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4.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4.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道德修养:探究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特点和价值。
健全人格:通过自主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填写调查表,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责任意识:热爱家乡,愿意关心家乡独特的节日风俗活动。
话题三“风俗的演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风俗的演变
80页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有争议的风俗。
“辩一辩”针对人们放鞭炮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和辨析不同的观点,从中识别支撑他们观点的依据。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阅读角以清明节为例,介绍其由来,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主持人的话并不回避清明节传统意义上的祭奠功能,但落脚点放在了对文明祭扫理念的提倡。
1.对于“辩一辩”,教师不应将重点放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上,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2.阅读角的重心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明祭扫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并付诸行动。
81页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不应被遗忘的优良风俗。
阅读角介绍了重阳节及其文化内涵。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保护优良风俗的意义。活动园设计了一个关于重阳节的开放性活动,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在学生了解阅读角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遗忘重阳节。
2.教师可将活动园与学校或者班级的其他日常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辨析、认识不同的节日风俗,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所熟知的风俗,并将其分为三类:需要变革或者淘汰的风俗、存在争议的风俗和不能遗忘的优良风俗。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风俗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加强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风俗的演变”涉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风俗。如何区分这些风俗,并辩证地看待它们,这就需要理性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索及对话的平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应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在课堂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