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第2课时 凝固素养目标知道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点。◎重点: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原理解释物理现象。【预习导学】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适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经过半个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由于这种消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在前门大街就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问题】冰棍形成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在木桶里掺入食盐呢 知识点1凝固点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 。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当温度等于0 ℃时,冰和水可以共存;当温度 冰的熔点时,冰熔化成水;当温度 冰的熔点时,水就凝固成冰。(均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晶体的形成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的。4.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既没有熔点,也没有 。对点自测1.如图,这是某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凝固点也在降低B.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它是晶体C.BC段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凝固D.该图像可能是石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答案】知识点一1.凝固2.高于 低于3.凝固点 相同4.凝固点对点自测1.B知识点2 凝固放热及其应用 物质熔化时要 ,凝固时要 (以上两空均选填“吸热”或“放热”)。吸热过程往往会使周围温度 ,从而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放热过程往往会使周围温度 ,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对点自测2.有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 ℃~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这种固体材料为 (选填“晶”或“非晶”)体,把这种材制成小的颗粒掺入墙体材料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这是因为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这种材料会 而 热,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这种材料会 而 热,从而升高室内温度。 3.北方的冬天,为什么人们往往在地窖里放一桶水来保护青菜不被冻坏呢 【答案】知识点二吸热 放热 降低 升高对点自测2.非晶 熔化 吸 凝固 放3.水结冰凝固时会放出热量,使周围温度不会太低,所以可以保护青菜不被冻坏。【合作探究】任务驱动1 比较凝固和熔化图像,说出凝固和熔化过程的联系图为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在BC段,锡处于态;在DE段,锡处于 态。(2)锡的熔化用了 min,它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 。(3)锡从10 min到12 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态。(4)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种晶体它的凝固点和熔点是 的,即锡的凝固点是 ℃。【答案】驱动一(1)固液共存 固(2)4 不变(3)固液共存(4)相同 230任务驱动2 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1.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 ℃、-30 ℃、-38 ℃,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 ℃。如果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用哪种物质做玻璃泡里的液体,为什么 2.寒冷的冬天,市政部门往往会在结冰的道路上撒盐,请问这有什么好处 3.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回答冰棍形成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在木桶里掺入食盐呢 【答案】驱动二1.应选酒精做玻璃泡里的液体,因为南极气温最低可达-89.2 ℃,只有酒精在这个低温下还是液体,而其他两种物质已经凝固成固体。2.在路上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路面上的冰熔化,从而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3.放在大木桶里的天然冰,加入适当的食盐,会降低冰的熔点使天然冰熔化;冰熔化时要吸热,因此小铁筒的水就会放热凝固形成冰,这就是制作冰棍的道理。任务驱动3 自制玩具完成课本迷你实验室中的“自制玩具”,让学生了解现代部分工艺品的制作。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