要做功,根据可得所需时间。答:(1)水吸收的热量是;(2)天然气烧水的效率为;(3)若用额定电压为、额定功率为、烧水效率为的电磁炉烧水,也让的水从升高到,需要加热的时间约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