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以情优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程下“以情优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分析

资源简介

新课程下“以情优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分析
作者:沈敏忠; 单位:江苏无锡江阴市云亭中学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云亭镇建设路45号 邮编:214422
联系电话:13621521039;0510-86154353 邮箱:xiaoshengood120@sina.com
摘要:“以情优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推广中“情商”教育的范畴之一。它的提倡在“完善学生个性”,“优化情感品质”,“提高认知加工水平”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能让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师深刻的理解并运用“以情优教”这一顺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江阴市7所省重点中学高中、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以情优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以情优教”认识性建议。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以情优教
1前言
2001年9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各个实验区进行实验论证。现在教学中“以情优教”的问题已成为情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推进素质的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现代数学教育特别重视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的互动,数学课堂是一个相对活泼的动态课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设置也提出了规范细致的指导性意见,这就更加突出了以情优教的迫切性。此次调查我们接江阴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效交流研究契机,掌握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情优教”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江阴市7所省重点中学高中、初中的210数学教师,其中男教师146人,占69.5%,女教师64人,占30.5%,再按教龄来分,其中0——5年的27人,占12.8%,6——15年的103人,占49.1%,16——25年的56人,25年以上的24人,占11.4%。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以情优教”的相关理论问题就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编写问卷。
2﹒2﹒2问卷调查法 在2007-2008年江阴市中学数学教学展示、比赛活动上共发放问卷221份,收回221份。
2﹒2﹒3访谈法 拟订了统一具体的访谈问题,对被调查的老师随机进行个别的访谈,在对问卷调查中取得的每些信息作进一步的深查。例如,针对被访谈教师在调查中作出的某项选择,进一步问该老师“请说说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并进行统一处理,以供定性与定量分析之用。
2﹒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通过列表独立性检验(X2检验)和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比较相关项目类型类别的差异性。
3结果与分析
3.1 表1数学教师对“以情优教”的意识程度状态
有清醒意识
有一定意识
没有明确意识
没有意识
人数(人)
68
132
10
0
百分比(%)
32﹒4
62﹒9
4﹒7
0
表2不同教龄教师“以情优教”的意识程度的状况
教龄
有清醒意识
人数 百分比
有一定的意识
人数 百分比
没有明确意识
人数 百分比
根本没有意识
人数百分比
0-5
7 26%
16 59%
4 14%
0 0%
6-15
38 36%
63 62%
2 8%
0 0%
16-25
30 54%
24 42%
2 4%
0 0%
25以上
8 24%
14 59%
2 14%
0 0%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到利用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时,从表1看,选择有清醒意识的老师仅三分之一,但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考虑到“以情优教”。对不同教龄教师调查发现(表2)16-25年教龄中“有清醒意识”者最多,然后依次是6-15年,25年以上和0—5年教龄教师。
3.2 表3 数学教师对“以情优教”效益的认识
营造练习环境
激发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认知加工水平
促进个性发展
优化情感品质
人数
108
90
72
58
63
百分比
51﹒4%
42﹒8%
34﹒3
27﹒6%
30%
现代情感心理研究学发现:情感具有许多功能,它们在教学中能发挥一系列积极作用,但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看出数学教师对“以情优教”效益的认识提到最多的仅是“营造练习环境”,“激发兴趣和积极性”,而情感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认知加工水平”、“优化情感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被忽视了。
3.3 表4对数学教学中“以情优教”适用性的总体概括
学龄的适合情况
高中
中学
皆可
皆不
学境的适合情况
宽松
紧张
皆可
皆不
人数
33
17
157
3
122
34
50
4
百分比
15﹒7%
8﹒1%
74﹒8%
1﹒4%
58﹒1%
16﹒2%
23﹒8%
1﹒9%
表5男女教师对数学教学中“以情优教”适用性认识状况的比较
学龄的适合情况 学镜的适合情况
高中 中学 皆可 宽松 紧张 皆可 皆不
男 人数 7 7 129 3 76 26 42
百分比 4.8% 4.8% 88.3% 2.1% 36.2% 17.8% 28.8%
女 人数 26 26 10 28 0 42 6
百分比 16% 26% 15% 43% 0 22% 3%
双祥本率的T检验T=6,56>T(0﹒O1)Y=2﹒ 601 T=3.95>T(0﹒01)’2﹒601非常显著差异
从表4、5可以看出,当问及“以情优教”所适合的学段以及所适合的学习环境时,认为适合高中的是适合中学的2倍,认为都适合的达到了74.8%,认为适合宽松环境的比例是认为适合紧张环境的4倍,对不同性别教师的调查发现,女教师认为适合高中阶段的比例是40.6%远远高于男教师的4.8%,女教师认为适用于宽松环境的比例也高于男教师。通过T实验,两者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3.4表6 数学教学教师对待情感目标的情况
对情感目标的了解
在教案中的体现
教学中措施落实
了解
有点了解
不了解
写进方案
有时写进
未写进

有时有
没有
人数
70
120
20
63
112
35
57
107
46
百分比
33.3%
57.3%
9.5%
30%
53.3%
16.7%
27.1%
51%
21.9%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情感目标”时,只有33.3%的老师选择“了解”,而大部分教师(66.7%)对此仅“有点了解或根本不了解”。选择把情感目标“写进教案”的人只有30%,大部分教师(70%)“有时写进或根本不写进”,“有措施落实”的老师较少(27.1%),很多教师(72.9%)仅“有时有”或“没有”。在个别访谈中进一步调查其原因时发现,许多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模糊,没有意识到,也不知怎么样用”,有的老师则认为情感目标的设立要依内容而定,不是所有的课都有情感目标,还有的教师认为情感目标不必写入教案“可以临时发挥”。数学教育改革到今天,新的课程也已全面实施,数学教师对待情感目标的现状是另人担忧的。

3.5 表7 不同教龄教师考虑学生需要的状况
总是
经常
有时
偶尔
没有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0-5
7
25.9%
10
37.1%
6
22.2%
3
11.1%
1
3.7%
6-15
25
50.5%
30
29.1%
15
14.6%
6
5.8%
0
0%
16-25
36
64.3%
11
19.6%
6
10.7%
3
5.4%
0
0%
25年以上
9
37.7%
18
33.3%
6
10.7%
1
4.2%
0
0%
X2 检验 X 2=7.98>X20.05(3)=7.81 差异显著
对不同教龄老师的调查从表7可以看出 ,16-25年教龄教师“总是”和“经常”考虑学生需要的比例依次高于6-15年教龄、25年以上教龄和0-5年教龄的老师,且差异显著。“需要”在情感调控中具有核心地位。因为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是影响情绪发生的关键因素,并直接决定情绪发生的极性(愉快——不愉快),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是否考虑学生的需要成为“以情优教”的操作要点,也进入我们的调查视线。在调查中,当问及“教学中教师按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教学会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那么你是否还考虑学生需要”时,有49.5%的老师回答“总是”考虑,29.0%的教师“经常”考虑,而还有21.5%的老师只是“有时”、“偶尔”或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在个别访谈中发现,这些教师陈述原因时主要强调“没有时间”或“受内容限制”或“学科不受重视”而不想考虑或无法考虑。
3.6 表8 数学教师运用 “以情优教”的主要困难
缺少理论
缺少方法
缺少精力
转变观念
学生素质
人数
168
152
149
108
99
百分比
80%
72.3%
70.9%
51.4%
47.1%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发现,数学教师对“以情优教”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为什么会出现“想很多而做得少”的状况呢?对此我们深入调查,归纳出五大方面的困难,并把他们列入调查问卷中,供教师选择。为了能更好的反映实际情况,在问卷中规定可以在所给出的5个选项中任选1-3项,从表8可以看出,在所列的5项主要困难中,按人次多少排序依次是:缺少理论(80%)、缺少方法(72.3%)、缺少精力(70.9%)、转变观念(51.4%)和学生素质(47.1%)。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理论”和“缺少方法”,而这恰是我们所真正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个别访谈中也发现,60%以上的教师“无理论、无具体方法、书籍少、资料少”和“不知怎么运用情感”,这实际上也是“缺乏理论和方法”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以情优教”的思想已逐渐成为数学教师的主流认识。这表明“以情优教”思想已逐渐为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重在教学中实践运用。
4.2数学教育实践中重技轻情的现象仍普遍呈现,“以情优教”在具体操作上较为薄弱。如何克服落实难的困难,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3教师将“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局限了“激发兴趣和动机”,没有看到情感在“完善学生个性”,“优化情感品质”,“提高认知加工水平”的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影响了数学教学中“以情优教”的积极性。
4.4将“以情优教”的实用范围在学龄和学境等方面加以自我限制,殊不知它适用于有情有感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在实际困难方面,最主要的是一线教师缺少理论和操作上的具体指导,以至许多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根本不知道设立情感目标是怎么回事,更有许多人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找到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4.5不同教龄、性别的数学教师虽在“以情优教”方面的自觉意识程度、考虑学生需求状况、对情感作用的认识、对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以及实际运用状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大致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当前数学教学中“以情优教”无论对于那类教师都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应克服教龄和性别带来的差异、加强学习和实践,尽可能地在数学教学中完善“以情优教”,并真实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侯玉田. 谈“教学情景剧”的导与演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3
赫学峰. 情感教育之我见. 职教通讯, 2007 .11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5
时龙主编.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 2008.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